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动物园的黑猩猩杀婴行为:常见现象还是引起警惕的原因?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有时,动物园里的动物行为不自然。动物园里展出的大多数动物实际上并非为圈养生活而设计。如果您去过动物园,无疑您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的证据:老虎来回踱步,或者猴子除了在围栏里转圈外什么也不做。圈养生活甚至可能导致各种形式的自残:鸟类拔掉自己的羽毛,或者马匹咬自己的身体,偶尔会咬出血。

有时,动物园里的动物行为是自然的。它们交配。或者拒绝交配。它们互相梳理毛发。它们生病。它们好转。它们照顾幼崽。它们睡觉 - 很多。

它们打架。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对于少数动物园游客来说,观看一只雄性黑猩猩在 LA Zoo周二 杀死一只三个月大的雌性黑猩猩幼崽,一定是非常令人不安的。她是十三年来在洛杉矶动物园出生的第一只黑猩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象征意义。这对保护工作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挫折,因为根据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的数据,野生黑猩猩数量不足 30 万只。洛杉矶动物园的黑猩猩种群现在有 15 名成员,是该国最大的种群之一,被认为是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 物种生存计划 项目的典范。

每当动物园里的动物死亡时,尤其是在如此年轻的时候死亡,总是令人难过的。我确信洛杉矶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那些直接与这只未命名的幼崽一起工作的大猿团队的成员——会和母亲格雷西一起悲伤。

声明 中,动物园表达了它的惊讶和遗憾

黑猩猩的行为有时可能具有攻击性和暴力性,动物园对游客不得不接触到这种情况感到抱歉。格雷西被允许将幼崽留在身边过夜,以便让她有机会哀悼。这对动物园来说,尤其对于自幼崽出生以来一直努力照顾幼崽及其母亲的大猿团队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心碎和悲惨的损失。

在动物园观察一群黑猩猩几分钟,您不禁会被人类和我们的进化近亲之间的相似之处所震撼。熟悉的情感表情在它们的脸上跳跃。它们互相追逐嬉戏。它们在阴凉处降温,在阳光下取暖。它们吃饭和玩耍,打架和和好。

在一次参观动物园时,一只幼年黑猩猩从玻璃的另一边向我走来。当我看着我的新黑猩猩朋友的眼睛时,我感到一种压倒性的感觉,那里有一个 在看着我。感觉就像照镜子,在倒影中看到自己的一部分。

我怀疑正是这种熟悉感促使一位女士在 《洛杉矶时报》 的采访中表达了她对动物园工作人员的愤怒

动物园顾客维多利亚·皮普金-莱恩说,她对动物园工作人员“非常愤怒”,因为她说她在幼崽被杀的前几天看到了两只黑猩猩之间的打斗。

洛杉矶县质量和生产力委员会执行主任皮普金-莱恩说,她周六目睹了两只黑猩猩之间长达 10 分钟的战斗。其中一只黑猩猩似乎在保护格雷西和她的黑猩猩幼崽。

“这太可怕了,”皮普金-莱恩说。“我们这些在围栏附近的人都在想,‘我的天哪,为什么他们不打算对此做些什么?’”

在一封给安东尼奥·维拉莱戈萨市长的信中,她要求市长要求动物园提供一份完整的报告和行动计划。

饲养员未能介入黑猩猩打斗的一个原因是,尽管黑猩猩的平均体重较低,但它们比人类强壮得多。如果饲养员介入,记者们可能不仅会报道幼崽的死亡,还会报道饲养员的死亡。在 2009 年 Slate 的一篇文章中,人类学家约翰·霍克斯评论了黑猩猩的力量。虽然不像常见的传说那样比人类强壮五到八倍,但黑猩猩仍然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当涉及到拉动重量时,黑猩猩每磅的力气是人类的两倍,”霍克斯写道。“尽管我们依赖腿部进行运动,但在腿部力量方面,猿类也胜过我们。”

黑猩猩之间零星发生的一些打斗不会引起关注。黑猩猩一直在打架,无论是在圈养还是在野外。对于黑猩猩和动物园灵长类动物团队的成员来说,周六很可能只是又一天,因为就物种而言,黑猩猩相当具有攻击性。它们不太可能自愿分享食物 - 即使是在 母亲和幼崽之间 也是如此!在野外,邻近的群体经常为了领土和资源而开战。在社会群体内部,争夺雌性和食物的打斗经常发生。

而且黑猩猩不仅欺负体型相当的同类。

杀婴行为是黑猩猩生活的一个常见特征,无论是在圈养还是在野外。在 1999 年发表在 Primates 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灵长类动物学家亚当·克拉克·阿卡迪和理查德·兰厄姆报告说,在非洲的三个黑猩猩研究区域至少记录了 20 起杀婴事件。根据 2002 年在同一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到 2002 年,在四个研究区域观察到了黑猩猩杀婴行为。考虑到人类研究人员实际上可以观察到的野生黑猩猩行为很少,这一统计数据表明杀婴行为相当普遍。

然而,细节差异很大。杀手可以是雄性或雌性。它们单独或与同伴一起杀戮。有时杀手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但通常杀手和幼崽属于同一个种群。由于雌性黑猩猩滥交,雄性甚至可能杀死他们自己生育的幼崽。受害者的母亲可能会完全与杀手脱离关系,或者她们可能会继续或加强与杀手的联系。有时,她们甚至会与杀手交配。通常(但并非总是),受害者会被同类相食。

科学家尚未就黑猩猩杀婴行为的原因达成共识。无论作何解释,很明显,杀婴行为是它们复杂社会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一个特征。

然而,对于黑猩猩来说是自然的事情,对于人类来说显然是不自然的。事实上,对于玻璃两侧的动物来说,动物园都是一种不自然的环境。

在自然界中,人类不可能在同一天与北极熊和企鹅面对面。典型的动物园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狮子和豹子等大型猫科动物,而无需担心自身安全。一群社会性灵长类动物可以亲密地观察第二群社会性灵长类动物的生活。而且他们无需跋涉穿越乌干达或刚果的丛林即可做到这一点。有时,这并不美好。它可能非常可怕。

维拉莱戈萨市长不应指责洛杉矶动物园(由洛杉矶市拥有、运营和维护)的工作人员,而应提醒公众,动物园里的黑猩猩是真正的野生动物,它们过着复杂、高度细致的社会生活,我们尚未完全了解。人类看着黑猩猩,看到了自己的一部分倒影,但当事情变得暴力时仍然感到惊讶。悲剧时常发生在人类身上;为什么黑猩猩应该有所不同呢?

动物园游客需要记住,大自然并非全是彩虹和独角兽。我们不生活在神话般的伊甸园或极乐世界中。这并不是说大自然没有大量合作。黑猩猩合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之一是它们在精心编排的动作中协同狩猎 疣猴 的方式。虽然合作的例子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即使在黑猩猩中也是如此,但有时大自然确实“红牙利爪”,正如 丁尼生 的名句。

动物园可以是充满乐趣、教育意义和令人敬畏的地方。如果经过精心策划和展示,它们可以激励儿童和成人欣赏和更多地了解自然世界。即使是最高质量的自然纪录片也不太可能与观察活体动物的真实体验相媲美。但是我们不能期望动物表现得不自然,而且在我们更完全地了解它们的行为之前,圈养动物总是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

更可预测的动物可以在迪士尼乐园找到,它们是由毛毡和泡沫制成的。

Adam Clark Arcadi, & Richard Wrangham (1999). Infanticide in Chimpanzees: Review of Cases and a New Within-group Observation from the Kanyawara Study Group in Kibale National Park Primates, 40 (2), 337-351 DOI: 10.1007/BF02557557

David P. Watts, & John C. Mitani (2000). Infanticide and Cannibalismby Male Chimpanzees at Ngogo, Kibale National Park, Uganda Primates, 41 (4), 357-365 DOI: 10.1007/BF02557646

Watts DP, Mitani JC, & Sherrow HM (2002). New cases of inter-community infanticide by male chimpanzees at Ngogo, Kibale National Park, Uganda. Primates; journal of primatology, 43 (4), 263-70 PMID: 12426461

de Waal FB (2005). A century of getting to know the chimpanzee. Nature, 437 (7055), 56-9 PMID: 16136128

格雷西和幼崽的照片由 Tad Motoyama 拍摄,由洛杉矶动物园友情提供,经许可使用。 标题图片由 derekkeats/Fotopedia 拍摄。

相关文章

洛杉矶动物园黑猩猩杀婴事件:与灵长类动物学家克雷格·斯坦福的问答 - LA Times ScienceNOW blog

为什么黑猩猩会杀戮 - Kate Wong 在 大众科学 Observations blog 的博客

来自档案

黑猩猩会帮忙,但只有在被要求时

不应在电视或电影中使用黑猩猩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众科学,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众科学'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