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仅反映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我服用了X。我服用了X!我们出去逛了逛,那真是太疯狂了,”一位澳大利亚熟人在与丈夫参加完娱乐行业首映式的夜游后这样说道。她用低声、兴奋的笑声说着,既庄重又轻松。作为两个四十出头孩子的母亲,她“野性”了一把,做了出格的事情,既感到内疚又怀旧。“我觉得自己又回到了青少年时代。我们差点被捕!”
我皱起了眉头。摇头丸?E?当然,好吧,毕竟这是纽约,尽管从她讲述故事的方式来看,这种锐舞派对毒品听起来几乎很时髦。
我并没有太在意,直到我读到最近关于英国俱乐部出现超强摇头丸的报道,以及关于一位佛罗里达青少年在7月下旬因服用或由于服用摇头丸而谋杀父母的传闻。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能够持续下去。
我们是在90年代锐舞派对的现场吗?我们是否成功地倒回了过去?
合成毒品,即为规避现有麻醉品和毒品法律而合成的物质,会流行一时,又会过时。这个术语是在80年代中期,当芬太尼恐慌在国会爆发时创造出来的。通常这些毒品会依附于其他类似的毒品,而且更容易、更便宜地制造。但它们悄无声息地进入和退出公众的视野,对其危险因素引起关注和恐慌,但并非总是因其受欢迎程度而引起关注。许多时候,这种致命的毒品仅仅是边缘物质。由于合成毒品是为了躲避法律而制造的,因此它们常常成为化学身份危机、混乱和争论的主题。
摇头丸,E或X,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悄然进入娱乐性毒品领域,当时是完全合法的。在尖头高跟鞋、甜腻的“性欲海滩”鸡尾酒、氨纶裤和杜兰杜兰乐队盛行的俱乐部场景中,摇头丸也盛行一时。这种新毒品以万花筒般的颜色、形状和尺寸出现,可以鼻吸、吞咽或注射。它使用户能够在保持运动技能的同时获得某种快感,这与LSD或其他同类毒品不同。然而,一旦1985年到来,“饿狼传说”已经过了巅峰时期,摇头丸也像海洛因一样被禁止,并且一直保持至今:一种附表I管制物质。
摇头丸以其化合物MDMA,或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而闻名。在动物和人体研究中,MDMA似乎具有迷幻剂和苯丙胺效应的奇特组合。尽管使用者通常不会体验到幻觉中常见的生动逼真的虚假梦境,但他们通常会报告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增强。最重要的是,使用者往往会变得过度活跃,类似于那些受苯丙胺控制的人。
MDMA并没有完全归入药物分类,但它与两种臭名昭著的药物分类有关:苯丙胺和迷幻剂。这种药物独特地改变行为,但尚未证明它具有类似的成瘾性。然而,灵长类动物确实会自愿服用这种药物。为什么?基本上,它会将选择性的神经递质——主要是血清素——倾倒入大脑的突触中,在几个小时内创造出一种焦虑减轻、愉快放松的状态。
那么,摇头丸有什么变化吗?从历史上看,这种药物含有MDMA,但多年来,其基本成分随着法律和市场供应情况而变化。在过去十年左右,街头毒品可能含有不同含量的MDMA,甚至根本不含MDMA,取而代之的成分是咖啡因、阿司匹林或其他非处方药。如果说令人厌恶的未知化学成分还不够可怕的话,那么这种药物还已知含有右美沙芬 (dextromethorphan),一种止咳药,其含量足以引起幻觉——通常超过推荐止咳糖浆剂量的13倍。现在我们可能正在闪回到80年代和90年代高MDMA含量的摇头丸时代,以便经销商能够与更强劲的新兴合成毒品(如甲氧麻黄酮)竞争。这意味着服用摇头丸的使用者可能会因更强效的混合物而感到突触意外。
证据表明,摇头丸(含有MDMA)会损害血清素受体,并导致健康神经递质受体减少20-60%。1 短期使用会损害神经轴突,长期使用会削弱和缩短神经细胞的绳状体。给予摇头丸的猴子在接触该药物七年后仍然被发现大脑受到不利影响:该药物被证明主要影响大脑皮层(大脑的思考部分)和海马体(大脑的记忆区域)的额叶。然而,对细胞的最大损害发生在摇头丸使用后的短期内;长期来看,大脑可能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研究表明,使用者在使用毒品后的最初几周内,大脑中的血清素活性明显降低,但血清素功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反弹,大约在几个月的时间内。2
尽管摇头丸具有有害影响,但假设这种药物促使佛罗里达州的一名青少年用锤子将其父母殴打致死是否合理?不太可能。但也许这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也许这名青少年的化学鸡尾酒中含有激发谋杀的成分。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然而,这确实揭示了潜在的问题:我们仍然停留在药物组合效应的起点,这种药物在30多年前就很流行,并且同样对个体和混合药物对精神疾病的影响感到困惑。在这场高风险的扑克游戏中,我们似乎正在输。
1 Hatzidimitriou, G., McCann, U.D. 和 Ricaurte, G.A. 先前接受 (+/-)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治疗七年的猴子前脑中血清素神经支配模式的改变:影响异常恢复的因素。J. Neurosci., 19:5096-107, 1999.
2 Buchert, R., Thomasius, R., Nebeling, B., Petersen, K., Obrocki, J., Jenicke, L., Wilke, F., Wartberg, L., Zapletalova, P. 和 Clausen, M. PET研究“摇头丸”使用对大脑血清素转运体的长期影响。J Nucl Med, 44:375-384, 2003.
感谢 @Drug Monkey 对 Hatzidimitriou 研究的语言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