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重要吗?

一位研究人员认为,同龄人比父母重要得多,心理学家低估了基因的力量,而且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向亚洲课堂学习

编者注,7/8/09:本文改编自《大众科学-思想》杂志的思想问题文章“父母重要吗?”,该文章于2009年4月9日在ScientificAmerican.com网站上在线发布。

1998年,独立研究员兼教科书作者朱迪思·里奇·哈里斯出版了《教养的迷思:孩子变成他们那样的人的原因》。这本书颇具争议地指出,父母的重要性远没有人们通常认为的那么大——至少在决定孩子的行为方面是这样。相反,哈里斯认为,孩子的同龄人群体更为重要。《教养的迷思》最近以扩充和修订版的形式再版(自由出版社,2009年)。《大众科学-思想》特约编辑乔纳·莱勒与哈里斯就批评者、她的想法的演变以及为什么老师可能比父母更重要进行了对话。

《大众科学-思想》:弗洛伊德曾有名地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于父母。(他对母亲尤其苛刻。)在10年前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著作《教养的迷思》中,您认为父母大多是无辜的,而同龄人起着更大的影响作用。是什么促使您写了这本书?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朱迪思·里奇·哈里斯:不仅仅是弗洛伊德!各种流派的心理学家,甚至包括像B. F. 斯金纳这样的行为主义者,都认为父母对孩子身上发生的任何问题负有责任,无论是哪种方式。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安慰父母。我想让他们知道,育儿不必是一件如此困难、令人焦虑的工作,育儿方式有很多种,而且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一种方式比另一种方式产生更好的结果。

但我主要动机是科学的。在多年为大学生编写儿童发展教科书的过程中,我从未质疑过父母有很大权力塑造孩子个性的观点。(这就是我现在称之为“教养迷思”的观点。)当我最终开始产生怀疑并更仔细地审视证据时,我感到震惊。大多数研究都存在严重缺陷,以至于毫无意义。而使用更严谨方法的研究得出的结果并不支持这种假设。

思想:该领域对此有何反应?

哈里斯:最初的反应与事实相去甚远。心理学教授被要求在有机会阅读这本书之前就对其发表意见,因此他们的评论是基于他们听到的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他们中的许多人回应说,“哈里斯忽略了大量证据。” 但当被追问具体忽略了哪些证据时,他们会说出我在书中无情剖析过的那些研究类型。或者他们会告诉记者一项尚未发表的研究,但该研究一旦发表,就会证明哈里斯是错误的。我在我的第二本书《没有两个一样》[W. W. Norton,2006年]中描述了我追踪那些未发表研究的尝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授们冷静了下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倾听我所说的话,也许是因为我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我的作品现在在许多心理学教科书中被引用,并在大学课程中被指定为教材。当然,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仍然不同意我的观点,但至少他们承认还有另一种观点。

研究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改进,这并非因为我的唠叨,而是因为人们更加意识到基因对人格的影响。仅仅表明,例如,在育儿方面尽职尽责的父母往往有在学业方面尽职尽责的孩子,这已经不够了。这种相关性是孩子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东西的结果,还是他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基因的结果?使用适当对照的研究始终支持第二种解释。事实上,生物亲属之间的人格相似性几乎完全归因于遗传,而不是环境。被收养的孩子在性格上与他们的养父母并不相似。我对基因效应并不特别感兴趣,但重点是必须考虑到它们。除非我们知道孩子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否则我们就无法弄清楚环境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思想:您认为为什么这是一个如此有争议的想法?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如此确信父母一定很重要?

哈里斯:这是文化的一部分。质疑一个珍视的文化神话总是冒险的。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是,不同的文化对父母的角色有不同的神话。父母有很大权力决定孩子未来走向的观点实际上是一个相当新的想法。直到上个世纪中叶,普通父母才开始相信这一点。我出生于1938年,在文化变革之前,当时的育儿工作描述非常不同。父母不觉得他们必须牺牲自己的便利和舒适来满足孩子的愿望。他们不担心提高孩子的自尊心。事实上,他们常常觉得过多的关注和赞扬可能会宠坏他们,让他们变得自负。体罚被例行用于违反家庭规则的行为。父亲很少或根本不提供育儿;他们在家的主要作用是执行纪律。

所有这些事情在过去70年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尽管体罚减少了,但今天的成年人并不比他们的祖父母更不具攻击性。尽管赞扬和身体上的爱抚增加了,但他们并没有更快乐、更自信或精神更健康。这是一个检验儿童发展理论的有趣方法:说服数百万父母按照该理论抚养孩子,然后坐下来观察结果。好吧,结果已经出来了,它们不支持该理论!

思想:自从写了这本书以来,您的想法有改变吗?

哈里斯:它们扩展了,而不是改变了。我填补了一些漏洞。《教养的迷思》第一版出版几年后,我意识到该书提出的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是不完整的。它在解释社会化方面做得很好——孩子们获得其文化认可的行为、技能和态度的途径——但在解释人格发展方面做得不好。随着孩子们的社会化,他们的行为变得更类似于他们的同性别同龄人。但是,人格差异并没有消失——如果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它们扩大了。群体社会化理论没有解释,例如,为什么同卵双胞胎即使在同一个家庭长大并属于同一个同龄人群体,也会有不同的人格。这就是我在《没有两个一样》中解决的难题。该理论的扩展版本基于以下观点:人类心智是模块化的,它由许多组件组成,每个组件都由进化设计来执行特定的工作,并且有三个不同的心理模块参与社会发展。第一个模块处理关系,包括亲子关系。第二个模块处理社会化。第三个模块使孩子们能够通过弄清楚自己擅长什么,为与同龄人竞争制定成功的策略。

思想:您强调教师在塑造孩子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如何将这种新的儿童发展理论应用于公共政策?

哈里斯:我收集了大量证据表明,孩子们在家学习如何在家里表现(这就是父母确实有权力的地方!),他们在家里以外的地方学习如何在家里以外的地方表现。因此,如果您想改善孩子们在学校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加勤奋和减少破坏性行为——那么改善他们的家庭环境并不是正确的途径。您需要的是一项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措施。这就是教师有权力的地方。一位有才华的老师可以影响整群孩子。

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防止这群孩子分裂成两个对立的派系:一个亲学校和亲学习,另一个反学校和反学习。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群体之间的差异会扩大:亲学校群体表现良好,但反学校群体则越来越落后。一个有40个孩子的教室比一个有20个孩子的教室更容易分裂成对立的群体,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学生在小班授课中往往表现更好。但是,无论班级规模如何,一些老师都有保持课堂团结的诀窍。亚洲国家的老师似乎比美国老师更擅长这一点,我怀疑这是亚洲孩子在学校学到更多东西的原因之一。毫无疑问,文化存在差异,但也许我们可以研究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并将他们的方法应用到这里。

孩子们自发地分裂成小组的趋势也解释了将来自弱势家庭的孩子送入私立或教会学校的项目成功率参差不齐的原因。这些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数。如果一个教室里有一两个来自不同背景的孩子,他们就会同化并接受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但如果有五六个,他们就会形成自己的群体,并保留他们带来的行为和态度。

奥巴马总统承诺将科学恢复到其应有的地位。我希望他意识到,科学应有的地位不一定是实验室。它也可以是学校教室。

(延伸阅读)

  • 儿童的环境在哪里?发展中的群体社会化理论。朱迪思·里奇·哈里斯,载于《心理学评论》,第102卷,第3期,第458-489页;1995年。可在http://xchar.home.att.net/tna/bio.htm(以及哈里斯的其他文章)上查阅

SA Mind Vol 20 Issue 4本文最初以“父母重要吗?”为标题发表于SA Mind 第20卷 第4期(),第60页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709-60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