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真的会有任何情绪吗?甲虫呢?或者一台复杂的计算机?唯一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进行严肃的科学探究——但即使在研究科学文献之前,许多人对答案是什么也有相当明确的直觉。一个人可能只是看着一台电脑,就确信它不可能感受到快乐、痛苦或任何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介意把一台坏掉的电脑扔进垃圾桶。同样,当大多数人把龙虾放进沸水锅里时,他们也不太担心龙虾会对其即将到来的厄运感到焦虑。用哲学的术语来说,我们对生物或物体是否能够感受或主观体验(例如看到红色或品尝桃子的体验)的直觉被称为“关于现象意识的直觉”。
意识的研究(参见此处和此处)长期以来在哲学学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些直觉的事实构成了某些复杂而有影响力的哲学论证的基础。但是,传统上,对这些直觉的研究采用了一种有点特殊的方法。哲学家们实际上并没有去询问人们有什么直觉。相反,每位哲学家都会自己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写下类似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中,说……是合乎直觉的。”
实验哲学的新领域为这种传统方法引入了一种新的变化。实验哲学家继续寻找理解人们的普通直觉,但他们使用当代认知科学的方法(另请参阅此处和此处和此处)——实验研究、统计分析、认知模型等等。仅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许多研究人员一直在将这种新方法应用于对关于意识的直觉的研究。通过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三种不同类型的抽象实体——公司、机器人和上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思考心智。
关于公司的心理底线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实验哲学家杰西·普林茨(Jesse Prinz)和我研究了关于将心理概念应用于由整个人群组成的组织的直觉。举个例子,考虑一下微软公司。人们可能会说微软“打算采用新的销售策略”,或者说它“认为谷歌是其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在诸如此类的句子中,人们似乎正在采用某些心理概念并将其应用于整个公司。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但是,人们愿意以这种方式使用哪些心理概念?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有趣的非对称性。受试者乐于应用不归因于任何感觉或体验的概念。例如,他们表示可以使用诸如此类的句子:
• 阿克梅公司认为其利润率将很快提高。
• 阿克梅公司打算在今年一月推出新产品。
• 阿克梅公司想要改变其企业形象。
但是,他们对所有将感觉或主观体验归因于公司的句子都表示反对
• 阿克梅公司现在正在体验极大的快乐。
• 阿克梅公司感到沮丧。
• 阿克梅公司突然渴望追求互联网广告。
这些结果似乎表明,人们愿意将某些心理概念应用于公司,但不愿意假设公司可能具有现象意识。
机器人和身体
也许这里的问题是,人们只将现象意识归因于具有正确类型身体的生物。为了检验这一假设,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可能具有精神状态但身体看起来与人类身体完全不同的实体。
这里一个有希望的方法是研究人们对机器人精神状态的直觉。从物理角度来看,机器人与人类看起来大不相同,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一个行为非常像人类的机器人。然后,实验研究可以确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愿意将哪些类型的精神状态归因于机器人。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生贾斯汀·西特斯玛(Justin Sytsma)和实验哲学家爱德华·马切里(Edouard Machery)在实验工作中,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生拉里(布莱斯)·休布纳(Larry (Bryce) Huebner)在工作中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所有实验都得出了相同的基本答案。
例如,在休布纳的一项研究中,受试者被告知一个行为完全像人类的机器人,并被问及该机器人可能具有哪些精神状态。引人注目的是,这项研究揭示了与我们之前在公司案例中看到的完全相同的非对称性。受试者愿意说
• 它认为三角形有三条边。
但他们不愿意说
• 当它得到想要的东西时,它会感到快乐。
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一种愿意归因某些类型的精神状态,但不归因于需要现象意识的状态。有趣的是,这种趋势似乎并非完全归因于控制机器人的是 CPU 而不是普通的人脑。即使在实验中控制了生物是否具有 CPU 或大脑,当生物的身体使其看起来像人类时,受试者也更倾向于归因现象意识。
机器中的上帝
如果某物没有身体呢?这如何改变我们对可能存在的意识体验的看法?我们可以求助于终极的无形生物:上帝。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希瑟·格雷(Heather Gray)、库尔特·格雷(Kurt Gray)和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最近的一项研究考察了人们对上帝可能拥有的精神状态的直觉。到现在,您可能已经猜到结果了。人们乐于说上帝可能具有诸如此类的心理属性
• 思想
• 记忆
• 计划
但他们认为上帝不可能拥有涉及感觉或体验的状态,例如
• 快乐
• 痛苦
• 恐惧
在随后的工作中,研究人员直接比较了将精神状态归因于上帝与将精神状态归因于谷歌公司。这两个实体——尽管它们在许多方面都不同——却引发了完全相同的回应模式。
纵观这些不同研究的结果,人们很难不感觉到应该能够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来解释人们直觉的整个模式。这样的理论将描述导致人们认为某些实体能够进行广泛的心理状态,但不能真正感受或体验任何东西的潜在认知过程。不幸的是,迄今为止尚未提出这样的理论。这里迫切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工作。
《心智问题》由乔纳·莱勒(Jonah Lehrer)编辑,他是博客前额皮层和书籍《普鲁斯特是位神经科学家》背后的科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