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在大多数动物园和动物公园中,北极熊(ursus maritimus)吸引了如此不成比例的关注,以至于在业内它们被称为“魅力巨型动物”,或者换句话说,“非常酷的动物”。 也许是因为对于普通的动物园游客来说,在野外偶然遇到北极熊的情况尤其罕见,或者是因为它们生活在如此不适宜居住的环境中。 也许只是因为北极熊太他妈的可爱了。
也许我们应该怪罪可口可乐。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发现和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无论是什么原因,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迈克尔·J·伦纳和艾斯林·L·凯利写道,由于它们的高度重视,它们可以作为“物种生存计划和保护工作的重要大使”,因此在公共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也许是由于野外可用资源的稀缺,北极熊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孤立状态。 除了为了交配目的的短暂相遇外,它们独自生活和狩猎。 已知北极熊共同生活的最长时间是三年,在此期间熊妈妈照顾幼崽。 它们的独居生活方式使得个体北极熊之间的社交接触非常罕见。 然而,在圈养条件下,北极熊是群居的,几只个体共享同一空间。 考虑到它们的体型和力量,个体之间的攻击性互动可能是危险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出于这些原因,重要的是要了解北极熊的社会行为,以便最好地设计它们的动物园围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健康和生活质量。
费城动物园的北极熊每天上午 9 点到下午 4:30 在室外共享同一个围栏。 鉴于野生北极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伦纳和凯利假设,熊之间的社交互动不仅会不频繁,而且它们还会主动表现出社交回避行为。
在 10 个月的时间里,总共观察了 106 小时的两只成年圈养出生的雌性北极熊,分别被恰当地命名为克朗代克和科迪洛克斯,以 30 分钟为单位,每分钟记录一次观察结果。 在熊的治疗或管理方面,这些数据收集期没有任何特殊之处;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它们保持了相同的喂食计划和丰富计划。
为了记录每只熊在每个时间点在围栏内的位置,确定了八个不同的区域。 此外,还记录了每个时间点的任何相关的饲养员活动和访客数量。
总共记录了 592 次区域转换,这意味着熊大约每十分钟改变一次位置。 这些移动中有 44.3% 导致个体之间距离减小,而 55.6% 导致距离增加。 然而,熊移动时它们之间距离的平均变化为 1.3 米,这在统计学上与零不同,这表明总体而言,熊彼此远离的次数多于彼此靠近的次数。 此外,虽然在任何给定的观察中,一只熊改变位置的概率只有 10%,但在随后的分钟内,第二只熊改变位置以增加两只个体之间距离的概率为 60%。
总的来说,这些数据支持了克朗代克和科迪洛克斯参与了社交回避的假设。 总的来说,熊彼此远离而不是彼此靠近。 如果一只熊靠近,另一只熊会通过移开来保持个体之间的距离。
更具体地说,熊只将 7.2% 的时间花在同一区域。 在略低于 10% 的熊在同一区域的观察中,观察到了攻击性行为,包括发声、爪子拍击、露出牙齿和咬人企图。 两只熊之间非攻击性的社交互动甚至更少见。 身体接触几乎不存在。 这些观察结果支持了以下假设,即两只熊采用的社交回避成功地帮助它们避免了攻击性社交互动。
在相对较小的围栏内,两只熊之间距离的平均变化怎么可能是正数? 事实证明,这个围栏设计得特别好:在围栏内的几乎每个区域,都有一条可以远离任何其他区域的路径。
这对动物园来说是个好消息:如果设计一个拓扑结构足够复杂的围栏,就可以在圈养条件下合理地饲养北极熊,而且发生重大攻击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应该注意的是,这不是一个对照实验,而是一个动物园中两只熊的案例研究。 例如,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即这两只特定的北极熊相对随和或不具攻击性。 然而,这项研究确实表明,北极熊能够在同一空间中共存,且攻击风险较低。 正如研究人员正确地总结道
由于北极熊有能力主动管理社交距离,因此围栏设计应考虑包括地形复杂性和穿过围栏的多条路径,以促进社交回避行为。 适当的展品设计和适当的行为管理可以为提高圈养北极熊的福利做出重大贡献。 这可以促进它们作为大使物种的重要作用,提高公众对重要保护问题的认识。
伦纳,M.,& 凯利,A. (2006)。 管理圈养北极熊(Ursus maritimus)社交距离和攻击性的行为决策《应用动物福利科学杂志》,9 (3), 233-239 DOI: 10.1207/s15327604jaws0903_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