我已故的母亲,那棵从未成形的树: “绿色殡葬”实践的心理学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对我来说,母亲节永远都带着一丝悲伤,因为十年前的这一天,我陪着我的母亲去了墓地,她从那时起就被安葬在那里。嗯,这并不完全正确。她并非在那一天去世——死亡还要在六个月后才会来临。

我们在殡仪馆购买一个闪亮的新棺材,并为她即将到来的遗体做最后的安排,这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访客,虽然医生也无法确切地说出它会在何时到来。为了她的安心,如果不是其他原因,她决心整理好作为一个人死亡所带来的财务和行政琐事。毕竟,一旦脐带被剪断,我们就与另一根由繁文缛节组成的脐带相连,而这根脐带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长,以至于我们最终会在其中纠缠而死。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选择母亲节来完成这样一个令人悲伤的任务,但她确实有一种悲剧演员的气质——我可能会补充说,考虑到她所经历的一切,这完全是当之无愧的。在她四十岁之前,她因乳腺癌接受了乳房切除术,并进行了数次漫长的化疗。几年后,另一侧乳房也得了癌症,并再次接受了乳房切除术。十年内,我的父母突然离婚,而且在离婚后几个月,正当她“重新站起来”时,她又遭受了沉重打击,被诊断出晚期卵巢癌,经历了更多的手术和七年艰苦的化疗。她在五十四岁时去世了——很不情愿地。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工作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不用说,这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不幸的是,许多其他有爱和美好的母亲也分享了这一故事,她们不会在今年的母亲节与我们在一起。我去世时正在进行关于人们来世信仰的博士研究,这几乎完全源于我在她试图想象自己来世时与她进行的许多理论上具有启发性和深刻的对话。(她倾向于科学唯物主义,但她不是无神论者,并且对整个事件持“开放态度”,我想可以这样说。)

这个故事中更令人不快的部分——无论是当时对她来说,还是现在对我的兄弟姐妹和我来说——是安排她葬礼的阴郁后勤工作。我从2000年的那个母亲节中最深刻的印象是,我的母亲颤抖着双手翻阅一本看起来像 L. L. Bean 的目录,目录是由一位态度友好但麻木的殡仪馆主管递给她的。那是一本相当厚的宣传册,里面充满了最新型号的棺材、墓穴、骨灰盒、灵车、墓碑和其他当时在葬礼中流行的最新产品的精美图片,这个特别的系列特别适合中产阶级的遗体。由于她死在劳德代尔堡附近,想离她自己的母亲更近一些,她发现自己身处这个国家对死亡产业特别有利可图的地区,该地区是老年人的地理中心。

那天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反感。这种死亡的生意,如此虚伪、如此油滑、如此“商业化”,就像这个过度开发的南佛罗里达的其他地方一样,这座平淡无奇、与高速公路紧邻的墓地就位于此,给我的感觉太冷酷了。现代墓地,零地界、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树篱和外观相同的墓碑,已经与郊区惊人地相似;或者也许郊区已经与墓地惊人地相似。无论如何,最让我困扰的是,现在回想起来,它本不该是这样的。

当然,无论如何处理一个人的遗体,死亡都很少令人愉快。但近年来,我对绿色殡葬越来越感兴趣,这是一个总称,指的是任何“替代性”的殡葬方式,其中死者被埋在可生物降解的棺材或裹尸布中,通常是在自然保护区中,并且没有防腐剂(为了让遗体看起来漂亮而使用的液体,通常只是为了观赏目的),这些防腐剂会显着减慢并扰乱自然分解过程。

虽然这仍然是一个持续争论的话题,并且实际的健康影响尚不清楚,但这些防腐化学物质可能会成为污染物,因为甲醛和其他潜在的致癌物质会被吸收到土壤和地下水中。绿色殡葬的倡导者几乎完全从避免传统殡葬对环境造成的惊人影响的角度提出了这个问题。考虑到在今年结束之前,美国人将埋葬 827,060 加仑的防腐液、90,272 吨钢(棺材)、2,700 吨铜和青铜(棺材)、1,636,000 吨钢筋混凝土(墓穴)、14,000 吨钢(墓穴)和超过 3000 万板英尺的硬木(大多数为热带木材;棺材)。而且,别忘了还有无数英亩的土地被推土机夷平,变成了这些光秃秃的人造遗骸垃圾场。

火化并没有比这些情况好多少。火化可能比传统的殡葬方式使用更少的自然资源,但它也消耗了大量的化石燃料。根据国家遗产信托基金公司的声明,这是一个致力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绿色殡葬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非营利土地保护组织,“……你可以用相当于火化一个人所使用的能量行驶约 4,800 英里——而且,用美国一年内所有火化产生的能量,可以往返月球 83 次。” 当一个有汞合金牙齿填充物的人被火化时,汞被释放到大气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仅仅这些环境问题就足以让我认为绿色殡葬是明智之举。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而且也曾有过以传统方式埋葬亲人的负面个人经历,我认为我们对死亡和埋葬的观念需要认真反思。让我们结束那些匿名的、以收入为导向的、层层包裹的商业殡葬文化习俗,我们都对这些习俗变得如此自满。肯定有比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做的更好的方法。而绿色殡葬的一种特定形式,我很快会概述,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虽然在野生动物保护区或公园式环境中进行绿色殡葬的想法并不新鲜,而且对于某些宁愿完全被遗忘的未来亡灵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可取的选择,但在我看来,这似乎不会吸引大多数人,因为我们人类往往迫切需要“象征性的不朽”。这是文化人类学家恩斯特·贝克尔在他的著作《死亡的否定》(1973 年)中提出的一个术语,但此后,致力于恐惧管理理论的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实证阐述。象征性不朽这一概念背后的基本思想是,在个人字面意义上的死亡后仍然存在,同时也包含一些提醒这个人特殊存在的文化遗物,可以有意义地减少人类对死亡的焦虑。

恐惧管理理论和这一概念有很多细微之处,但这里要提到的重要一点是,象征性不朽感可以通过具体的繁荣标志获得,从公园里刻有死者名字的金制长椅,到货车上的涂鸦,到刻在树上的首字母,再到墓地的墓碑。因此,虽然传统的墓地可能不必要地令人沮丧,但它们至少满足了人们保持嵌入,即使只是通过无生命的石碑象征性地嵌入永恒文化的心理需求。如果绿色殡葬行业想要兴起并开始吸引更多人,我认为这是倡导者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有形的纪念。

在我看来,在忠实于绿色殡葬核心理念的同时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将人们埋在一棵特定的树下——一棵由你选择的、在你的尸体腐烂滋养下的小树苗。在有利的土壤条件下,一具未经防腐处理的遗体,包括骨骼在内,可以在大约 15 到 25 年内完全腐烂。但不要忘记,许多树种可以存活数百年(有些数千年)。想象一下,有一天在殡仪馆做最后安排时,你和你的亲人可以从各种各样的可共生的树种中进行选择,找到最适合你令人难忘的存在的树——而不是像我母亲那样翻阅一本装满棺材、棺椁和地穴的目录。你的死亡不仅会滋养新的生命,而且你还挽救了另一棵树,这棵树本会为了你的缘故而以批量生产的带塑料把手的棺材的形式被牺牲掉。

除了提供大量的象征性不朽之外,这种特定树木的殡葬形式还会触及我们心理的另一个核心方面。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在运作时存在强烈的本质主义偏见。我们倾向于隐含地,并且经常是明确地进行推理,就好像一个人的不可观察的“本质”是通过与该人的身体接触而传递的。你可能会觉得穿戴一个恋童癖者的眼镜,或一件连环杀手的洗过的 T 恤让你感到厌恶,但却很难准确地说明为什么穿戴这些东西会让你如此反感。

同样,你可能把已故祖母的结婚戒指或你最喜欢的足球运动员的旧球衣藏在某个地方,而这些物品之所以被珍视是因为它们与这些被崇拜的人紧密相连。在目前的情况下,假设你把你心爱的狗埋在你花园里的玫瑰丛下。如果你和我一样,你就会对那棵玫瑰丛有特别的感情,而且如果有人把它连根拔起并在你面前晃来晃去,你会感到特别不愉快。

现在想象一下一个全新的墓地,一片规划好的、绿色的、受保护的土地,由训练有素的树艺师照料,其中不是一排又一排平淡无奇、毫无生气、正在崩塌的墓碑,而是一排又一排活生生的树木。每棵树都是根据区域适宜性和其他适宜因素,在树艺师工作人员的建议下选择的,它将象征着一个独特的人类存在。(为了不跑题,也许还可以添加一块牌匾或标记,以增强象征性的不朽元素,但美学当然会有所不同。)这些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死者而种植的树木,而是通过其脉络吸收了个人生命的枝繁叶茂的嵌合体。

我在这里冒昧地说,即使人们不相信来世的某种虚无缥缈的宗教版本,也很难逃脱这样的认知错觉,即每个人的不可观察的本质都以某种方式逐渐转化为他或她自己的树。两棵巨大的核桃树并排生长,枝桠交错,当我们得知它们实际上生长在几个世纪前一对夫妇的坟墓上时,它们似乎不仅仅是树木。这样的田园诗般的本质主义意象比比皆是——孙辈爬上曾祖父的树枝,孩子们在生前体弱多病,现在却爆发出秋天绚烂的色彩,选美皇后永远散发着纯洁的樱花香气,夭折的婴儿如今已是壮丽的橡树。当然,这个人造植物园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全成熟。但又何必着急呢?

事实上,我们人类在想象自身心理上的不存在时臭名昭著的困难,是这种特殊的绿色埋葬方式之所以吸引人的另一个认知因素。我已经详细描述过这个话题,但基本观点是,由于我们没有对死亡的无状态状态的恰当类比(我们无法在头脑中重现被全身麻醉、在我们受孕之前,甚至在昨晚无梦的非快速眼动睡眠中“感觉”如何),我们能想象到死亡“像什么”的最接近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将虚无的无状态状态物化。

有了特定的树木葬,来世的这种模拟约束原则就找到了一个非宗教的,甚至是宗教的出口。例如,你可能不相信自己真的转世或重生到了树上,但是在想象它的生长和年复一年的复兴,经历未来所有人类社会活跃的世纪,仍然很难不去将你自己的某些情感归因于这棵树的活生生的角色。

这些想法占据了我,随着今年母亲节的临近。这个周末如果能在佛罗里达拥抱一棵十一岁的棕榈树,那该有多好啊。

 

关于作者:想了解更多贝林的想法?在推特上关注杰西 @JesseBering,访问www.jessebering.com,或在Facebook上加杰西为好友。杰西是新书《信仰本能:灵魂、命运和人生意义的心理学》(W. W. Norton)的作者。

Jesse Beri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Otago in New Zealand.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Belief Instinct (2011), Why Is the Penis Shaped Like That? (2012) and Perv (2013). To learn more about Jesse's work, visit www.jessebering.com or add him on Facebook (https://#/jesse.bering).

More by Jesse Bering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