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库兹韦尔不朽的野心:《超验人》评论

一部关于雷·库兹韦尔认为技术可以战胜死亡的纪录片,揭示了这位未来学家的情感生活,但未能质疑他大胆的论断

在宇宙诞生和毁灭的漩涡蒙太奇,以及他个人历史中的新闻片风格剧照的背景下,著名发明家和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坐在剪影中,沉思着死亡。他沉思着死亡造成的浪费和痛苦,以及人们在生命最后时刻必须经历的绝望和失落。“这是一种如此深刻的悲伤、孤独的感觉,我真的无法忍受,”他承认。

然后,他愉快地补充道,“所以我又开始思考我如何才能不死。”

超验人》的开场片段,这部由导演巴里·托勒密执导的关于库兹韦尔及其思想的新纪录片,简洁地概括了其主题有时令人震惊的预测和关注点。这部电影讲述了库兹韦尔的信念,即在短短几十年内,技术将使人类能够超越其生物学的身体和智力限制。它还将库兹韦尔描绘成一位杰出的人物,他个人始终超越了他怀疑者的怀疑和误解。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世界塑造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超验人》剪辑巧妙,引人入胜,但不幸的是,它对库兹韦尔过于崇拜和尊敬,这对它自身不利。它在某种程度上想成为一部关于思想的电影,但令人沮丧的是,它拒绝真正挑战它提出的任何观点——无论是支持他还是批评他的观点。鉴于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人类的救赎或毁灭,它缺乏对天真好奇以外的观点的承诺是令人不满意的。

正如电影所表明的那样,库兹韦尔一直受到强大思想的驱动。作为国家技术奖章的获得者,他是光学字符识别、语音识别和其他技术的先驱,从他 17 岁时发明的一台可以创作音乐的计算机开始。他在 20 世纪 80 年代对创新的研究使他相信,他所谓的“加速回报定律”支配着进步,这意味着技术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计算机芯片上晶体管每 18 个月翻一番,即众所周知的摩尔定律,就是这种增长的一个例子。)

库兹韦尔在他的著作《智能机器的时代》(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0 年) 和《精神机器的时代:当计算机超越人类智能时》(维京出版社,1999 年) 中普及了加速回报的概念,他在书中预测了未来几十年这种进步速度的后果。他在 2005 年出版的《奇点临近》(维京出版社) 中重新审视并加倍强调了这一论点,该书认为到本世纪中叶,历史将达到“技术奇点”:一个拐点,届时人工智能和增强智能将控制进一步的进步,并开启一种人间天堂。基因学、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将使人类及其有知觉的创造物拥有永生、无限资源和无限智慧。

尽管这种愿景可能令人眼花缭乱,《超验人》通过精心选择的视觉效果和声音片段,很好地向观众介绍了它。导演巴里·托勒密说,当他读到《奇点临近》时,他确信这是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书籍之一,他必须为此拍一部电影。在库兹韦尔的合作下,托勒密花了两年时间跟随这位未来学家走遍五大洲,进行他的多项业务,并宣扬指数级进步的信条。

尽管库兹韦尔确信,但许多人并不相信他的观点——尤其是在他声称即将发生转型的某些医疗和技术领域,甚至在其他方面尊敬他的思想家中。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中心主任尼尔·格申菲尔德在镜头前评论的那样,“雷一贯的做法是采取大家一致同意的一系列步骤,并采用大家一致同意的推断原则,并表明它们会导致没有人同意的事情,”因为“它们看起来太疯狂了”。

正如在电影中看到的那样,库兹韦尔对那些不认同他关于技术增强超越观点的观点的人,特别是在延长寿命问题上,其回应并非不友善,而是带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他说,他意识到人们对这些想法感到“威胁”,但他们最终会接受这种进步的逐步实现。他似乎从不相信,消息灵通的人可能会因与他们自身弱点无关的原因而不同意或不赞成他的观点,而是他们可能是正确的,而他可能是错误的。

同样,库兹韦尔认为他自己拒绝死亡是唯一恰当的回应。他告诉镜头,那些说他们已经学会接受死亡的人是在自欺欺人;社会麻木地赞美死亡,因为它已经屈服于它。库兹韦尔对死亡的顽固蔑视可能源于神经质的否认,而不是源于智力上的独立性,这种可能性对他来说显然是荒谬的。

事实上,在《超验人》在纽约市放映后的问答环节中,库兹韦尔对自己犯错的想法的态度显露无遗。一位观众问他这些年来他犯了什么错误。库兹韦尔提到他最近写了一篇 150 页的对他迄今为止的预测的评论,并得出结论,其中约 86% 是正确的。(披露:在查看了他自己的预测后,我有一个相当不同的评估——请参阅这里这里这里。)当被问到他做错了什么时,库兹韦尔提到他曾预测自动驾驶汽车现在应该很普遍了。但他赶紧指出,谷歌最近测试了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这些汽车已经在繁忙的道路上行驶了超过 225,000 公里,这意味着这种汽车确实会到来,只是还需要几年时间。

这就是库兹韦尔对他失败的看法:对他来说,他的错误只是尚未证明其本质正确的预测。

库兹韦尔的举止——不张扬、冷静、自信而超然——可能显得冷酷,尤其是当他如此实事求是地谈论摆脱我们所知的人类状况时。理所当然的是,电影制作人努力寻找库兹韦尔内心更温暖、更古怪的灵魂——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他们将这位发明家和未来学家展现为一个慈爱的家庭男人,他戴了 30 年的米老鼠手表,住在一栋装饰着数百个奖项和荣誉的美丽房子里,还有一张艾拉妮丝·莫莉塞特的 海报和大约 300 个猫雕像。他是一个早年就宣布要用他的发明改变盲人和聋人生活的人,并且他从残疾人群体那里获得的热情接待证明了他实现了这一承诺。

不过,有时这部电影可能会努力使库兹韦尔比他实际上更贴近人。在纽约放映后,一位观众问库兹韦尔,当人们称他为“疯子”时,他为什么会感到受伤。“你认为它会困扰我是基于什么?”库兹韦尔回答道。观众指出,在电影中,在一次电台直播节目中发生了这种情况,镜头似乎定格在他悲伤的表情上。“这部电影没有显示我的真实反应,”库兹韦尔说。同样在台上的托勒密没有发表评论。

这部电影的情感主线是库兹韦尔对他父亲的爱,他的父亲是一位作曲家,他说他的“天赋在生活中受挫”,并且在 58 岁时死于心脏病。这部电影将库兹韦尔拒绝接受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实与他对永生的追求结合在一起,他相信医学和技术的进步将在他自己去世之前实现这一目标。实际上,这部电影敢于让观众得出流行的心理学结论,即库兹韦尔对技术永生的信念实际上是他为了避免面对对死亡的恐惧而投射出来的幻想——库兹韦尔肯定会对此提出异议的观点。

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缺陷:它拒绝提出这个问题,并挑战库兹韦尔关于他自己信仰的叙述。库兹韦尔承认他父亲的去世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并赞扬这部电影帮助他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从未承认,甚至没有在镜头前提到,这一事实是否可能影响了他对奇点将在他有生之年到来的确定性。

这部电影足够公正,让一些更尊重库兹韦尔的批评者有机会表达他们与他的分歧,但它从未展示任何人直接与库兹韦尔争论,因此观众无法了解谁可能具有更合理的观点。这部电影似乎致力于这种不干涉的方式。托勒密跟随库兹韦尔两年,显然沉浸在这些想法中;他肯定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是这样,他会对此保密。

因此,这部电影未能表明对他的想法的抵制通常不仅仅基于不知情的不相信,而且库兹韦尔所依赖的科学有时相当薄弱。例如,库兹韦尔指出,生物进化显示出与技术相同的指数变化速度——许多生物学家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他自信地预见将人类意识和记忆上传到计算机中,但没有涉及神经科学家对这种可能性提出的广泛反对意见。他谈论用药丸和补充剂“重新编程[他的]生物化学”,但没有注意到该方案背后的科学有时依赖于对研究文献的选择性解读。他肯定地谈论基因作为“软件”,但掩盖了这种隐喻的问题

这部电影中到处都非常需要挑战,尤其是在库兹韦尔令人心酸、古怪的信念中,即技术有朝一日将帮助他复活他的父亲。利用从父亲坟墓中搜寻来的退化的 DNA,从认识他的人的头脑中提取的记忆,以及该男子的论文和音乐中的信息(库兹韦尔一丝不苟地将其储存起来),据推测,后奇点技术将能够创造出该男子的复制品。

很难知道从哪里开始指出该计划的问题。但撇开技术和哲学上的保留意见不谈,库兹韦尔认为如此单薄的模拟物是他的父亲,甚至是一个吸引人的代理人,这说明了他的个性如何?一部更深刻的纪录片会想知道。

库兹韦尔和《超验人》想要传达的是,技术将帮助人类超越生物学的局限,成为某种字面意义上更神圣的存在。然而,库兹韦尔似乎天真地对这种可能性的哲学和实际影响不感兴趣——并非不了解,而是乐观地认为问题会迎刃而解。矛盾的是,在一 部关于扩展人类意义的电影中,主人公有时显得情绪失常,以至于他自己的人性都感觉不真实。

未来学家凯文·凯利——他对疯狂的技术推断并不陌生,就像他在 2010 年出版的《技术想要什么》(Viking) 一书中一样——认为库兹韦尔可能在技术发展方向上是对的,但在不朽和其他梦想实现的速度方面过于乐观。在电影中,他形容库兹韦尔“更像一位诗人而不是一位机械师”,并补充说,库兹韦尔对其观点的坚定不移使他成为一种“现代先知……这是错误的”。

凯利的评估可能是这部电影中最精明的。库兹韦尔坚定地认为指数级进步的天使将战胜一切怀疑。他打算看到纳米技术体现的智能向外扩张,占据宇宙中的每一个物质微粒,直到宇宙本身也产生意识。他的目光放在长远的博弈上,他打算亲眼见证的无限长远的博弈。那些与他一同进入永恒的评论家将意识到,他是第一个也是最清晰地看到这一切的人——如果你愿意的话,这是一种独特的区别。

“上帝存在吗?”库兹韦尔在电影中反问道。“我会说,‘还没’。”这个笑话的机智几乎掩盖了其核心的自负。

(二月期间,库兹韦尔和托勒密将带着《超验人》进行巡回演出,在纽约市、圣何塞、洛杉矶、华盛顿特区、波士顿、伦敦和多伦多放映,最终于 3 月 1 日在 iTunes 和点播电影上发布。DVD 版本计划于 5 月 24 日发布。请访问 transcendentman.com 获取详细信息。)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