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状况》:迁徙消失,疾病跨物种传播

剩余的荒野正处于危险状态——这可能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因为新的疾病会从野生动物传播到家畜,再到人类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阿拉斯加的波丘派因驯鹿群(以波丘派因河命名)全年迁徙 1,800 英里(2,900 公里),从觅食地到繁殖地——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迁徙之一。但计划中的石油开采可能会阻碍这个庞大鹿群的年度迁徙。

在野生动物保护协会(WCS)2008-2009年版的《野生动物状况:野生动物、荒野和海洋的全球图景》中,详细介绍了对驯鹿的威胁,该报告评估了“我们认为我们所处的位置和我们认为我们可以达到的位置”,WC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蒂文·桑德森说。

像驯鹿每年进行的迁徙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消失,一些已经消失:亚洲的大鼻羚羊(Saiga tatarica)在中国已经绝迹,非洲的大象迁徙受到限制,北美的野牛不再在广阔的内陆平原上漫游。“动物在各个区域之间来回移动,”蒙大拿大学米苏拉分校的生物学家乔尔·伯杰说。“这是一种生存策略,无论是角马还是驯鹿。”

尽管人类的活动已经直接影响了大约 40% 的世界表面——并为我们自己的目的利用了 50% 的世界光合作用——根据 WCS 保护战略副总裁肯特·雷德福的说法,“野外”仍然存在。他特别提到了 2004 年 9 月高盛公司赠送给 WCS 的智利火地岛的 680,000 英亩(275,185 公顷)土地,作为“永远的荒野”。但是,人类与这些荒野以及栖息于其中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令人担忧的,无论是美国婚礼上放飞的蝴蝶,还是将塑料袋误认为水母而窒息的海龟。“充其量,它是一种道具,”他说。“最坏的情况下,它是一种可复制的设计。”

这种令人担忧的关系并未让人类置身事外。除了现代人携带的化学遗产外,这本书还特别关注人畜共患病(即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疾病)日益增长的威胁,这些疾病可能源于人类对野生栖息地的入侵:在由细菌引起的人类疾病中,有 58% 的比例,在已知的 1407 种人类病原体中,有 816 种来自野生动物种群。例如,人们怀疑野生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等待感染人类机会的储存宿主。与此同时,根据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环境健康科学家乔纳森·帕茨的说法,人类活动,例如森林砍伐,正在创造更多的栖息地,使传播疟疾的蚊子得以繁衍。

WCS 野生动物健康科学主任威廉·卡雷什和该协会野外兽医项目主管克里斯汀·史密斯认为,消除野生动物贸易,并专注于控制和根除家禽中的疾病,可以预防未来H5N1 禽流感的流行。反之,人类疾病向动物的传播也可能同样致命:至少有 5,000 只西部低地大猩猩死于埃博拉病毒

然而,在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尽管鲟鱼、鲥鱼、大西洋鲑鱼和其他从海洋到河流又返回海洋的物种的现存数量不到其历史水平的 1%,但缅因州肯尼贝克河等地的水坝拆除已经使一些物种得以恢复,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的生物学家约翰·瓦尔德曼指出。亚洲的秃鹫中毒事件,曾威胁要消灭印度次大陆的三种清道夫鸟类,通过牲畜中替代药物和人工繁殖的结合得到了控制,WCS 的鸟类学家南希·克鲁姆说。

这本书还收录了来自各领域专家的文章,从著名的徒步穿越刚果盆地以调查其生态状况的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 J. 迈克尔·费伊,到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海洋学家莱斯·沃特林撰写的关于保护中非共和国和相对未开发的深海中剩余荒野的迫切需求。最近的调查发现,在瓦胡岛附近海面下 1,480 英尺(451 米)处,有超过 2,300 年历史的深水黑珊瑚群落,而深海捕鱼威胁着生活在海底的长寿、繁殖缓慢的物种,如巴塔哥尼亚牙鱼(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智利鲈鱼)。

这本书并没有忽视那些被迫搬迁或放弃生计,以便为野生动物保护区让路的人类困境。“人类福祉和保护之间的联系在政治上、哲学上和实践上变得越来越紧密——而忽视人类的流离失所会破坏保护的道德基础,”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政治学家阿伦·阿格拉瓦尔,以及 WCS 的肯特·雷德福和伊娃·费恩写道。“从伦理和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保护界都必须做出回应。”

除了强调自 2006 年上一版出版以来在保护方面取得的胜利和损失外,这本书还收录了 33 篇来自专家的文章,范围从 NASA 气候学家詹姆斯·汉森关于全球变暖的想法到未来学家斯蒂芬·奥尔德里奇对人造生命形式潜力的思考。

《野生动物状况》也是一个行动的号召,在这个时代,由于壶菌病、栖息地破坏和全球变暖的综合影响,近 6,000 种已知青蛙物种中,有 50% 可能在未来 50 年内灭绝。“我们的合作不够,”WCS 的桑德森在今天宣布这本书的会议上说。“认为一个组织可以单独完成这项工作是愚蠢的。”

编者注:本文最初声明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储存宿主。这尚未得到证实。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