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们所有人一生中的某个时刻都会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因此,令人惊讶的是,对悲伤的严肃研究历史并不长,只有 30 多年。然而,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取得了重大发现,加深了我们对这种现象的理解,并对广为接受的假设提出了挑战。
在本专栏中,我们探讨关于悲伤的两个常见误解。第一个是丧亲者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强烈的痛苦和抑郁症状。第二个是,除非那些经历过亲人去世的人“处理”他们对失落的感受,否则他们肯定会经历延迟的悲伤反应,在这种反应中,强烈的情绪可能会被与失落无关的事件触发,即使在失落发生很久之后。正如我们将要展示的那样,这两种信念都经不起科学的推敲。
恢复
心理学家卡米尔·B·沃特曼(Camille B. Wortman),来自石溪大学,以及凯瑟琳·博尔纳(Kathrin Boerner),来自西奈山医学院,认为大多数人相信,亲近的人去世后几乎总是会伴随痛苦和抑郁。痛苦的症状包括渴望逝者,感觉生活失去了意义,对未来感到焦虑,以及对失落感到震惊。抑郁包括感到悲伤和自我批评,有自杀念头,缺乏精力,以及食欲和睡眠紊乱。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为了检验这种信念,几组研究人员追踪了丧亲者,主要是寡妇和鳏夫,长达五年。结果显示,在丧失亲人的最初几年,26% 到 65% 的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 9% 到 41% 的人有症状。(结果的可变性部分是由于症状的测量方式不同。)而且,有些人的抑郁症可能是慢性的,而不是对死亡的反应。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乔治·A·博纳诺(George A. Bonanno)和他的同事在 2002 年发表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检验了这种可能性和其他问题。他们追踪了大约 1,500 名老年已婚人士多年。在此期间,205 名受试者失去了配偶,之后研究人员继续追踪了他们 18 个月。令人惊讶的是,大约一半的丧偶配偶在丧失亲人之前或之后都没有经历明显的抑郁症。他们也没有表现出严重的痛苦,尽管有些人确实在短时间内感到悲伤。8% 的参与者在失去伴侣之前就患有抑郁症,并且一直如此。对于大约 10% 的人(那些报告婚姻非常不幸的人)来说,死亡实际上减轻了先前存在的抑郁症。
配偶的去世确实在 27% 的人中引发了抑郁症。在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约占总数的 11%)在六个月后开始好转,并在 18 个月内变得没有症状。其余的亚组没有好转,但即便如此,研究中超过 70% 的参与者既没有患上抑郁症,也没有因配偶的去世而变得更加抑郁。(其余少数受试者符合各种其他模式。)这些结果讲述了一个清晰的故事,至少就老年伴侣而言:大多数人在亲近的人去世时都具有韧性,不会变得严重抑郁或痛苦。
处理
在 1980 年出版的《悲伤的勇气》一书中,社会工作者朱迪·泰特尔鲍姆(Judy Tatelbaum)写道,在亲人去世后,“我们必须充分体验我们失去亲人所引起的所有感受”,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不成功的悲伤的问题和症状”就会发生。人们需要处理悲伤的想法起源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并且仍然很普遍。它通常包括表达对失落的感受,回顾关于逝者的记忆,以及在失落中找到意义。根据这种观点,那些不探索自己情绪的人将在以后遭受后果。
然而,对于大部分在失去亲人后没有变得明显痛苦的人来说,悲伤处理可能是没有必要的。当研究人员测试了常见的悲伤处理技巧,如书写或谈论死亡时,有些人发现这些程序有很小的益处,但大多数人没有发现。此外,关于悲伤咨询(专业人士或同龄人试图促进处理过程)的有效性,目前尚无定论。对这种疗法有效性的两项定量回顾的结果发现,它没有显着的效果,第三项研究发现只有适度的积极效果。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益处可能比这些研究表明的略大,因为大多数受试者是由研究人员招募的,这些人可能比那些寻求帮助的人更不需要咨询。
最后,两组研究人员追踪了丧亲者,包括配偶、成年子女和父母,在他们失去亲人后长达五年,发现很少或没有延迟悲伤反应的证据。当发现这种反应时,它们仅发生在极小比例的丧亲者中。因此,重新体验负面情绪洪流的总体风险似乎非常小。
鉴于大多数经历过亲人去世的人都表现出很少的痛苦或抑郁迹象,许多丧亲者可能不需要任何特别的建议或帮助。少数经历强烈而持久的绝望的人可能会从干预措施中受益,尽管传统的悲伤咨询可能不是最佳选择。相反,人们可能会考虑寻求经验支持的抑郁症心理疗法 [参见哈尔·阿科维茨(Hal Arkowitz)和斯科特·O·莉莲菲尔德(Scott O. Lilienfeld)的文章“最好的药物?”;大众科学思想,2007 年 10 月/11 月]。
也就是说,我们的结论主要基于对白人美国寡妇和鳏夫的研究。我们不能肯定地说这些结论适用于所有年龄、种族和性别的人。此外,对失落的反应可能取决于一个人与逝者的关系(无论是父母、兄弟姐妹还是孩子),以及死亡是突然的、暴力的还是拖延的。这些不同视角和情况的后果还有待仔细探讨。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正如人们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生活一样,他们应对他人死亡的方式也大相径庭。尽管一些大众心理学大师告诉我们,悲伤不是一种万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