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宠物:关爱婴幼儿和宠物

父亲节快乐,各位!今天我花了很多时间回想我最初开始写博客的原因,当时我在父母家做着我喜欢做的科学以外的事情:和狗玩耍、烹饪、园艺。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父亲节快乐,各位!

今天我花了很多时间回想我最初开始写博客的原因,当时我在父母家做着我喜欢做的科学以外的事情:和狗玩耍、烹饪、园艺。我意识到我最近做得不够这些事情了。

我认真地做博客这件事(以目前的格式)才从一月份开始,我在 Scienceblogs 也才两个月左右,所以是时候反思一下了。对我来说,从Wordpress 的默默无闻到 Scienceblogs 的声名鹊起,转变发生得相对较快,我认为回顾一下是个好主意。我最初为什么开始写博客?不分先后顺序:第一,为了自娱自乐。第二,作为一种外展和专业发展的手段。第三,为了更多地练习以清晰易懂的方式撰写关于科学的文章。研究生院教你为学术或科学受众写作,而不是为公众写作。而且我最终想写书。所以在今天花时间回到我喜欢的真实生活中的非科学非博客的事情之后,我将回到一些我喜欢的科学博客的事情。比如在星期一写关于宠物的博客。所以我们开始了。为了庆祝父亲节,我们将讨论养育。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图 1:可爱吗?


人类婴儿的可爱之处——大而圆的额头、大眼睛、小下巴——这些都是让人完全迷恋人类婴儿的特征。(题外话:当这些幼年特征在任何物种中持续到成年时,它被称为幼态持续。)当个体拥有这些特征时,我们称之为“可爱”,我们会以各种行为反应来回应这种可爱。我们进行儿语(或“母亲语”),其特点是声音的音调升高。我们与婴儿进行眼神交流。我们变得有保护欲。我们很宽容。大量研究表明,这些行为反应确实可预测地发生。解释是,对这些身体特征的情感(即情绪)反应促进了对婴儿的照顾,否则婴儿是无助的。但是,可爱增强成人照顾婴儿的驱动力的机制是什么?一种可能性是,可爱性有助于加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的依恋关系,结果,看护人更渴望,嗯,照顾。但是,可爱性可能会产生“可爱性反应”,从而促进照顾本身。这两种假设的不同之处可能并不明显:刺激(输入)和行为反应(输出)是相同的,但机制是不同的。第一种选择通过加强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依恋来运作,而情感依恋的结果是养育。第二种假设是一种更直接的机制——人类成年人“天生”(尽管我真的非常讨厌使用这个术语,因为它过度简化了问题)在看到这些身体特征时就去照顾婴儿。

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几位研究人员推断,由于照顾一个弱小的孩子需要非常小心地行动,婴儿的可爱性可能会增加行为上的谨慎,他们进行了两项实验来调查这个问题。

他们从一个假设开始,即增加谨慎对于精细运动(比如用爪子抓玩具)比粗大运动(比如爬树)更重要。因此,他们通过使用精细运动灵巧性任务来操作化行为谨慎。典型的标准化实验室任务根据每秒移动的物体数量来衡量手动灵巧性。但是,可爱性可能不会提高精细运动活动的速度,而只会提高与时间无关的准确性。世界上最好的脑外科医生可能不快,但你最好希望他们非常准确。对吧?因此,研究人员必须开发他们自己的手动精细运动准确性测量方法,以测量独立于速度的准确性。

图 2:你以为我在开玩笑。

没错。他们让实验参与者玩游戏Operation。你以为所有那些花时间试图从那家伙的胳膊里取出肱骨而又不会让他的鼻子亮起来的时间都浪费了。他们不仅测量了移除小塑料骨头的总体准确性,还修改了镊子,以测量参与者挤压镊子的力度,作为身体温柔的衡量标准。

但是他们是如何唤起可爱性反应的呢?幼犬和(邪恶的)小猫的照片!(我知道,你开始怀疑这怎么能算是星期一宠物)。所以在他们玩游戏之前,他们被展示了一系列真实动物的照片。其中一些是幼小的(因此,“可爱”的),而另一些是成熟的(因此,不可爱的)。

图 3:可爱吧?我就这么认为。

第一个实验分为三个部分,所有参与者都是大学年龄的女性。首先,参与者玩 Operation,并且有一次机会移除十二个身体部位中的每一个。记录成功移除的身体部位总数,以及来自修改后的镊子的握力。然后,他们观看包含三个部分的幻灯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包含房屋照片,并且在条件之间是相同的。第二部分包含动物图像:高可爱性条件下的幼犬和小猫,以及低可爱性条件下的成年犬和猫。所有照片之前都由不同的人在初步研究中对可爱性进行了评级。此外,在参与者观看幻灯片和玩 Operation 时,还测量了心率和皮肤电导,这两者都是兴奋程度的指标。幻灯片结束后,他们再次玩 Operation。

他们做得怎么样?与观看动物之前的基线表现相比,观看可爱动物的图片提高了 Operation 游戏的表现,尽管握力没有变化。在高可爱性条件下观看动物图片期间,心率更高,但对皮肤电导没有影响。此外,在高可爱性条件下的个体报告了更强烈的主观幸福感、平静感、温柔感、愉悦感和娱乐感。额外的分析表明,这些影响确实是由于可爱性造成的,而不是照片的一般趣味性。

图 4:他们没有包括图表,只有表格。叹气。但我为你绘制了图表。条形图表示实验阶段和基线阶段之间的平均差异。Operation 和心率的差异是显着的,但握力和皮肤电导的差异不显着。看起来低可爱性组没有心率数据,但那是因为差异仅为 0.02。

第二个实验与第一个实验基本相同,但使用了新的动物照片,这些照片在趣味性等方面更好地进行了匹配,以进一步表明来自实验一的影响是由于可爱性造成的,而不是由于与可爱性相关的某些因素(如一般兴趣)。此外,第二个实验包括男性和女性,以 выяснить 可爱性对谨慎的影响是否是女性特有的。除了这些变化之外,实验设计是相同的。

首先,一组分析表明,两组照片(高可爱性和低可爱性)在兴趣和主观情感强度方面比第一个实验更匹配。一般研究结果得到了重复:观看可爱动物提高了 Operation 游戏的表现,但没有提高握力。在本实验中,心率和皮肤电导均未显示条件之间存在显着变化。这表明 Operation 任务表现的提高不是由于一般的生理唤醒,而是由于刺激物的可爱性增加。性别之间没有显着差异。

图 5:同样,条形图表示实验阶段和基线阶段之间的平均差异。Operation 的影响显着,但握力、心率或皮肤电导的影响不显着。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表明,观看幼犬和(邪恶的)小猫的图像提高了 Operation 游戏的表现,这项任务需要高度精确的精细运动。研究人员认为

这种向增加谨慎的行为转变作为照顾小孩的一种适应方式是有道理的,并且与可爱性是人类照料系统的释放者的观点相一致。
这意味着可爱性不仅使我们在一般意义上关心可爱的婴儿或动物,而且对行为谨慎具有具体影响。

我认为这项研究真的很有趣。它很好地符合了具身认知文献——情感状态,或者我们感受和思考的方式,受到身体的限制和表达。可爱婴儿和动物引发的养育行为直接使我们在身体上更加谨慎,例如在运动行为中。此外,回想一下,由于银狐的驯化,观察到的一些形态变化包括头骨形状和大小的变化,有利于更大的额头。与对照组相比,家养狐狸有耷拉的耳朵、卷曲的尾巴等等。这些都是与动物“可爱”相关的特征。事实上,人们经常观察到家养动物是幼态持续的,将它们的许多幼年特征保留到成年。对于相对无助且依赖人类看护者的动物(如家犬等家养动物),幼态持续的出现通过自然或人工选择的途径,以便人类看护者会感到不得不照顾它们,这是有道理的。在因果关系的方向上,我不敢妄下猜测(目前),但首先存在关系似乎是合理的。

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这是第一个试图确定可爱性与谨慎之间关系的研究,因此应该牢记这一点。但我只是不相信 Operation 游戏真的是衡量精细运动精度的合适方法。那些小时候玩过这个游戏的人可能会感受到与怀旧、兴奋、紧张或快乐相关的一些情绪,这可能会混淆结果。公平地说,结果是令人信服的,但我可能会对文化依赖性较低的精细运动精度测量方法更满意。不过,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项非常酷的研究。对于参与者和运行实验的研究生来说,这一定很有趣。科学应该是有趣的。对吧?

Sherman, G., Haidt, J., & Coan, J. (2009). Viewing cute images increases behavioral carefulness. Emotion, 9 (2), 282-286. DOI: 10.1037/a0014904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众科学,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众科学'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