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碰我的骨头!

不同的狗叫声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对吗?可能吧。但是你能分辨出区别吗?这是一个当有人试图偷走它的食物时,狗发出的咆哮声:mp3链接。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这篇文章发表在《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并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这些故事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



不同的狗叫声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对吗?可能吧。但是你能分辨出区别吗?

这是一个当有人试图偷走它的食物时,狗发出的咆哮声:mp3链接

这是一个当狗对陌生人咆哮时的声音:mp3链接

你可能无法分辨出区别。我也不能。但是狗狗可以。感到惊讶吗?可能不会吧。但是,这是第一个实验证据,表明狗在与其他狗和人类的社交场合中使用不同的交流性发声,具体取决于情况。

研究人员记录了狗在三种情况下的咆哮声:从另一只不熟悉的狗那里守护食物(图2,面板A),与不熟悉的人玩拔河游戏(图2,面板B),以及被不熟悉的人以威胁方式接近(图2,面板C)。每次录音会话中至少记录了10次咆哮声。总共记录了36只狗的咆哮声,并控制了年龄、体重、身高、品种和性别。

图2:狗的录音过程。

然后,他们测试了当播放不同情况下狗的咆哮录音时,其他狗会怎么做。过程是这样的:

(1)主人牵着狗进入房间。房间里没有其他人;实验人员在闭路电视监视器上观看。

(2)主人牵着狗在房间里转,让狗熟悉环境,并发现房间里藏着一根骨头。

(3)允许狗在20厘米的距离嗅骨头,但不允许触摸它。

(4)在允许狗嗅骨头后,主人会牵着他的狗走到离骨头3米远的地方,并在那里停留。

(5)听到实验人员的信号后,主人松开狗的皮带。主人被指示不要说话、触摸或看着狗。

(6)如果狗靠近骨头,那么当它在5厘米范围内(就在它能够到之前),实验人员会播放预先录制的咆哮声之一。如果狗离开无人看管的骨头超过90秒,或者开始咀嚼骨头,或者将骨头移动到不同的位置,则试验结束。

当对狗播放食物守护咆哮声时,12只狗中有11只在15秒内离开了骨头。相比之下,在听到威胁性陌生人的咆哮声时,只有12只狗中的2只离开,而在听到玩耍咆哮声时,则有12只狗中的4只离开。听到食物守护咆哮声的狗中有七只永久地远离了骨头,而在威胁性陌生人和玩耍咆哮声条件下,每种情况下只有一只。即使房间里实际上没有另一只狗!

图3:为什么这些人不在他们的论文中包含图表?幸运的是,我将数据制成了图表。

当狗听到食物守护咆哮声时,它们会避开骨头,但其他两种类型的咆哮声并没有有效的威慑作用。如果狗仅在玩耍咆哮声的情况下反应不同,那么咆哮者不同的情绪状态(玩耍与防御性攻击)可以解释狗行为的差异,但事实并非如此。狗清楚地区分了两种类型的攻击性咆哮声,一种是守护食物,另一种是被威胁性陌生人接近时发出的。狗对咆哮声的反应仅在适当的上下文中才显着。

研究表明,人类能够将狗的咆哮声和吠叫声分为情感类别:恐惧、攻击性和玩耍性。但是人类一直未能成功地对咆哮声中更细微的变化进行分类,而这项研究表明狗可以感知到这些变化。

但我发现这项研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食物守护咆哮声录音与另外两种情况之间的另一个区别是,食物守护咆哮声是唯一针对另一只狗产生和 направленным 的咆哮声。威胁性陌生人和社交玩耍咆哮声是在与人类互动时产生的。也许这没什么区别,但似乎有些重要的事情需要调查。

我想看到的是这项研究与我之前写过的关于玩耍行为的研究结合起来。狗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是否对彼此使用不同的咆哮声?让我们记录狗在与其他狗玩耍时、对其他狗表现出攻击性时以及在性行为期间的咆哮声。然后,让我们将这些咆哮声播放给一组新的狗,看看会发生什么。我想知道狗是否有意使用不同的咆哮声来传达它们的内在状态(恐惧、愤怒、饥饿等),以及它们是否会通过发出某种类型的咆哮声或吠叫声来有意欺骗其他狗(或人类)以操纵另一个个体的行为,即使咆哮声与交流狗的情绪状态不符,这将非常有趣。

此外,研究生是否会互相咆哮以保护他们的设备免受入侵者的侵害?讨论。

Farago, T., Pongracz, P., Range, F., Viranyi, Z., & Miklosi, A (2010). 'The bone is mine': affective and referential aspects of dog growls. Animal Behaviour, 79, 917-925. DOI: 10.1016/j.anbehav.2010.01.005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众科学,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众科学'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