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考试真的令人印象深刻。你为什么不以那个主题写你的论文呢?我们约个时间,你过来一下,我们来谈谈,”教授在妮娜完成一项测试后对她说。
不幸的是,这位冉冉升起的数学家无法接受并享受这份赞美。相反,她的脑海里充满了诸如“这个人真好,他问了我这么简单的测试题。真是侥幸!现在我得确保不要和他谈论专业,因为那样他会意识到我是装的。他会看穿我的。”当妮娜完成她熟练的心理活动时,她意识到她绝不可能接受教授的提议。
尽管她在考试中表现出了真正的学科掌握程度,但她还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骗子。心理学家称之为冒名顶替综合征。那些受其困扰的人认为他们的成功不能归因于他们自身的能力。相反,他们确信,其他人对他们的赞扬和对他们成就的认可,是魅力、欺骗或仅仅是好运的结果。有趣的是,这种想法往往出现在像妮娜这样的人身上——他们的生活似乎一直是一连串不间断的成功。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许多人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就或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但是,那些受冒名顶替思想困扰的人远远不止于此。他们实际上把自己看作是骗子,他们以欺骗的手段获得成功,而没有以任何方式赢得成功。他们生活在 постоянно害怕被揭穿的恐惧中。
最近,研究人员一直在更仔细地研究受这种想法困扰的人的情感特征。通过更好地理解冒名顶替综合征与相关的精神状态(如社交焦虑、抑郁症和低自尊)有何不同,心理学家正在学习如何帮助人们认识和消除他们不过是骗子的这种令人不安的想法。
感觉像个骗子
“冒名顶替综合征”一词是由心理学家波琳·克兰斯和苏珊娜·伊姆斯于 1970 年代在佐治亚州立大学提出的。克兰斯和伊姆斯注意到,他们许多考试成绩优秀、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咨询期间承认,他们觉得自己不属于这所学校。尽管这些学生成功且有成就,但他们表达了他们不知何故欺骗自己进入当前职位的想法。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并倾向于高估他人的优势和能力。在他们看来,他们总是达不到标准——他们害怕有一天会犯错,并向世界揭露这个巨大的幻觉。
克兰斯和伊姆斯在 1978 年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这种冒名顶替综合征,并注意不要称其为“综合征”或“障碍”,因为它不是一种使人衰弱的疾病。尽管如此,这种想法对于那些受其困扰的人来说可能始终令人不安,甚至可能使某些人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或找到满足感。
1985 年,在进一步研究相关的感受和想法之后,克兰斯开发了一份问卷,以帮助个人确定他们是否表现出类似冒名顶替者的思维模式。该测试目前被辅导员和心理治疗师广泛使用,涵盖了这种思维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感觉自己是假的、否定赞扬和成就以及将成功归因于运气。第一个组成部分,感觉是假的,是冒名顶替的核心。人们感觉他们欺骗了所有人——他们实际上并不像他们让所有人相信的那样聪明、有才华或勤奋。第二个方面是无法承认赞扬或良好的表现,这意味着即使在努力工作并实现目标之后,这些所谓的冒充者也会忽略他们成功的 факты,并继续关注他们感知的弱点。最后,当面对他们自己明显的成就时,受害者会将他们的好运归因于机会或其他外部因素,而不是为此邀功。
最后一点值得进一步阐述。每当人们思考当好事或坏事发生在他们身上时,谁或什么应该负责时,他们都在进行归因——他们将原因归于特定的事物。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我们都有一定的归因风格,我们倾向于用这种风格来解释生活事件。这种归因风格由三个维度组成:原因可能在于我们自身内部或外部(内部与外部);它们可能是持久的或短暂的(稳定的与不稳定的);并且它们可能适用于许多情况或仅适用于一种情况(全局与特定)。
归因风格经常与情绪健康联系在一起。情绪健康的人倾向于将积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稳定和全局因素(“我就是聪明!”);相反,对于消极事件,他们倾向于引用不稳定和特定因素(“这次运气不好!”)。另一方面,抑郁症患者往往表现出相反的模式:他们让自己对失败负责,但将成功归因于运气。
符合冒名顶替综合征特征的人使用后一种归因风格,这提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他们只是抑郁吗? 2002 年,当时在南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奈吉安·S·伯纳德和她的同事给近 200 名学生做了克兰斯的问卷调查。研究人员发现冒名顶替思想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关联——这一发现此后已得到众多其他研究的证实。
但是,抑郁症不能完全解释冒名顶替综合征——其他相关的精神状态也不能。 2001 年,迪堡大学的心理学家斯科特·罗斯发现,与其他人相比,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通常更容易因某种原因感到羞愧。心理学家沙马拉·库马尔和卡罗琳·贾加辛斯基在 2006 年采访了普渡大学的 130 多名学生后发现,这种倾向与普遍的恐惧感有关。
恐惧和羞耻感与社交焦虑、神经质和低自尊等障碍和特质密切相关,许多研究小组已经探索了这些感受与冒名顶替综合征之间的关系。通过向不同人群进行克兰斯问卷调查,同时进行严格的社交焦虑、神经质、低自尊和其他相关精神状态测试,这些研究人员已经确定,冒名顶替综合征似乎是一种真正独特的体验。正如预期的那样,克兰斯测试的高分与社交焦虑和低自尊调查中高于正常水平的分数相关——但是,这些其他心理状态的任何组合都无法准确识别出报告感觉像骗子的人,也无法充分描述他们对欺骗世界的特定恐惧。
女性的疾病?
当克兰斯和伊姆斯首次描述冒名顶替综合征时,他们认为女性可能特别容易产生这种类型的想法。但是,关于性别差异的数据仍然没有定论。一些研究证实了女性特别容易产生自己是骗子的想法,包括德国海德堡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罗斯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罗斯一直在研究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学生中的分布情况。由于心理学在大学里是一门竞争非常激烈的学科,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学业上已经非常成功——换句话说,他们符合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一个重要标准。事实上,报告有冒名顶替相关想法的女性人数远远多于没有这种感觉的女性人数。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导致女性在各自领域取得 высших должностей 人数偏低的一个可能因素。尽管女孩在学校的平均成绩比男孩好,但她们可能更容易感到这些成绩是名不副实的。 2008 年《普通内科杂志》对住院医师的一项研究发现,女性住院医师在克兰斯问卷调查中的平均得分高于男性住院医师。然而,其他研究表明,在经历冒名顶替想法和感受的可能性或强度方面,男女之间没有差异。例如,2008 年《医师助理教育杂志》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在执业医师助理中,经历冒名顶替想法和感受的可能性方面没有性别差异。
对这些结果不确定性的一种可能解释可能是,人们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更有可能体验到冒名顶替的感觉——而且,这种想法不是一种稳定的特质,而是随着个人情况的变化而时强时弱。克兰斯是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名誉教授,她说,欺骗了所有人的感觉似乎 впервые 出现在高中毕业时或一个人的大学生涯或职业生涯的早期——即使是那些已经习惯于成功的人,也不得不迎接更大的挑战。克兰斯认为,那些似乎轻松通过学校并在没有真正努力的情况下取得好成绩的人,可能未能学会如何为表现场合做好适当的准备,或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他们自己的能力。
自我破坏
一直表现出色的人可能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但这种观点可能会在封闭的思想循环中变得稳定。为了确保他们的“失败”不会在表现场合被揭露,这些人可能会利用两种看似相反的策略:过度和不足。过度包括不成比例的努力,例如学习和重新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的材料,或者痴迷地准备和练习简短的日常演示文稿的每个细节。这种策略当然会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但它也设置了一个讨厌的陷阱:成就似乎不是来自他们内在的能力,而是来自他们大力神般的准备。而且,由于他们知道他们不可能总是能够达到这种努力程度,因此它加强了他们的恐惧,即他们的成就可能永远无法复制——并且最终他们的“真实”本性将被发现。
不足看起来有些不同。在给定的特定表现场合中,一个人例如会未能准备或准备得太晚,而是做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在 1970 年代,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E·琼斯将这种行为称为“自我设障”。 [有关自我设障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的更多信息,请参阅艾米莉·拉伯-沃伦的文章“你能太完美吗?”;《大众科学思维》,2009 年 7 月/8 月。] 当这些不足者表现良好时,尽管他们通过不学习或不准备来阻碍自己,但他们将成功归因于运气而不是自己的能力。这只是一次侥幸。因此,那些有冒名顶替心态并陷入不足陷阱的人最终会认为未来与那些过度准备的人一样不确定。
打破模式
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冒名顶替思想的恶性循环?克兰斯继续以心理治疗师的身份与患者合作,她提出了几项建议。一种核心方法是 практикуване 适当的归因:自我认定的冒充者必须学会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他们自身的能力,在可证明的范围内。虽然说“我成功是因为我努力工作”通常是合适的,但实际的辛勤劳动本身必须与手头的任务相称。劳动对于过度者来说是不相称的,因此让他们将成功归因于他们努力的汗水对他们没有用处。相反,他们应该承认对他们的成功做出贡献的智力或技能。而当事情出错时,人们应该引用可以改变的因素,例如努力不足或不正确的学习策略。
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打破冒名顶替思想,甚至可以防止它首先出现。一种潜在的方法是提高自尊感,这同时会减少恐惧和抑郁。例如,思考你个性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反思你的优势、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和能力。这些内省练习已被证明可以增强自尊、自信和表现。
对冒名顶替综合征的研究表明,我们冲突的学生妮娜并不孤单。一些非常成功的人 страдают于他们是骗子的感觉,并且他们的成功不是他们自身能力的结果。但是,一旦他们学会认识和欣赏自己的成就,他们将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并且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享受着大大增强的个人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