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愤怒、异性恋男性... 寻求相同?

一项经典研究揭示,年轻的恐同男性内心深处隐藏着同性恋冲动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我希望我可以说,我在二十岁出头决定出柜是出于更令人钦佩的原因——例如为了爱或原则。但事实是,伪装成直人已经变得比我认为的更麻烦。自从三年级以来,我花费了太多宝贵的认知资源来构思欺骗性的计划,以掩盖我是同性恋的事实。

事实上,我最早的有意识地掩盖我的同性恋的策略是表现得极其恐同。当我八岁的时候,我认为如果我经常使用“fag”这个词,并在一切可能的场合表达我对同性恋者的厌恶,其他人显然会认为我是直的。但是,尽管这在理论上听起来不错,但我天生不太具有敌意,我很难将我虚构的愤怒转化为令人信服的实践。

我可能作为一个恐同者失败了,但不幸的是,许多人成功了。事实证明,我们可能有一些共同之处——许多年轻的恐同男性可能在内心深处隐藏着同性恋的欲望(无论他们是否像我一样有意识地试图欺骗世界,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该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工作之一可以追溯到 1996 年发表在《异常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在这篇实证论文中,来自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 Henry Adams、Lester Wright, Jr. 和 Bethany Lohr 报告了证据,表明恐同的年轻男性可能在内心深处隐藏着同性恋冲动。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在这项研究中,64 名自述为异性恋的男性,平均年龄为 20.3 岁,根据他们在关于厌恶同性恋男性的问卷调查中的得分,被分为两组(“非恐同男性”和“恐同男性”)。在这里,恐同症的操作定义是指当与同性恋者近距离接触时所经历的“恐惧”程度——基本上是指该人在与同性恋者互动时感到舒适或不舒适的程度。(在临床文献中,关于该术语的语义存在争议,一些学者引入了其他概念,例如“恐同否定主义”,以强调某些人反同性恋立场的更认知性质。)

然后,每位参与者同意将阴茎体积描记器连接到他的,嗯,“下身”。作者认为,这种体积描记器装置是“一种水银橡胶  周向应变计,用于测量对性刺激的勃起反应。当连接后,阴茎周长的变化会导致水银柱电阻的变化。”先前使用该装置(体积描记器,而不是阴茎——嗯,实际上两者都是)的研究证实,周长的显着变化仅在性刺激和睡眠期间发生。

接下来,参与者被安置在一个私人房间,并观看了三个 4 分钟的色情片段。这三个视频片段代表了异性恋色情片(口交和阴道性交的场景)、女同性恋色情片(口交或摩擦的场景)和男同性恋色情片(口交和肛交的场景)。在每次随机排序的视频演示之后,参与者评估了他感到性唤起的程度以及他的阴茎勃起程度。你能猜到结果吗?

两组——非恐同男性和恐同男性——都对异性恋和女同性恋色情片表现出显着的充血,并且他们对性唤起的主观评价与他们对这两种类型视频的阴茎体积描记器测量结果相符。然而,正如预测的那样,只有恐同男性对男同性恋色情片表现出阴茎周长的显着增加:具体而言,26% 的恐同男性对该视频表现出“中等肿胀”(6-12 毫米),54% 表现出“明显肿胀”(超过 12 毫米)。(相比之下,对于非恐同男性,这些百分比分别为 10% 和 24%。)此外,恐同男性显着低估了他们对男同性恋色情片的性唤起程度。

根据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在恐同范围内得分较高并承认对同性恋有负面影响的个体,对男性同性恋色情刺激表现出显着的性唤起。”当然,尚不清楚这些人是无意识地自我欺骗,还是有意识地试图向他人隐瞒他们对同性的秘密吸引力。弗洛伊德的“反向形成”概念——即人们压抑的欲望通过他们对他们渴望的事物的狂热情感反应和敌对行为来体现——可以解释前者。(来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夫人辩解得太多了,依我看来。”)后者暗示了一种故意的社会欺骗行为,例如我 8 岁的自己误入歧途的计谋。当然,这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或者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谁能说泰德·哈加德——这种现象的化身——是自我欺骗,还是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有完全成熟的同性恋冲动?

亚当斯和他的同事对这些体积描记器结果的解释并非没有受到质疑。例如,在 2006 年《人格研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葛底斯堡学院研究员 Brian Meier 和他的同事认为,亚当斯的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解释为恐同群体对同性恋男性的“防御性厌恶”,而不是秘密的吸引力。Meier 和他的合著者将这种情况比作其他恐惧症,并指出:“我们认为,认为蜘蛛恐惧症患者秘密渴望蜘蛛或幽闭恐惧症患者秘密喜欢被塞进黑暗狭小的空间是不准确的。” 这些研究人员认为,亚当斯的恐同症样本对男同性恋色情片产生勃起反应不是由于性唤起,而是由于他们对图像的焦虑,而这反过来又引发了阴茎充血的生理反应。

但是,我认为 Meiers 对“防御性厌恶”的重新解释是跑偏了。虽然环境焦虑确实被证明会增加对已经具有性唤起性的刺激的性唤起程度,但我找不到任何证据表明仅靠焦虑就能使男性勃起。至少我希望是这样。我对公开演讲感到焦虑。如果除了所有其他事情之外,我还必须担心明天演讲时勃起,也许我应该取消我的演讲。同样,按照这些研究人员的逻辑,男性蜘蛛恐惧症患者每当他们看到蜘蛛在他们的桌子上爬行时,都应该感到下身有点发痒。我想这可能是可能的,但对我来说似乎有点牵强附会。

如果我们把亚当斯的研究结果,即恐同男性观看男同性恋色情片会勃起,作为他们性唤起的合理证据,那么,这些发现就非常重要。例如,它们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恐同暴力行为的心理原因。我最近遇到的一些最令人震惊的数据涉及一项1998 年对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地区 500 名异性恋男性的调查。其中一半男性表示,他们以某种方式对同性恋者采取了攻击性行为(而这些只是承认这种行为的人)。在那些没有以这种方式攻击同性恋者的人中,有三分之一表示,他们会殴打或骚扰“向他们示好的同性恋者”。如果您错过了讽刺之处,那是因为这是在旧金山——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同性恋友好”的地方之一!

事实上,亚当斯和他的佐治亚大学同事 Jeffrey Bernat、Karen Colhoun 和 Amos Zeichner 在《异常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后续研究发现,在竞争性任务中,恐同男性对同性恋男性竞争对手的行为比对异性恋男性竞争对手的行为更具攻击性。在这项研究中,52 名自述为异性恋的男性,平均年龄为 19.2 岁,再次根据他们对恐同症问卷中各种项目的回答被归类为“恐同”或“非恐同”。然后,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将接触随机类型的色情刺激,以确定色情制品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际上,所有参与者都只观看了男同性恋色情片。

在观看这段男性伴侣进行性爱抚摸、口交和肛交的 2 分钟视频之前和之后,参与者完成了对其当前情绪状态的几项测量(例如,他们是否感到愤怒、焦虑、悲伤等等)。然后,他们继续进行竞争性反应时间任务,在 20 次单独的试验中,他们被告知在控制台上红色“击中”灯闪烁时立即按下按钮。参与者认为他们正在与隔壁房间的另一名玩家进行这项任务的竞争。事实上,没有其他玩家,游戏被操纵,因此在随机分配的一半试验中,参与者会输。对于每个“获胜”回合,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可以向另一名(不存在的)玩家施加程度和强度各不相同的电击;或者,他们可以选择完全不对另一个人施加电击。

所有玩家都在第一轮“输了”,并且自己也受到了轻微的电击,据推测是由另一名玩家施加的。这项研究的关键操作是,一半的参与者认为他们正在与一名同性恋男性竞争,而另一半参与者认为他们正在与一名异性恋男性竞争。在任务开始之前,以及在观看男同性恋色情片之后,参与者被播放了一段简短的视频,向他们介绍了另一位“玩家”。在一种情况下,这位虚构的竞争对手被描绘成一个带有刻板印象的同性恋者,他告诉采访者,他“与他的伴侣史蒂夫保持了两年忠诚的同性恋关系”。在另一种情况下,同一位演员以异性恋身份出现,并表示他“与他的女朋友保持了两年忠诚的约会关系”。

研究结果?虽然在获胜试验中,恐同组和非恐同组在对异性恋竞争对手施加的电击强度和持续时间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但当恐同组认为隔壁房间的人是同性恋时,他们施加了更强烈的电击,并且持续时间更长。在情绪的主观评价方面,两组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愤怒-敌意维度:非恐同组在该维度上表现出雷达上的一个小的正向波动,而恐同组在视频前后的情绪测量和视频后评分之间表现出愤怒-敌意的急剧增加。这些数据表明,同性恋色情刺激——例如看到两个男人手牵手——可能会使一个已经愤怒的恐同者怒火中烧。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亚当斯关于恐同症的集体研究非常重要。虽然今天世界对同性恋的“认可”程度确实比十年前更高——在我看来,即使是勉强的认可——但在表面之下仍然存在危险和恶意的社会因素,阻碍着真正的接受。当有一天我可以在贝尔法斯特或任何美国中部城镇的公共场所,简单地与我爱的人手牵手(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并且不会考虑第二次的事情),而不会让自己处于人身危险之中时,我才会相信我们已经超越了关于“平等权利”的言论,并且实际上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想。

同时,下次当你遇到一些特别敌视同性恋者的白痴时,我想请你盯着他的眼睛,挠挠你的下巴,然后跟我重复一遍:“嗯……非常有趣……。”

在《大众科学·思维》杂志推出的这个新专栏中,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研究心理学家 Jesse Bering 思考了一些日常人类行为中较为晦涩的方面。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染,为什么我们用食指而不是拇指指点,或者婴儿时期接受母乳喂养是否会影响你成年后的性偏好?更深入地了解最新数据,因为“Bering in Mind”栏目探讨了这些以及其他关于人性的古怪问题。注册RSS feed ,永远不会错过任何一期。

Jesse Beri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Otago in New Zealand.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Belief Instinct (2011), Why Is the Penis Shaped Like That? (2012) and Perv (2013). To learn more about Jesse's work, visit www.jessebering.com or add him on Facebook (https://#/jesse.bering).

More by Jesse Bering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