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说“走开!”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现在是冬天,虽然洛杉矶的天气异常温暖,但我发现我的思绪飘向了更凉爽的事物,比如北极熊。

在大多数动物园和动物公园里,北极熊(ursus maritimus)吸引了如此不成比例的关注,以至于它们在业界被称为“魅力巨型动物”,或者换句话说,“非常酷的动物”。也许是因为普通的动物园游客尤其难以在野外偶遇北极熊,或者因为它们生活在如此不适宜居住的环境中。也许是因为北极熊可爱得令人难以置信

也许我们应该归咎于可口可乐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持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无论原因是什么,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迈克尔·J·伦纳和艾斯琳·L·凯利写道,由于公众对北极熊的高度重视,它们可以作为“物种生存计划和保护工作的重要大使”,因此在公共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也许是由于野外可用资源的稀缺,北极熊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孤立状态。除了短暂的交配,它们独自生活和狩猎。已知北极熊共同生活的最长时间是三年,在此期间熊妈妈照顾幼崽。它们的独居生活方式使得个体北极熊之间的社会交往极为罕见。然而在圈养条件下,北极熊是群居的,多只个体共享同一空间。考虑到它们的体型和力量,个体之间的攻击性互动可能是危险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出于这些原因,了解北极熊的社会行为非常重要,以便最好地设计它们的动物园围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健康和生活质量。

费城动物园的北极熊每天从上午 9:00 到下午 4:30 在室外共享同一个围栏。鉴于野生北极熊是独居的,伦纳和凯利假设,熊之间的社会互动不仅会不频繁,而且它们还会积极表现出社会回避行为。

两只成年圈养出生的雌性北极熊,分别被恰如其分地命名为克朗代克和科迪洛克斯,在 10 个月内,以 30 分钟为单位,总共观察了 106 小时,每分钟记录一次观察结果。这些数据收集期间在熊的治疗或管理方面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它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相同的喂食时间表和丰富计划。

为了记录每只熊在每个时间点在围栏内的位置,确定了八个不同的区域。此外,还记录了每个时间点的任何相关的饲养员活动和游客人数。

总共记录了 592 次区域转换,这意味着熊大约每十分钟改变一次位置。这些移动中有 44.3% 导致个体之间距离减小,55.6% 导致距离增加。然而,平均而言,熊统计上更倾向于彼此远离而不是彼此靠近。更说明问题的是,虽然任何给定的观察中,一只熊改变位置的概率只有 10%,但在随后的分钟内,第二只熊改变位置的概率高达 60%,据推测是为了增加两只个体之间的距离。

总的来说,这些数据支持了克朗代克和科迪洛克斯彼此回避的假设。总的来说,熊彼此之间的移动距离比彼此靠近更远。如果一只熊靠近,另一只熊会通过移开来保持个体间距离。

更具体地说,熊只花了 7.2% 的时间在同一个区域。在略低于 10% 的熊在同一区域的观察中,观察到了攻击性行为,包括发声、爪子拍击、龇牙咧嘴和咬人企图。两只熊之间的非攻击性社会互动甚至更少见。身体接触几乎不存在。这些观察结果支持了以下假设:两只熊采用的社会回避成功地帮助它们避免了攻击性社会互动。

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围栏内,两只熊之间的平均距离变化怎么可能是的呢?回想一下,熊之间距离增加的频率高于距离减小的频率。事实证明,这个围栏设计得特别好:在围栏内的几乎每个区域,都有可以远离任何其他区域的路径。也就是说,每个区域都有多个入口和出口。

这对动物园来说是个好消息:如果设计一个拓扑结构足够复杂的围栏,就可以合理地将北极熊圈养起来,而且发生重大攻击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应该注意的是,这不是一个对照实验,而是一个动物园中两只熊的案例研究。例如,很可能这两只特定的北极熊相对随和或不具攻击性。然而,这项研究确实证明,北极熊有能力在同一空间中共存,且攻击风险较低。正如研究人员正确地总结的那样,周到的展品设计可以促进独居物种的社会回避行为,从而改善圈养巨型动物(如北极熊)的健康和福祉。结合高质量的教育计划,这可以帮助北极熊充当“大使物种,提高公众对重要保护问题的认识”。

伦纳,M., & 凯利,A. (2006)。圈养北极熊(Ursus maritimus)管理社会距离和攻击行为的决策《应用动物福利科学杂志》,9 (3), 233-239 DOI: 10.1207/s15327604jaws0903_5

圣地亚哥动物园拍摄的具有社会回避行为的北极熊照片,版权归作者所有。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众科学,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众科学'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