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现象周期威胁一些新世界猴种群

一项新研究探讨了厄尔尼诺天气模式如何影响中美洲和南美洲以水果和树叶为食的灵长类动物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一项新研究的结果表明,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条件对猴子种群造成严重破坏,无论是在周期性的炎热和干旱时期,还是在寒冷的余波中。

该研究发表在10月28日出版的《生物学快报》上,探讨了厄尔尼诺年——当周期性的海洋-大气振荡使热带太平洋升温至高于正常温度,影响全球天气模式——与猴子种群及其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波动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关于厄尔尼诺现象对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猴子物种影响的第一份报告,其中许多物种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该研究重点关注四个物种:主要以树叶为生的红色吼猴 (Alouatta seniculus),以及两种绒毛猴 (Brachyteles arachnoidesLagothrix lagotricha) 和一种蜘蛛猴 (Ateles geoffroyi),它们的的主食都是水果。

“当我得到结果时,我发现很有趣的是,吼猴的种群数量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同一年下降,而其他三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同一年下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哈克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生态学研究生、该研究的第一作者鲁西纳·维德霍尔特说。

为了绘制种群数量图,维德霍尔特和她的导师、生物学家埃里克·波斯特使用了过去几十年猴子的年度调查数据。四组灵长类动物学家在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巴拿马的地点进行了调查。在一个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时期,一个由 20 只猴子组成的种群一年内可能会减少多达四名成员。

维德霍尔特和波斯特还参考了另一组可追溯到 1987 年的调查:巴拿马巴罗科罗拉多岛上水果和植物的年度丰度。这些调查让研究人员了解了猴子食物的丰富程度,因为那里的植被代表了进行种群调查的地区,维德霍尔特说。

正如其他生态学家发现的那样,维德霍尔特和波斯特发现,水果供应在炎热干旱的厄尔尼诺年期间从充足变为在通常紧随其后的寒冷潮湿的拉尼娜时期(厄尔尼诺现象振荡的冷却阶段)稀缺。这种模式与食果动物种群数量的上升和下降相吻合。相反,虽然叶子在厄尔尼诺现象期间稀缺,但在潮湿时期它们生长茂盛,就像以树叶为食的吼猴的种群一样。

这些发现表明,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关的天气变化影响了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猴子种群,并指出食物丰度的差异是种群变化的原因。总体而言,食果动物的数量下降幅度大于食叶动物的数量,维德霍尔特将其归因于繁殖率较慢。

虽然研究人员只研究了四个地点,但维德霍尔特预计食物供应与种群数量的模式也适用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其他地区。“我估计它会很普遍,因为厄尔尼诺现象对这些地区有广泛的影响,”她说。

该研究还表明,每种食果物种的多个群体在厄尔尼诺现象结束一年后同时下降。这种同步收缩可能会构成灭绝威胁:如果一个受威胁物种的某些群体仍然数量较多,“较大的种群可以派出迁徙者来‘拯救’正在减少的种群,并使其免于灭绝,”维德霍尔特指出。相反,每个群体都在同步萎缩,危及它们的繁殖和生存能力。

该研究还预测,如果全球变暖导致更强烈的厄尔尼诺天气模式,猴子种群数量的下降可能会加剧。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