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 1856 年 8 月,查尔斯·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三年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尼安德河谷的一个石灰石采石场,工人们在一个小洞穴中发现了一个谜题:一些看起来很古老的骨头。工人们认为这些骨头来自熊,便保存了一些,送给当地的教师和业余博物学家约翰·卡尔·富尔罗特。富尔罗特后来与解剖学家赫尔曼·沙夫豪森合作研究这些骨头。两人继续描述和发表了关于尼安德特人的最初发现,开创了古人类学领域——以及我们对这种已灭绝人类亲属的持久迷恋。
从那时起,我们从另外数百个标本的遗骸中了解了关于这位祖先的更多信息。如今,尼安德特人可能是除我们自己之外最著名的人科物种——但他们在许多方面仍然很神秘。相互竞争的理论将他们归为我们自身物种——智人Homo sapiens的古老变种(我们与之杂交),或者完全是独立的物种。
无论如何,尼安德特人和H. sapiens 有许多共同之处。尼安德特人的颅容量与我们的大致相同。他们直立行走,平均只比克罗马农人矮几英寸,体格更重,手臂和手更强壮。他们涉足人类经常从事的活动——创造精美的工具和象征性物品,包括珠宝——尽管他们没有达到我们的文化高度。他们在欧洲与我们共存了数千年,然后消失了。他们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包括漫长的严寒时期)生存了如此之久。为什么这样一个耐受性强的物种会灭绝?在探索他们令人遗憾的灭亡过程中,我们能否更好地理解是什么让现代人类独一无二?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随着科学界热切期待今年晚些时候发布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中的宝贵数据,研究人员继续从化石记录中挖掘线索来回答这些问题。在我们的封面故事《尼安德特人的黄昏》中,特约撰稿人凯特·王讲述了可能导致该物种最终崩溃的微妙而复杂的因素。在我们庆祝达尔文杰作 150 周年之际,现代社会或许可以从尼安德特人的经验中汲取一个更重要的实践和进化教训:使其周围环境日益恶劣的气候变化可能是最终的刽子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工作发生在达尔文之后几十年,但它在改变我们理解能力方面的力量同样非凡。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发表约 90 年后,该理论表明引力是由弯曲的时空产生的,物理学家仍在努力解决其影响。《弯曲时空中的冒险》中,爱德华多·盖伦探讨了其中一个影响——在真空中“游泳”而无需推动任何物体的能力。这篇文章基于最新的研究,提供了一次扶手椅之旅,进入由爱因斯坦天才塑造的智力激荡的景象。
注:本文最初以“物种与空间”为标题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