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回应“大城市事半功倍”及其他文章

大众科学》2011年9月号的读者来信

城市为何成功
在“大城市事半功倍”一文中,路易斯·M·A·贝滕科特和杰弗里·B·韦斯特断言,高租金的城市只允许高附加值的活动盈利,这导致了一个循环,吸引了更多的人才,“进一步推高租金,从而推动人们寻找更具生产力的活动。”商业地产租金上涨的严重缺点是,许多小型企业,如理发店、干洗店和便利店,被迫迁出居民区。许多服务无法通过互联网获得。
罗纳德·布尔克 布鲁克林

贝滕科特和韦斯特似乎对旧金山湾区和波士顿地区优于其他类似的城市群感到困惑。他们将其归因于“社会动态的某些无形品质——而不是物质基础设施的发展”。我认为,虽然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确实在他们的学生身上灌输了某些无形品质,但这些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物质基础设施”,并且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李·奥特霍尔特 拉古纳海滩,加利福尼亚州

贝滕科特和韦斯特在专利和人口之间建立的联系混淆了因果关系。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创新型公司取得了成功,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而不是因为城市环境刺激了创新。在硅谷,大多数创新都来自旧金山和圣何塞城市之间的半岛郊区城市。这里和达拉斯的公司都在努力营造具有开放空间的非正式校园风格的建筑。创新来自创业精神、可用的风险资本、大学资源、流动和多元化的劳动力以及人们想要居住的地方之间的协同作用。
本·罗伯茨 森尼维尔,加利福尼亚州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超高层建筑审查
在“空中城堡”中,马克·拉姆斯特在介绍自2001年9月11日以来摩天大楼设计发生的改变时,指出了三个威胁:飞机撞击、地震和风。他正确地声称,结构工程师现在能够有效地进行抗震抗风设计。

不幸的是,双子塔倒塌的主要原因是火灾,而文章中没有明确提及火灾是一种结构威胁。在9/11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火灾会导致整个现代高层建筑倒塌。(事实上,7号世界贸易中心是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它没有被飞机撞击,而是因为双子塔碎片引起的火灾而倒塌。)为了确保越来越高的建筑物的安全,需要在结构设计过程中明确考虑不受控制的火灾的潜在影响,并像地震和风一样给予同样的重视。虽然逃生楼梯宽度、消防员通信系统和天桥的增加(拉姆斯特都提到了)只能提高高层建筑的生命安全,但它们并不能阻止火灾造成的结构倒塌。

防止另一次9/11事件需要结构工程和建筑界承认不受控制的火灾对高层建筑可能造成的现实,并采取必要行动。
卢克·比斯比 结构与消防高级研究员 爱丁堡大学

拉姆斯特提到,纽约市的美国银行大厦使用燃气发电机“创造了其三分之二的能源”。但这消耗了我们无可置疑的有限天然气供应来产生能源。
比尔·克里斯蒂安 北贝宁顿,佛蒙特州

“空中城堡”给人留下了高层建筑本质上是“绿色”的,并且对于使城市更具可持续性至关重要的错误印象。与低层建筑相比,它们需要更多的能源,而且它们的风洞和长阴影会降低宜居性。虽然城市确实需要最低的走廊和社区密度来支持其行人和以交通为基础的经济,但偶尔出现的高层建筑几乎没有影响。由于缺乏关于可持续城市的最佳规模的明确研究,我仍然对专家同事进行了非正式调查,结果表明,四到三十层是可持续城市建筑的最佳范围。
道格·法尔 法尔联合公司总裁 芝加哥

简单的安全
大卫·波格在“[TechnoFiles] 密码预防”中是正确的,我们目前制作密码的方法是最糟糕的情况;它创建了人类几乎无法记住但计算机仍然相对容易猜到的密码。
安全的真正秘诀恰恰相反:一种用户容易记住(这样他们就不会写下来)但计算机几乎不可能猜到的密码方案。选择一串字母和数字的方法会产生一个结果,大约需要三天的努力才能破解,而且几乎不可能记住。然而,一个由四个随机单词组成的短语很容易记住,但可能需要 500 多年的时间才能猜到。
安德鲁·贝内特 贝尔蒙特,马萨诸塞州

贫困优先
爱德华·格莱泽在“大脑胜于建筑”中指出,教育对城市的健康比建筑和交通项目更重要,这是有道理的,但很肤浅。对于一个贫困的城市有色人种社区来说,要繁荣发展——或者在今天,要生存下来——免费且相关的良好教育至关重要。但人们也需要吃饭。

城市发展的麻烦在于,承包商和工人几乎从不来自正在开发的社区。而且这篇文章没有提及过去几年在获取它所吹捧的两件事方面设置的障碍:教育和创业。即使是旧金山城市学院对于该市亨特角社区的大多数人来说也太贵了,而教师和课程的削减使其对许多人来说毫无意义。我们都赞成创业,但红线政策呢?红线政策变得更糟,并因掠夺性贷款而加剧,而掠夺性贷款只不过是土地掠夺?试试在没有钱的情况下经营企业吧。

此外,格莱泽忽略的一个指标是富人,他们拥有丰富的教育和创业精神,将穷人完全赶出城市。

如果穷人看到教育会让他们有所成就并帮助他们养家糊口,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就会去争取。否则,意义何在?
玛丽·拉特克利夫 《旧金山湾区观察报》编辑

大众科学 杂志 第 306 卷 第 1 期本文最初以“读者回应‘大城市事半功倍’及其他文章”为标题发表于大众科学 Magazine 第 306 卷 第 1 期 ()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12012-1UDBthCNtpgMcpOB0mO9Aj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