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1976年,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和桑德拉·康德里让204名成年人观看了一段名为大卫的男婴和名为达娜的女婴的录像片段,并要求他们描述婴儿的面部表情和性格。他们在《儿童发展》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他们的发现。在视频中,婴儿被展示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这些刺激对观看者来说是不可见的。例如,他们会被展示一个泰迪熊,以便记录他们的反应。他们还被录像记录了对响亮的蜂鸣器和一个弹跳小丑盒子的反应。参与者将大卫对弹跳小丑盒子的反应描述为“愤怒”,而他们将达娜对同一玩具的反应描述为“恐惧”。参与者认为大卫对所有三种刺激的情绪反应都比达娜的“更强烈”。
关键在于:大卫和达娜是同一个婴儿。每个实验参与者都观看了同一个婴儿的同一段视频。一半的人被告知婴儿是一个九个月大的男孩,名叫大卫,另一半被告知婴儿是一个九个月大的女孩,名叫达娜。他们以如此不同的方式描述“两个”婴儿,这证明参与者的认知至少部分基于对男孩和女孩体验世界的不同方式的既有偏见和先入之见。
现在,来自东京和柏林的一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关于圈养大象的个性和遗传之间关系的新发现。他们从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的动物园以及泰国保护区的196只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和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的血液、粪便、组织、颊拭子或毛发中收集了遗传信息。通过向饲养员分发问卷,收集了其中七十五只大象的个性信息。每只大象都由不止一位饲养员进行评估。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从基础科学的角度来看,更好地理解大象的个性不仅非常有趣,而且对于更有效地维护动物园和保护区中的圈养大象种群也极为有用。动物园管理员和馆长越了解他们收藏的动物的心理,护理质量就越好,这将直接影响动物福利。
每位人格心理学家可能对“个性”这个词都有自己细致入微的理解,但对个性一个合理的广泛定义可能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思维或行为模式,最终来源于一组基因,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在各种情况下持续表达这种模式。”换句话说,个性是可靠的:它在家庭、学校或工作等不同环境中保持不变。并且是稳定的:它不会随着个体的年龄增长而发生显著变化。
遗传学是人格稳定行为模式的基础,这个观点并不特别具有争议性。非人类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人格的观点也同样如此。从第三方而不是从被研究的个体那里收集人格信息也并不特别具有争议性。例如,在婴儿或儿童人格研究中,研究人员经常向父母或老师分发调查问卷。事实上,亲子或师生关系与动物园的饲养员-动物关系大致相似。
研究人员声称,他们发现了亚洲象的基因ASH1的变体与神经质之间的相关性。他们还在他们研究的其他两个基因AR和NUFIP2中发现了遗传多态性——成分变异,但他们没有发现这些基因与个性之间的相关性。需要明确的是,这不是GWAS,即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这种方法容易出现假阳性(补充说明:当样本量很小时。这种候选基因研究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因此,这篇文章侧重于围绕人格评估的问题,将对遗传学方法的批评留给更合格的人)。他们只研究了六个基因上的七个区域,这些区域被假设与人格有关,并且已知在其他物种(包括人类和家犬)的大脑中表达。研究人员还得出结论,至少有五个因素构成大象的个性:支配性、神经质、宜人性、好奇心和冲动性。“这是第一份报告,”他们写道,“关于遗传多态性与大象个性之间关联的报告。”
不幸的是,人格评估存在问题。研究人员注意到,“西方动物园的大象被评为比日本动物园的大象更具好奇心,并且支配性、冲动性和神经质更低。”西方大象真的比生活在日本动物园的同类更具好奇心吗?
是什么可以解释这种明显的群体差异?可能是这种区别是合理的。也许,由于随机机会,更具好奇心的大象最终进入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动物园,而更具支配性、冲动性和神经质的大象则被安置在日本的动物园。然而,更可能的是,评估衡量的是饲养员对大象行为的看法,而不是大象行为本身。因此,研究人员发现的差异可能反映了日本和西方饲养员之间的差异!这又是大卫和达娜的问题,再次出现了。
回想一下,人格应该独立于环境。也就是说,如果你把一只美国动物园的大象放到日本动物园,它的基本个性仍然不会改变。然而,这项研究表明,人格评估可能并非如此。这是一个问题。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只研究了来自日本动物园的大象的基因-人格相关性。因此,七十五只同时拥有个性和遗传数据的大象变成了四十五只。这四十五只大象实际上是两组,一组是十七只亚洲象,另一组是二十八只非洲象。原因如下。
这项研究中的大象来自两个不同的属:Loxodonta和Elaphas。Genera是genus的复数形式,genus是高于species的分类等级。这两个大象物种在科级上具有共同的指定,Elephantidae。相比之下,人科包括四个属:Pan(黑猩猩和倭黑猩猩)、Gorilla(大猩猩)、Homo(人类)和Pongo(猩猩)。非洲象和亚洲象大约在一千七百万年前从它们的共同祖先分化出来。相比之下,黑猩猩和人类大约在六百万年前分化出来。换句话说,这项研究中包含的两个大象物种已经独立进化了近三倍于人类和黑猩猩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研究人员非常正确地将他们对亚洲象和非洲象的分析分开:这意味着他们有两个小的象群,而不是一个更大的(但仍然相对较小的)象群。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瑟夫·亨里奇、史蒂文·J·海因和阿拉·诺伦扎扬在2010年发表在《行为与脑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指出,心理学科学家在仅仅依靠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和民主(WEIRD)社会的人进行研究而得出关于人性的结论方面犯了错误。他们发现,在比较西方和非西方人群时,在从视觉感知到道德判断等能力方面存在差异。甚至智力遗传力的估计也因文化而异。(参见埃里克·M·约翰逊的人类心理学的古怪进化)
这项可能真正衡量饲养员价值观的大象个性研究,是否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仅人格测量可能存在缺陷,因为它可能容易受到大象饲养员的文化偏见的影响(就像大卫和达娜的婴儿人格研究一样),而且研究人员随后抛弃了来自西方饲养员的所有数据(WEIRD问题的逆向)!
研究人员写道,“这项研究是对影响圈养大象个性个体差异的遗传成分的首次检验。”但是,如果人格问卷调查真正衡量的是饲养员的文化衍生价值观,而不是大象之间的人格差异,那么观察到的亚洲象神经质与ASH1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将变得毫无意义。从数十年的人类心理学研究中吸取的教训应该为我们设计非人类动物研究的方式提供信息。
Yasui S, Konno A, Tanaka M, Idani G, Ludwig A, Lieckfeldt D, & Inoue-Murayama M (2012)。圈养亚洲象和非洲象的性格评估及其与遗传因素的关联。动物园生物学 PMID:22996044
相关文章
图片:非洲象照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于2011年11月20日在圣地亚哥动物园拍摄。
更新:心理学家戴夫·努斯鲍姆在推特上指出,人格在不同环境中可能不像人格理论家认为的那样稳定。西方和日本动物园之间确实可能存在足够的差异,例如在大象饲养技术或展览设计方面,这可能导致本研究中观察到的群体差异。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并没有消除饲养员偏见的可能性。虽然研究人员确实收集了关于住房风格和管理程序的数据,但尚不清楚这些变量是否存在西方/日本的差异,因为来自西方大象的数据未包含在分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