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直言不讳的无神论者,他有一个宏伟的愿景,即培育一个真正的世俗社会。他预见到献给自然的令人惊叹的纪念碑。博物馆和酒店的设计将鼓励沉思和自我提升。心理治疗师将在交通便利且充满魅力的精品店中设立办公室,为与他人进行支持性互动提供便捷的机会。
尽管这种对公民生活的 радикальные 变革——他称之为无神论者的宗教——不太可能超出蓝图,但德波顿确实说中了一些要点。无神论者错失了很多因信仰而自动获得的巨大好处。作为一名宗教人士,你获得了一个由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社群,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渴望欢迎你加入他们的社交圈。在艰难时期,这个网络可以缓冲你的坠落。威斯康星大学的社会学家 Chaeyoon Lim 说,当谈到幸福时,“在教堂里有朋友似乎有一些特别之处”。
你也不会背负与无神论者相关的许多负面属性。不信教者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不可信任的,并且在美国,他们是最不可能当选总统的人群之一。少数几个州的宪法甚至禁止无神论者担任公职。最糟糕的是,大量研究表明,与宗教人士相比,没有信仰的人不太可能健康和快乐——这无疑是两个最重要的世俗关注点——并且往往会少活至少七年,一些估计表明。几项大规模人口研究强化了一个单一前提:你参与宗教活动越多,你的生活就越好。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未来能够继续报道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然而,许多人对自己的信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不确定。一项分析显示,全球不信教者人数在 5 亿至 7.5 亿之间。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美国人口中宣称自己宗教信仰为“无”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多,达到约 15%。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不认同自己是无神论者;即便如此,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在宗教机构之外生活。尽管对这一人群的研究才刚刚兴起,但 Daniel Mochon、Michael I. Norton 和 Dan Ariely 在 2011 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对宗教信仰不太坚定的人实际上比公开的无神论者更不快乐。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信仰转变预示着健康状况下降和生活前景黯淡,那么了解宗教究竟如何使信徒受益就成为一个公共关注的问题。一旦我们知道无神论者缺少什么,像德波顿这样的人就可以开始构思提供这些东西的方法。“宗教不会超自然地影响幸福感。它必须通过心理、社会和生物机制来实现,”杜克大学的精神病学家 Harold Koenig 说。盖洛普民意调查机构甚至在 2 月份举办了一次研讨会,政府官员也出席了会议,讨论宗教与健康之间的联系可能对政策产生什么影响。
最近的几项研究试图通过更高分辨率地考察这个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盖洛普附属的研究人员首次收集了世界范围内的代表性样本,以衡量宗教信仰和幸福感。他们发现,宗教的积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居住的地方。宗教人士可能比他们的无神论同胞更幸福,但这仅当他们所属的社会高度重视宗教时才成立,并非所有社会都如此。对于无神论者和越来越多的无信仰人士来说,这些发现预示着好兆头。尽管关于无神论者如何获得宗教的健康益处仍有许多问题,但科学家们现在发现,志同道合的世俗社区可以提供类似的社会支持。
宗教的世俗回报
宗教赋予人们满足感的观点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大众的想象中。仅举一个例子,想想 20 世纪 50 年代末或 60 年代初的公益广告,其中一位被称为 Fabian 的美国青少年偶像劝告说:“青少年如果经常去教堂,内心会感到更快乐。”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证实了这位梳着蓬巴杜发型的流行歌星和许多其他人所直觉到的——将自己定义为宗教人士与健康状况的改善以及在各种满足感指标上的更高评分相关。例如,国家民意研究中心在 1972 年至 2008 年间对美国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报告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的百分比,从从不参加宗教仪式的人的 26% 到每周参加一次以上的人的 48% 不等。
为了弄清楚宗教如何影响人们,社会科学家主要依靠人口调查,这是一种研究具有微妙影响的现象的不完美方法。没有一项实验能够正确评估宗教行为是否会在几十年内导致某些生活结果,也没有哪个群体不受宗教的影响,这使得完全分离出变量变得不可能。因此,研究人员最终会在数千人生活中的嘈杂数据中寻找微弱的信号。
然而,此类调查有其用途。例如,在 2010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Lim 和哈佛大学的 Robert D. Putnam 分析了一项关于约 3,000 名美国人信仰的民意调查,以深入了解宗教为何使人们快乐。受访者被问及许多关于宗教行为的问题,例如他们多久“感受到上帝的爱”、祈祷或阅读经文。
数据显示,幸福感并非取决于人们多久说他们思考上帝、谈论上帝或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相反,人们报告说,当他们更频繁地参加宗教仪式时,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在控制所有其他变量后,Lim 和 Putnam 发现,每周与会众聚会的人中有 28.2% 报告说自己“非常满意”,而从不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中这一比例为 19.6%。研究人员将这九个百分点的差距等同于报告健康状况为“良好”而非“非常好”的人的幸福感差异,或下层阶级和中上层阶级家庭收入之间的差异。
然而,宗教的优势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它提供的社交网络。通过比较拥有相似数量的密友但宗教信仰程度不同的人,他们发现最幸福的人是那些属于宗教团体、在他们的会众中有更多密友并且认为宗教对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重要的人。如果没有强烈的宗教认同感,会众友谊就不那么重要了。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定期参加宗教仪式但在礼拜场所没有朋友的人,比那些根本不去宗教仪式的人更糟糕。“也许我们可以从教堂友谊的这种秘诀中学到一些东西,”Lim 说。“我们可以开始在世俗环境中寻找类似的成分。”
尽管从统计学上讲,这项研究和许多其他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都是在美国进行的,而在美国,宗教信仰是文化常态。参加宗教仪式可能是为心理一站式购物提供独特机会。“美国的教堂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们……处理社会关系、慈善机会、连贯的世界观和志同道合的社会支持,”大峡谷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 Luke Galen 指出。毕竟,宗教的许多要素可以从其他来源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数据可以集中焦点。
信仰的边界
为了考察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比较情况,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 Ed Diener 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全球调查,包括美国各州的样本。他们在 2009 年期间接触了居住在美国的 35 万多人。他们收集了有关受访者基本需求满足程度的数据,例如他们是否有足够的钱购买食物和住所。他们通过询问受访者晚上独自行走时的感受来探究他们的个人安全感。收入、教育水平和其他变量决定了哪些受访者生活在“困难境地”。参与者还被问及宗教对他们是否重要。为了评估受访者的主观幸福感——一个涵盖生活评估和感受的总括性术语——他们被问及前一天是否经历过各种情绪。
与早期的发现一致,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宗教对他们的生活很重要。然而,各州之间的差异高达两倍:在佛蒙特州,44% 的人认为宗教很重要,而在密西西比州,这一比例为 88%。在宗教非常重要的州,人们更有可能生活在困难境地。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也低于生活在宗教信仰程度较低的更富裕地区的人们。正如之前的研究表明的那样,宗教让他们更快乐吗?根据数据,绝对是这样——但他们仍然比宗教信仰程度较低的更富裕州的满足居民更糟糕。
盖洛普的调查员还对 154 个国家/地区的人们进行了调查,平均每个国家/地区约有 3,000 人。受访者被问及与美国调查相同类型的问题。总体而言,四分之三的人报告说宗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重要。
同样,魔鬼藏在细节中。样本中的国家/地区的宗教信仰程度差异高达六倍,从瑞典 16% 的受访者同意宗教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说法,到孟加拉国、埃及、斯里兰卡和索马里兰 99% 的肯定。在这项全球民意调查中,艰难的环境也往往与更高的国家宗教信仰程度相吻合。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日常生活很艰难的国家,你的生活满意度通常会较低。在这些国家,更虔诚似乎会给你带来比你的非宗教邻居更高的幸福溢价。然而,如果生活轻松,那么非宗教人士和宗教人士都具有相似的、相对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这种效应适用于样本中代表的所有宗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是挣扎还是兴旺发达,远不如社会条件和规范更能预测宗教信仰。“你对自己的信仰有个人选择吗?是的,但社会中存在强大的影响——无论你周围的人是否都信教,”Diener 说。“对我来说,真正令人大开眼界的是,社会力量导致了宗教信仰,而不是个人力量。”
对于不信教者来说,这些是令人鼓舞的数据。它们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信徒只有在更重视宗教信仰的地方才能获得更多的心理益处,反之亦然。这意味着无神论者并非永远与幸福之源隔绝——尽管他们可能想要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社区来居住。正如现在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 Roy Baumeister 和现在在杜克大学的 Mark Leary 在 1995 年写道,“归属感几乎与食物一样具有吸引力。”
今年早些时候,柏林洪堡大学的心理学家 Jochen E. Gebauer 和他的同事对宗教信仰的力量来自文化价值观的猜想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他们挖掘了一个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来自 11 个欧洲国家的近 19 万个人的记录,这些人都在在线约会网站上设置了个人资料。这些人都在评价宗教对他们的重要性,以及各种积极的形容词——如冷静、健康和坚韧——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他们。研究人员将他们的回答合并为一个术语,“心理适应”。
研究人员发现,在宗教信仰程度较高的国家,高度宗教信仰与心理适应之间的联系更强,而在不太重视宗教信仰的国家,这种联系几乎完全消失。正如作者所说,“宗教信仰,尽管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但它通过驾驭文化价值观来赋予益处。”[有关幸福感和文化契合度的更多信息,请参阅 Suzann Pileggi Pawelski 的“幸福的多种面孔”;大众科学思想,2011 年 9 月/10 月。]
最幸福的无神论者
然而,在宗教信仰程度最低的国家——包括爱沙尼亚、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香港和日本——信仰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仍然可能非常复杂。皮策学院的社会学家 Phil Zuckerman 花了 14 个月的时间采访丹麦的人们,丹麦是宗教信仰程度低但人们精神状态高的神圣土地之一。根据 Diener 的调查,只有 19% 的人口认为宗教很重要。
为了说明丹麦和美国之间的差异,Zuckerman 分享了一个来自美国游乐场的轶事。他的女儿当时六岁,正在和一个朋友在秋千架上玩耍,她的同伴问她是否相信上帝。小女孩回答说:“不信。”她的朋友立刻从秋千上下来,诅咒 Zuckerman 的女儿下地狱,然后走开了。
他在他的著作《没有上帝的社会》中认为,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两个女孩之间的处境会颠倒过来。正如来自日德兰半岛一个村庄的 20 岁杂货店店员 Sarah 告诉他的那样:“年轻人认为宗教有点禁忌。作为一个年轻人,你不会说,‘我是一个基督徒,我为此感到自豪。’如果你那样做,你经常会被欺负。”
丹麦和瑞典在许多方面都打破了传统。它们的教堂出席率是世界上最低的。问问他们是否相信基督教教义的基本原则,他们基本上都说不相信。“即使绝大多数神职人员也不相信上帝,”Zuckerman 说。然而,大多数丹麦人和瑞典人都会为他们的婴儿施洗礼,在教堂结婚,并缴纳税款来支持教堂。
教堂的存在如何促进斯堪的纳维亚人的福祉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该机构可能代表着一种社区意识、共同的道德基础和民族遗产。然而,正如一位丹麦主教告诉 Zuckerman 的那样,“丹麦人不需要去教堂也能感受到社区。他们生活在丹麦。”该国被称为现代部落;由于只有约六百万人说这种语言,而且移民很少,丹麦的同质性充当了社会凝聚力。该国还拥有平等的职场,老板和雇员之间的社会距离最小。
这对丹麦人来说都很好,但对于我们其他人来说,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信仰上帝或众神不是获得快乐存在的先决条件,尽管它可以让生活更轻松。定期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以及在一个支持性社区中生活和工作,可以提供许多相同的好处。正如 Diener 所说,“宗教当然可以帮助人们更快乐,但其他事物也可以帮助你做到同样的事情。一个和平、合作的社会,即使在没有宗教的情况下,似乎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研究宗教,似乎与将其他任何东西放在显微镜下没有什么不同。从舒适的距离观察你的手臂,它看起来很光滑。以更高的分辨率,你看到你的皮肤上充满了微生物。再进一步观察,表面甚至不是一个坚实的广阔区域,而是不断运动的分子,彼此碰撞和推挤。
宏观世界的生活也具有一些这些变幻莫测的特征。走向幸福之路需要知道什么特殊的社会力量组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操纵它们。
本文最初以“健康的怀疑主义”为标题发表在印刷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