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我的最短路径是环游世界。” 德国哲学家赫尔曼·凯瑟林伯爵如是写道,他认为旅行是发现自我的最佳方式。
这就是1990年夏天,22岁的克里斯托弗·麦坎德莱斯(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想法,当时他决定抛下一切——包括他的家人、朋友和职业规划。他将自己银行账户里的24,000美元捐给了慈善机构乐施会国际组织,并在全国各地搭便车旅行,最终到达阿拉斯加。在那里,他在荒野中生存了大约四个月,于1992年8月死于饥饿。他的生活成为作家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1996年出版的书籍《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的主题,这本书启发了2007年同名电影的拍摄。
并非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像麦坎德莱斯那样冲动和不安分,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性格研究员保罗·科斯塔(Paul Costa)和罗伯特·R·麦克雷(Robert R. McCrae)自1970年代以来进行的研究证实,人们在十几岁和二十出头时往往对新体验持开放态度。年轻人幻想成为像麦坎德莱斯一样的冒险家,而不是追随祖父母的脚步,他们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了几十年。但是,当一个人过了20岁出头之后,对新奇事物的迷恋就会下降,对改变的抵制也会增加。正如科斯塔和麦克雷发现的那样,无论文化背景如何,这种模式都成立。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尽管人们通常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对新奇事物失去兴趣,但许多人仍然声称对此充满热情。选民们为承诺变革的政治家欢呼。节食者蜂拥而至,参加那些宣称只需五周就能拥有梦想身材的营养计划。消费者欣然接受承诺个人转型的自助书籍。科学家告诉我们,新颖的刺激对我们的大脑有益,可以促进学习和记忆[参见“惊喜式学习”]。
然而,即使30岁以上的人渴望新事物,许多人也发现自己无法或不愿意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根本性的改变。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悖论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成年人责任的要求来解释,而不切实际的期望也可能在阻碍我们最好的意愿方面发挥作用。改变很少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开放的年龄
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将对新体验的开放性视为“五大人格特质”之一,其他特质还包括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和神经质。关于这些性格特质在30岁之后会发生多大程度的变化,存在相当大的分歧,但大多数研究表明,开放性在成年期会下降。
德国哈勒-维滕贝格马丁·路德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博克瑙(Peter Borkenau)说:“明显的年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会变得更加可靠和随和,但他们对新奇事物的开放性同时也会下降。”
在2003年发表的一项针对超过13万名参与者的综合调查中,现任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的桑杰·斯里瓦斯塔瓦(Sanjay Srivastava)和他的同事使用互联网上的标准心理测试评估了21至60岁人群的五大人格特质。他们发现,开放性在30岁之前略有增加,然后在男性和女性中缓慢下降。调查结果表明,男性在成年初期比女性稍微更开放地接受新体验,但在30多岁时,开放性的下降速度比女性更快。
然而,30岁并不是一个神奇的转折点。开放性在多年内逐渐下降,通常从20多岁开始。随着岁月的流逝,新奇事物变得越来越缺乏刺激性,某人自己的私人和职业圣殿之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这种变化几乎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无论个人性格如何。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在晚年都会达到相同的开放程度。有些幼儿喜欢日复一日地回到同一个游乐场,而另一些幼儿在用同一个铲子在同一个沙坑里挖了一两天后就会感到厌烦。与同龄人相比,不太愿意接受新体验的儿童,在成年后会比他们更爱冒险的童年朋友更倾向于坚持传统。正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家理查德·W·罗宾斯(Richard W. Robins)在一项纵向研究中表明的那样,那些在生命之初就具有更开放性格的人,在晚年仍然相对更加开放。
先天还是后天?
生物心理学家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开放性下降的模式在全球和所有文化中都出现,这表明存在基因基础。但结论尚未最终确定。正如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心理学家和性格研究员赖纳·里曼(Rainer Riemann)指出的那样,全球各地的人们都可能只是面临着相似的生活需求和社会期望。世界各地的年轻男女都必须走向社会,寻找伴侣和生计。之后,他们必须照顾自己的子女和孙子女。这些生活任务需要承诺和毅力,可能成为性格改变的催化剂。
一旦家庭和事业稳定下来,新奇事物可能不再那么受欢迎。新的体验可能会带来创新和觉醒,但也可能带来混乱和不安全感。因此,大多数人梦想着新奇事物,但紧紧抓住熟悉的事物不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变成了习惯的生物:外出就餐时享用相同的菜肴,在最喜欢的地方度假,并陷入日常的作息[参见“现代世界的觅食”]。
德国不莱梅大学的脑研究员格哈德·罗斯(Gerhard Roth)在他的2007年出版的书中写道:“大脑总是试图自动化事物并创造习惯,并赋予习惯以愉悦感。坚持经过考验和真实的事物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安全感和能力感,同时减少我们对未来和失败的恐惧。”他的书的书名翻译过来是《人格、决策和行为》。
但罗格斯大学的社会学家黛博拉·卡尔(Deborah Carr)认为,即使是负面事件也可能产生完全积极的结果。例如,许多寡妇能够重新开始生活,并发展出她们从未意识到自己拥有的才能。被诊断出患有癌症的人学会了因疾病而重新定义自己——甚至可能在此过程中战胜癌症。自然灾害的幸存者经常发现新的优势。但新墨西哥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R·米勒(William R. Miller)说,我们不应从这些例子中得出笼统的结论。许多老年人报告说,尽管经历了重大的生活经历,但他们几乎没有改变。
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多伦多大学密西沙加分校的心理学家凯特·C·麦克林(Kate C. McLean)要求134名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一些年龄超过65岁,另一些年龄从青春期后期到成年早期不等——描述三个自我定义的记忆。她发现,老年参与者和年轻参与者都报告了新奇的经历,例如伴侣的去世、意外的职业晋升或跨国搬迁。然而,老年人赋予这些事件的意义与年轻人不同。对于年轻人来说,外部变化更可能导致内在转变,但老年人则不然。
这些截然不同的叙述并非巧合。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布伦特·W·罗伯茨(Brent W. Roberts)与两位同事一起分析了92项关于性格发展的研究,他认为,性格特质在成年早期比生命中任何其他时期都变化更大。他们的结论是,一些性格变化发生在30岁之后,但通常这些变化的幅度与20至40岁之间发生的变化相比很小。
即使是离婚或失去亲人等重大生活事件,尽管压力很大,也不太可能导致深刻的性格变化。人生的中年时期通常是反思和重新评估的时期,但很少有人经历真正的“中年危机”。
一个人的性格结构在60岁左右之前变得越来越稳定。“这意味着一个在40岁时特别尽责的人,在60岁时也会同样尽责,”博克瑙说。然而,在60岁之后,稳定性再次下降。似乎只有当人们履行了他们的人生义务——也就是说,在他们从职业生涯中退休并且孩子们已经离巢之后,他们才有可能变得更加开放地接受新的体验。
虚假的希望永存
即使在60岁之后,也很难完全重塑你的人生。事实上,那些寻求做出重大改变的人,最终往往甚至连最细微的修正都无法完成。一个人越是相信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掌控自己的方向,他就越有可能搁浅。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告诉你他们想戒烟随时都可以戒烟的吸烟者,20年后仍在吸烟的原因之一。
1999年,多伦多大学密西沙加分校的心理学家珍妮特·波利维(Janet Polivy)和C·彼得·赫尔曼(C. Peter Herman)为这种现象创造了一个术语:虚假希望综合症。他们说,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或大或小的改变。由于期望过高,这些尝试大多都毫无进展[参见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奇普·希思(Chip Heath)和杰里·M·苏尔斯(Jerry M. Suls)的“不完美的画面”;《大众科学·思想》,第16卷,第4期,2005年]。
以一位女性为例,她相信如果她能减掉20磅体重,她最终会遇到她梦寐以求的男人并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幻想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即一个积极的改变——减肥——会自动带来其他渴望的改变。但现实情况是,长期保持体重是很困难的,而找到理想的生活伴侣往往取决于运气。即使节食成功,其他目标也可能仍然遥不可及。但是,虚假希望综合症诱使人们试图一次性彻底改变他们的整个生活:吸烟者和沙发土豆突然受到启发,想成为不吸烟者和马拉松运动员,但由于他试图在太短的时间内做太多事情,他注定要失败。
治疗虚假希望的方法是设定更合理的目标,并认识到即使是实现适度的改变也是困难的。如果您超过30岁,请记住您对新体验的开放性正在缓慢下降,因此您最好从今天开始新的开始,而不是将其推迟到以后。也许最重要的是,尝试欣赏你现在的自己。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说:“不要因为渴望你没有的东西而糟蹋你拥有的东西;但要记住,你现在拥有的东西曾经是你渴望得到的东西之一。”
注:本文最初以标题“我们墨守成规”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