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会议失败对气候变化意味着什么?

专家警告说,如果世界各国领导人未能找到在今年12月遏制排放的方法,那么地球加速走向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的步伐将变得更加严峻。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这就是哥本哈根会议失败的后果:科学研究的重点从解决全球变暖转向适应其后果,各地零星地采取不协调的措施来减少排放——所有这些措施都无法实现必要的减排,以及一个被改变的气候。

气候专家、科学家和谈判代表表示,如果没有国际协议,今天活着的人的子孙后代将不得不面对一个这样的世界:行星地球工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沿海城市用海堤防御,世界上的穷人遭受干旱、洪水和饥荒的打击,而我们的地球正朝着过去一亿年未见的情况发展。

换句话说,12月的会谈是在混乱降临之前改变航向的最后、最好的机会。

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上个月向环境记者协会发表演讲时说:“当代人面临的选择是令人敬畏的。从来没有哪一代人被要求做出如此艰难和重要的决定,这些决定将对所有后代产生影响。”

戈尔补充说,失败将是“灾难性的”——不仅考虑到已经开始发生的变化的紧迫性,还因为它挑战了法治作为“救赎工具”的效力。

哥本哈根的崩溃可能不仅仅会成为进一步进步的障碍。它还可能迫使社会面对科学和政策界很少有人想面对的选择和决定

德国汉堡气候服务中心主任盖伊·布拉瑟说:“哥本哈根是减缓。如果失败,我们将转向适应和地球工程。”

适应将至少需要数千亿美元。它将迫使大量财富、技术和援助从工业化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总部位于伦敦的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气候变化小组负责人萨利穆尔·胡克表示,这对于那些处于高风险的人来说,只不过是权宜之计。

“我们未能完成防止伤害的主要任务,”胡克说,他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中适应和减缓章节的主要作者。“现在,我们将承担保护那些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的任务。很快,我们将面临全球性的灾难性伤害。”

“今天,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只能适应。”

这就是哥本哈根会议的作用。

12月7日至18日的外交会议有一个目标:达成一项“雄心勃勃的、涵盖世界所有国家的全球协议”,以接替将于2012年到期的1997年《京都议定书》

这将是20年来一系列谈判中的第16次,其中一些比另一些更成功,所有这些谈判都旨在遏制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渴望。

人们对它能否成功深感悲观。发达国家之间在如何最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甚至更深。

但以前也曾出现过惊喜。

在2007年巴厘岛的会谈中,所有迹象都表明会谈将失败,直到代表们在会谈结束后的第二天醒来,发现主要参与者已经通宵工作以达成协议。

“在真正到达那里之前,你不知道答案,而且通常你不知道答案,直到最后几天,”忧思科学家联盟的气候专家道格·布歇说,他曾参加过几次国际会谈。

“正是最后期限的极端压力促使各国做出妥协,做出必要的交易,以达成最终协议。”

而且会有压力。

之前的谈判都将2009年视为划清界限的一年,但这不仅仅是一个外交上的最后期限。几乎所有的指标——排放量、森林砍伐、燃料使用、土地开发、经济增长——都表明,一切照旧的预测会导致灾难。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气候变化研究项目的高级科学家杰弗里·基尔说:“文明将经历其历史上最大的破坏。我们正在对地球施加数千万甚至数亿年来从未见过的外力,……那时两极都没有冰。”

“我认为我们不想走那条路。”



这些外力的影响是一个备受猜测和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清楚的是,许多最复杂的气候模型都低估了地球发生突然和剧烈变化的能力——这种变化使得仅仅几年前的许多最坏情况的经济和气候预测看起来几乎是乐观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近的一份报告发现,其气候变化小组两年前认为在长期内可能发生的一些上限预测已经发生。

作家和记者黛安·杜马诺斯基在她最近出版的《漫长夏季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关于即将到来的世纪,唯一确定的是“其巨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努力,不要陷入绝望——认为‘为时已晚’——或者陷入另一种选择,沉浸在毫无根据的、阳光乐观的‘我们会找到一些办法的,因为科学总是能找到办法的’中。”

杜马诺斯基说,要解决这场地球危机,需要一张新的地图——实际上是对文明本身的重新思考。社会系统必须进行调整,以承受严重的破坏。气候变化必须被视为远不仅仅是一个“环境”困境,甚至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问题。实际上,她补充说,人类必须认识到,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看似微小、无关紧要的选择可能会对地球系统产生——并且正在产生——深刻而有害的影响。

她说:“按照目前的道路,没有希望达成妥协。”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法和规章实验室的教授戴维·维克多表示,改变这一切的努力已经远远达不到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必要的程度。他研究气候政策。他在《牛津经济政策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些失败源于“一种政治逻辑,这种逻辑很快就难以纠正”。大幅削减成本高昂。它们难以维持,需要彻底的变革,而且对许多国家来说,很难实施。

因此,许多专家认为,需要全球协议的压力。

他们补充说,现状不起作用:各国和公司都在警惕地注视着对方,提出温和的减排方案,并承诺如果世界其他国家也加入进来,将大幅减排。澳大利亚在8月份试图承诺实施全球最激进的减排计划:到2020年,将排放量比2000年的水平减少5%,并承诺如果其他发达国家也加入,将减排25%。但这项计划从未在澳大利亚参议院获得通过。

在华盛顿特区,气候立法已被医疗保健辩论所取代,主要民主党议员表示,一项影响深远的众议院法案应大幅缩减。加利福尼亚州为减少排放所做的积极努力已被预算危机所淹没。

世界资源研究所气候和能源政策主任詹妮弗·摩根说:“各国需要感觉到,其他主要问题贡献者……正在共同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各国可能不会走向可能性的边缘。”

但什么是可能的呢?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令人望而生畏。

科学家表示,到2050年,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减少80%,以避免最严重的破坏。相比之下,备受诟病的《京都议定书》要求工业化国家到2012年将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减少6%至8%。

同意有约束力减排的40个工业化国家的排放量下降了5%——达到了实现《京都议定书》目标的水平。但这仅仅是因为苏联的解体以及随后东欧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衰退,导致这些国家的排放量直线下降。

据联合国称,如果剔除这些国家,并加上发展中国家,全球排放量自1990年以来已跃升10%。

此外,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接近90亿。这相当于在全球增加10个美国——以及伴随增长而来的所有道路、快餐店、污水处理厂、工厂和发电厂、房屋和商店。

事实上,大多数气候专家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增长。美国人均碳足迹约为每年 20 吨的温室气体排放。典型的欧洲人约为 10 或 12 吨。在中国,这一数字为 4 吨,并且还在增长。但全球约有 30 亿人每年排放量不足 1 吨。(科学家认为,可持续的全球人均碳足迹——即能避免最严重变暖的水平——约为每人 4 吨。)

这 30 亿人是最贫困的人:他们用木材取暖,用粪便做饭,几乎没有电力或清洁水源。

如何在不使地球变暖的情况下,让他们参与到第一世界经济中来,是哥本哈根会议代表们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障碍。

****

对于科学家来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工作。气候变化现在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经济问题,一个安全威胁。



“显然,很难想象我们如何能更好地呈现这个案例,”气候服务中心主任布拉瑟尔说。“科学已经非常明确了。”

“现在该由社会来决定了。”

而且迹象表明社会正在开始做出决定:中国正在与美国讨论减排问题,并启动了一场绿色革命,目标是在 2020 年赶上欧洲。瑞典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在 7 月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后,呼吁欧洲各国无论全球谈判如何,都要对碳排放征税。

布拉瑟尔说,时间还有,但不多了:如果代表们无法在哥本哈根达成协议,但能在五年内取得足够的进展以达成协议,那么这次会谈就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

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摩根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发挥了十年关键作用,她的立场更为强硬。她说,12 月之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在 2012 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前批准并实施一项条约。各国和各行业需要知道后京都时代将有哪些市场机制和信号。

在争议之中,有一个亮点:工业化国家已经意识到他们有义务帮助世界上贫困的人们,总部位于伦敦的适应问题专家胡克说。

在气候条约的众多组成部分中,这是最接近达成一致的领域,胡克说。他相信哥本哈根会议将在这一点上达成一些共识。

“(代表们)根本不可能面对镜子,而对这个问题无动于衷,”他说。“这现在已不再是争议之地。”

在某些方面,这就是气候变化的巨大讽刺。碳密集型生活方式的许多最初影响首先冲击的是那些碳排放量最少的人:萨赫勒地区的干旱孟加拉国的洪水,印度、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农业模式的改变,以及安第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下游数百万居民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压力。

科学家预测,这种情况将会改变,关于如何适应的讨论将很快从第三世界转移到第一世界。

布拉瑟尔说,很快——如果缺乏大幅减排和全球条约的压力——美国各地的政治家们将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使预算困境和医疗保健成本显得微不足道。

“我的水将从哪里来?我的(适应)策略是什么?……我如何才能有足够的食物来养活整个加利福尼亚州?”他列出了一份假设的问题清单。

到那时,解决方案可能会带来可怕的代价。

“我们采取行动越晚,(气候)影响就越大,”布拉瑟尔说。

“而且这种影响将是不可逆转的。”

本文最初发表于The Daily Climate,这是一个由非营利媒体公司环境健康科学出版的气候变化新闻来源。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