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诱艾滋病毒脱离潜伏

寻找杀死病毒最后痕迹的方法,这些病毒潜藏在细胞中

十二年前,生物学家和临床医生曾短暂地希望,联合使用几种新药可能完全清除体内的艾滋病毒,从而实现治愈。然而,当人们发现病毒以休眠状态隐藏在某些细胞内,这种治疗方案无法触及到时,这些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从那时起,在对抗艾滋病的战争中,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药物,以引诱难以捉摸的病毒脱离潜伏,从而使其他药物或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能够靶向它们。但是,大多数药物要么有毒,要么无效。一些源自植物的化合物在实验室中显示出希望,但科学家无法获得足够的数量来推进药物开发。

新的研究为解决这种稀缺性指明了方向。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成功合成了两种植物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似乎可以将艾滋病毒从其藏身之处引诱出来。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这些候选药物在人体临床试验中证明有效,那么用于开发它们的过程可能为大规模生产商业数量的药品铺平道路。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新的合成方法是使植物和其他天然产物成为实用疗法的重要一步。 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制造紫杉醇用于癌症治疗的半合成技术,通过消除砍伐三棵太平洋红豆杉树来获取足够药物治疗一名患者的需求,克服了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的反对。

前列素是斯坦福大学团队合成的化合物之一,它来自 mamala 树(Homalanthus nutans)的树皮,萨摩亚岛民用它来治疗肝炎。另一种化合物 12-脱氧佛波醇 13-苯乙酸酯 (DPP) 源自大戟树脂(Euphorbia resinifera),这是一种类似仙人掌的植物,也正在被研究作为止痛药。前列素具有传奇的历史,因为民族植物学家 Paul Cox 在 1980 年代初的实地研究中发现了这种植物,他发起了一场运动,以确保萨摩亚人从任何从植物中开发的药物中获得一部分收益。

植物的供应有限——在萨摩亚的密集采伐可能会造成生态破坏——而且,与紫杉醇一样,可以提取的活性化学物质的量也很低。斯坦福大学化学家 Paul Wender 和他的同事以小亚洲树木巴豆(Croton tiglium)种子中的油为起始原料,合成了前列素和 DPP。麻风树属植物(Jatropha plant)的油也可以用作初始成分,它可以用来制造生物柴油。两者都提供了现成的原材料。

研究人员通过五个步骤将巴豆油转化为前列素和 DPP。

“我们将步骤数从大约八到九步减少到我们最终得到的四到五步,”Wender 说。合成技术足够灵活,可以进行修改以生成相关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表现出更高的药物有效性或更低的副作用。

两种化合物都已表明,它们可以诱导细胞培养物中的艾滋病毒从潜伏状态中出现,并且可以保护健康细胞免受感染。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艾滋病研究联盟是一个致力于寻找新的艾滋病治疗方法的非营利组织,计划继续进行前列素的更多临床前研究。该组织于 2001 年与萨摩亚总理达成协议,将与前列素相关的任何利润的 20% 返还给该国。据认为,该协议是地方团体首次在传统治疗师发现的化合物中获得权益。

虽然前景广阔,但这些候选药物在成为抗艾滋病毒武器库中的常规武器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对诸如前列素之类的药物清除潜伏性艾滋病毒持怀疑态度,”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伍斯特分校的艾滋病毒研究员 Mario Stevenson 说。“首先,我们不知道是什么维持艾滋病毒处于潜伏状态,在我们知道之前,我们无法合理地设计出能够中断潜伏期的药物。其次,我想看到概念验证,证明这些新的前列素类似物实际上在生理相关环境中影响潜伏性艾滋病毒。”

Stevenson 还指出,储存库可能存在于前列素类药物靶向的白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中。

“结果是,我认为设计药物以清除潜伏性[艾滋病毒]的科学受到我们对潜伏期本身性质的有限理解的阻碍,”他说。

对合成前列素和 DPP 的研究无疑将继续进行。鉴于去年备受瞩目的艾滋病毒疫苗的失败,研究人员仍然迫切希望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提高艾滋病疗法的有效性。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众科学,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众科学'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