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是适应性的吗? 这取决于:关于自杀的进化论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大多数心理科学是对身为人类的感受和体验的科学,而且由于我只有或者将来也只会有一个身为人类的体验,所以我并不总是清楚我的职业生涯在哪里结束,我的个人生活在哪里开始。现在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突出,因为像许多其他成年同性恋评论员和震惊的旁观者一样,最近几周发生的同性恋青少年自杀事件重新唤醒了我自己青少年时期与自杀想法作斗争的记忆。事实上,关于这件事我想说的话太多了,所以我将把这篇专栏文章分成两篇单独的文章,因为我想起了我多年来遇到的许多关于自杀的启发性理论和研究,这些理论和研究帮助我理解——更重要的是克服和摆脱——那种令人恐惧的、令人陶醉的、过早摆脱看似无休止的地狱的欲望。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如果我能及时伸出手,抓住泰勒·克莱门蒂的衬衫尾巴,在他从乔治·华盛顿大桥纵身一跃之前,或者在我十三岁的塞思·沃尔什在他家后院的树上自缢之前,将我的指尖放在绳子和他的脖子之间,我会向他们指出,总有一天,他们会在这种转瞬即逝的绝望中找到美。我会告诉他们,他们的性取向让他们与一些伟大的艺术人物和世俗天使为伍——仅举几例,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奥斯卡·王尔德、安迪·沃霍尔、列奥纳多·达·芬奇、马塞尔·普鲁斯特、让·热内、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和柴可夫斯基。最后,我会告诉他们我将与您分享的科学研究和想法,这些聪明的学者提出的尖锐的推理可能会足以穿透他们自杀的认知,让他们在那些令人窒息的负面情绪中更容易呼吸。

事实上,对自杀的科学理解不仅对脆弱的同性恋青少年有用,而且对任何发现自己处于有利于自杀的境地的人都有用。我说“有利于自杀”,是因为有令人信服的研究——都追溯到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丹尼斯·德卡坦扎罗在 1980 年代早期基本上被遗忘的思想——表明人类自杀是一种适应性行为策略,当社会、生态、发展和生物变量的完美风暴汇集到进化方程式中时,这种行为越来越有可能发生。简而言之,德卡坦扎罗认为,自然选择设计出人类大脑的方式是,当面对某些条件时,鼓励我们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这对我们有自杀倾向的祖先的整体基因利益最有利。

对于心地善良的人道主义者来说,听到自杀是“适应性的”可能听起来相当奇怪,甚至可能有些麻木不仁。但请记住,在进化术语中,这个词的含义与在临床环境中使用时的含义截然不同。因为自然选择只作用于表型,而不是人类价值观,即使是最黑暗的人类情绪也可能是适应性的,如果它们激发了增强基因的行为决策。这不是说进化是残酷的,而是作为一个无意识的机制,它既不会关心也不会不关心特定的个体;毕竟,选择不是由任何对任何事物怀有任何感觉的实际大脑驱动的。在没有哪个案例比适应性自杀的案例更能清晰地体现这个令人清醒的事实。(顺便说一句,我注意到在“新无神论者”中也存在类似的反应性困惑,每当他们听到经验证明的宗教是适应性的事实时,他们都会以道金斯式的方式咆哮和喘息,这个问题我将留到以后再说。)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说自杀是适应性的可能也听起来很奇怪,因为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与进化的第一条经验法则相悖,即生存和繁殖。然而,正如威廉·汉密尔顿著名的包容性适应度原则所清楚阐明的那样,重要的是一个人遗传物质在后代中存活的比例;因此,如果自我的生存是以牺牲一个人的基因亲属传递基因的能力为代价的,那么为了净基因增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在祖先那里可能是适应性的。

在我们过于深入之前,让我们先从一些非人类的例子入手,轻松地进入自杀作为适应性的论点,这些例子主要来自昆虫和节肢动物世界。例如,以雄性澳大利亚红背蜘蛛(Latrodectus hasselti)为例,它们似乎很乐意在性交过程中被性侵犯的雌性红背蜘蛛吃掉——至少可以说。除了给原本令人愉快的行为泼了一盆冷水之外,在交配时被活活吃掉,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似乎相当违反直觉。但是,当生物学家更仔细地观察这种蜘蛛性行为时,他们注意到被同类相食的雄性比不被同类相食的雄性交配时间更长,受精的卵子更多;事实证明,雌性红背蜘蛛越容易同类相食,对雄性越有吸引力,甚至会拒绝更多的雄性求偶者。另一个例子是熊蜂(Bombus lucorum),这种物种经常被狡猾的小锥蝇寄生,它们将幼虫插入蜜蜂的腹部。一旦感染,熊蜂大约在 12 天内死亡,寄生蝇会化蛹,直到来年夏天出现。然而,有趣的是,被寄生的熊蜂基本上会通过放弃它们的蜂群,独自在遥远的花草地上度过余生来实施自杀。这样做,这些被感染的熊蜂正在引导苍蝇远离未被寄生的亲属,通过保护蜂群免受侵扰来提高包容性适应度。

从这些例子中需要得出关键的一点是,有自杀倾向的生物并没有有意识地权衡自身生存的代价与包容性适应度增益之间的关系。红背蜘蛛和熊蜂并没有有意识地计算数字,进行自我牺牲的英雄利他行为,或者对自己的死亡进行哲学思考。相反,它们只是进化行为算法的无形线上的木偶,神经系统对特定触发因素做出反应。进化神经生物学家丹尼斯·德卡坦扎罗说,情绪有时会战胜理智的有自杀倾向的人类也是如此。

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转向人类自杀。为了明确他的立场,我展示了德卡坦扎罗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毁灭的数学模型”(大约在 1986 年)

Ψi = ρi + Σbkρkrk

其中 Ψi = 个体 i 表达的最佳自我保护程度(促进包容性适应度的剩余能力);

ρi = i 的剩余繁殖潜力;

ρk = 每个亲属成员 k 的剩余繁殖潜力;

bk = 由 i 的持续存在为每个 k 的繁殖提供的收益系数(bk 的正值)或成本(bk 的负值)(-1 ≤ b ≤ 1);

rk = 每个 ki 的基因亲缘关系系数(兄弟姐妹、父母、子女 = .5;祖父母、孙子或孙女、侄子或侄女、姑姑或叔叔 = .25;堂兄弟姐妹 = .125;等等)。

对于那些不喜欢数学的人来说,这一切都可以相当简单地翻译如下:当人们的直接繁殖前景令人沮丧,并且同时,人们感觉到,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地,他们持续存在会通过干扰他们基因亲属的繁殖来降低包容性适应度时,他们最有可能自杀。重要的是,德卡坦扎罗以及其他独立的研究人员已经提供了支持这种适应性模型的数据。

例如,在《行为与社会生物学》杂志 1995 年发表的研究中,德卡坦扎罗进行了一项包含 65 个问题的调查,包括关于人口统计学(如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子女、孙子女、兄弟姐妹和兄弟姐妹子女的数量和依赖程度、“对家庭的感知负担”、对家庭和社会贡献的感知意义、性活动频率、与异性关系的稳定/亲密/成功程度、同性恋、朋友数量、孤独感、他人对待、经济福利和身体健康、满足感、抑郁感和对未来的期望。受访者还被问及他们的自杀想法和行为,例如,他们是否曾经考虑过自杀,他们过去是否曾经尝试过自杀,或者将来是否打算这样做。该调查是对安大略省普通公众的随机样本进行的,但也对理论上针对的群体进行了调查,包括来自老年人住宅中心的年长者、来自精神病院的精神病患者、因反社会罪被无限期监禁的男性囚犯,以及最后,专门的同性恋男性和女性。

这项研究出现了许多令人着迷且相当悲伤的发现。例如,最近自杀意念程度最高的是男性同性恋者和精神病患者,而监狱人口则显示出最多的既往自杀尝试。“情况会好转”,当然,但我们始终处于危险之中,而这种进化论模型可以帮助同性恋个体接受这种令人遗憾的现实。但重要的信息是,相关数据的模式符合德卡坦扎罗的进化模型预测的结果。尽管作者提出了重要的免责声明,“这项研究的观察性质限制了强烈的因果推断”,但

相关性的概况与自杀意念与不良繁殖前景和对家庭价值感降低相结合的概念相符。数据与假设的一致性在生殖和生产参数与自杀意念的可靠关系中显而易见。

在此类数据中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动机算法中发生的有意义的发展变化。虽然异性恋活动是年轻样本中自杀想法的最佳负预测因素,但在老年人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被对财务、健康,尤其是对家庭的“感知负担”的担忧所取代。在《行为与社会生物学》报告发布几年后,一个寻求进一步检验德卡坦扎罗模型的独立调查小组在《自杀和危及生命的行为》杂志上进行了一项后续研究,复制了相同的预测趋势。

尽管我发现这个模型很有说服力,但 deCatanzaro 的基本论点仍然留下了一个我未解答的问题,所以上周我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寻求澄清。基本上,我想知道当代人类的自杀模式与我们祖先的自杀模式有何关系,据推测,我们的祖先面临着这种适应性最初进化出来的条件,但在许多方面,他们生活在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世界。毕竟,即使我们拥有枪支、刀具和毒品,从逻辑上讲,自杀也并非易事。例如,在今年早些时候发表在《心理学评论》上的一篇文章中,罗切斯特大学的精神病学家金伯利·范·奥登和她的同事引用了一个特别顽强的自杀妇女的案例

案例 #7 被描述为在试图自杀时处于社会孤立状态,她使用了不明数量和类型的止痛药,并割开了手腕动脉。这一行为导致了某种程度的昏迷,之后她醒了过来……然后她跳到一辆火车前,这是她最终死亡的原因。

现在考虑一下在技术稀缺的环境中,我们远古的亲属可以使用的自杀方法——也许是从高处跳下,如果一个人没有成功,至少可能会导致足够的伤口,以至于这个人最终死于感染。饥饿。暴露。溺水。上吊。把自己献给饥饿的捕食者。好吧,所以也许我们的古代祖先可以使用的方法比我意识到的要多。但你明白我的意思。今天,移动你的指尖一点点就比我们人类以往所知的任何事物都更可靠地通向死亡;枪支拥有者可能也拥有一个“关闭”按钮,现在它太简单了。(这也是我不拥有枪支的众多原因之一——deCatanzaro 的自杀算法是随机的,这意味着它为给定个体生成的数字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但是 deCatanzaro 并不认为技术进步对他适应性模型构成特别的问题。当然,自杀的南方古猿或早期智人的化石并不容易找到。但是,正如他在电子邮件回复我的问题时告诉我的

证据表明,在有记录的历史中以及在几乎所有经过仔细研究的文化中,自杀率都相当高。自杀在希腊和罗马文明中显然很常见。人类学研究表明,在技术原始的文化中,如美洲印第安人、因纽特人、非洲人、波利尼西亚人、印度尼西亚人和印度欠发达部落中,有很多自杀案例。1894 年 [S. R.] Steinmetz 撰写了一篇有趣的老综述(《美国人类学家》7:53-60)。自缢是这些文化中最流行的自杀方法之一。还有来自发达国家的数据,比较了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的自杀率。这些数据表明,尽管技术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各国的自杀率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因此,数据实际上并没有显示现代自杀人数大幅增加,尽管这种推断必须加以限定,因为在病例记录中可能存在偏差的变化。


有趣的是,自杀的方法比自杀率变化得更大。例如,在日本,上吊在 1950 年之前很普遍,之后药片和毒药成为主要方法。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上吊和溺水在 19 世纪后期很常见,但逐渐被药物和毒气所取代。动机可能比手段更恒定(斜体字为添加)。

我发现 deCatanzaro 的论点,即自杀具有适应性,既令人信服又引人入胜。但我认为它需要更多的后续研究。例如,他的包容性适应度逻辑应该适用于地球上的每一个社会物种,那么为什么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自杀频率之间存在如此明显的差距呢?每年,全世界有多达 2000 万人试图自杀,其中约有 100 万人完成了自杀行为。这在我们物种中是一个重要的死亡和接近死亡的少数派。并且有理由怀疑非人类动物模型(如寄生的熊蜂、搁浅的鲸鱼、跳跃的旅鼠和悲伤的黑猩猩)是人类自杀的良好类比。在我们自己的物种中,自杀通常意味着故意试图结束我们的心理存在——或者至少是这种特定的心理存在。然而,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关于“自我毁灭”的描述似乎都涉及某种类型的物种间捕食或寄生操纵,而人类自杀通常更多地是由我们自己物种的其他成员的负面人际评价所驱动的。事实上,奥塔哥大学的动物学家罗伯特·普林(Robert Poulin)首次报道了那些被寄生熊蜂的行为改变,甚至敦促研究人员在将这些例子称为“自杀”时要谨慎。

就包容性适应度而言,一种注定要很快死亡的昆虫采取更危险的生活方式可能是适应性的,但这并不比例如,一只年老的动物在其不可避免的死亡临近时为了在捕食者面前繁殖而冒险更自杀。

我有一种预感,自杀就像幻想驱动的自慰一样,可能需要最近进化出的社会认知过程,这些过程在我们物种中是相对独特的——在这种情况下,是痛苦的。当然,轶事很多,但没有证实任何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物种的自杀案例。虽然肯定存在自我伤害行为的例子,如过度自我梳理,但这些几乎总是局限于悲伤或不正常的社会环境,如生物医学实验室和动物园。是的,在母亲去世后,悲伤的幼年黑猩猩已知会因抑郁症而饿死,但没有证据表明猴子和猿类有直接的自我伤害致死行为。如果我对此有误,简·古道尔也许可以纠正我,但据我所知,没有观察到黑猩猩爬到它能找到的最高树枝上然后跳下去的案例。

我认为,这个跨物种谜团的部分答案可以在另一个自杀理论模型中找到,这个模型是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提出的,我一直认为它是 deCatanzaro 对自杀的“终极”解释的“邻近”层面。这些并不是对人类自杀的替代解释,而是深度互补的解释。虽然 deCatanzaro 从进化动态的角度解释自杀,但鲍迈斯特则专注于特定的心理过程,即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看待世界的主观视角。他的模型描述了积极促进自杀适应性反应的引擎。我应该赶紧补充说,我不认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deCatanzaro 或鲍迈斯特——必然认为他们的模型在这种方式上是互补的。我甚至不知道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是否了解对方。但这两种方法一直以来都给我这种感觉。鲍迈斯特 1990 年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的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题为“自杀作为逃避自我”,坦白说,是我在任何研究文献中读过的最令人震惊、最有洞察力的手稿之一。

这就是我将在本周晚些时候在关于自杀科学的“第二部分”中开始讨论的内容,以及其他一些进化轶事。我还将讨论更多当前的工作,包括一些关于为什么我认为现代学校仅仅通过创造一个完全由同龄人组成的人工社会环境,使像同性恋青少年这样脆弱的青少年面临更高的自杀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中,祖先冲突的特定压力点被奇怪地加剧了。“一切都会好起来”对于同性恋青少年来说,仅仅是因为我们最终走出了高中这个不自然的动物园。

 

想要更多“贝林思考”吗?请在 Twitter 上关注 Jesse @JesseBering,访问 www.jessebering.com,或在 Facebook 上加 Jesse 为好友。

图片 ©iStockphoto.com/jbrizendine

 

Jesse Beri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Otago in New Zealand.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Belief Instinct (2011), Why Is the Penis Shaped Like That? (2012) and Perv (2013). To learn more about Jesse's work, visit www.jessebering.com or add him on Facebook (https://#/jesse.bering).

More by Jesse Bering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