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SciLogs.com正式上线,这是一个新的英语科学博客网络。SciLogs.com是Nature Network博主的全新家园,是SciLogs国际博客集合的一部分,该集合已在德语、西班牙语和荷兰语中存在。为了庆祝NPG科学博客家族的这一新成员,一些NPG博客正在发布以“开端”为主题的文章。
参与此次跨网络博客节日的有nature.com的Soapbox Science博客、Scitable的学生之声博客以及来自SciLogs.com、SciLogs.de、Scitable和《大众科学》博客网络的博主。加入我们,一起探索对开端的各种解读——从科学例子,如干细胞,到首次体验,如发表你的第一篇论文。你也可以使用#BeginScights标签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和参与对话。
婴儿同时受到眼睛、耳朵、鼻子、皮肤和内脏的冲击,将这一切都感受为一场盛大的、眼花缭乱、嗡嗡作响的混乱;直到生命的尽头,我们将所有事物都定位在一个空间中,都是因为最初同时引起我们注意的所有感觉的原始范围或大小,融合在一起形成同一个空间。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没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我触摸和看到的这只手在空间上与我立即感觉到的这只手重合”。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世界中塑造我们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这段经常在心理学入门教科书中引用的段落,是由威廉·詹姆斯在他1890年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撰写的,它概括了发展心理学领域历史上大多数时候的主导观点。当然,詹姆斯并不是第一个阐述婴儿出生时基本上对世界一无所知这一观点的人。1689年,约翰·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写道
让我们假设心灵,正如我们所说,是一张白纸[白板],空无一物,没有任何观念。它是如何被填充的呢?人类忙碌而无限的幻想在其上描绘出几乎无穷无尽的多样性,它又是从哪里获得如此巨大的财富的呢?它从哪里获得理性和知识的所有材料呢?对此,我用一句话回答,来自经验。
像洛克这样的哲学家和像詹姆斯这样的理论家提出的论点是,婴儿出生时是“白板”,准备被刻写——通过经验、通过学习、通过文化。他们认为,婴儿配备了基本的感官机制,如视觉和触觉,以及强大的统计大脑,非常擅长检测和学习这些感官输入之间的关联。整个发展过程中,或者说论点是这样认为的,儿童学习越来越多的关联,直到他们的大脑变得更像成年人的大脑。
乍一看,这似乎不是一个有争议的想法。毕竟,人类婴儿实际上并不擅长任何事情。他们在那里坐着,吸收知识,并从他们的感官中得出统计关联,至少在六个月、八个月或十二个月内,他们有点没用。
由此得出的一个预测是,成年人在认知任务方面应该总是比婴儿做得更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有一件事,婴儿在这方面胜过成年人:区分猴子的面孔。
在2002年《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奥利维耶·帕斯卡利斯和他的同事指出,“人类成年人在识别人类个体面孔方面比猴子更准确;猴子的情况则相反。”这种物种差异可能仅仅源于不同的专业知识。猴子可能更擅长识别猴子的个体面孔,仅仅是因为它们更熟悉猴子的面孔。同样,人类比猴子面孔更有经验观察人类面孔。然而,人类婴儿没有观察猴子面孔的经验,并且——与人类成年人相比——观察人类面孔的经验也相当少。
如果帕斯卡利斯是对的——如果识别自己物种面孔的专业知识是经验的结果——那么幼年婴儿可能在识别人类面孔和猴子面孔方面同样熟练。换句话说,也许人类和猴子都天生具有通用的“面孔感知”模板,并且通过经验,它们变得精通于识别自己物种的面孔,同时失去了区分其他物种面孔的能力。
这正是研究人员发现的。六个月大的婴儿实际上能够准确区分猴子面孔和人类面孔。(然而,到九个月大时,识别猴子个体面孔的能力几乎消失殆尽。九个月大婴儿的反应已经像成年人一样了。)
这意味着,至少在生命的头六个月里,人类婴儿在与面孔识别相关的任务中实际上胜过人类成年人。具体来说,人类婴儿,他们很可能从未见过猴子面孔,但比人类成年人更能区分猴子面孔。
这只是婴儿人类大脑力量的一个例子。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已经发现证据表明,婴儿可以区分语音,并将语音流分成音节和单词。他们可以区分名词和动词。他们感知深度,并使用这些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运动。他们将视觉场景分解为独立的物体。婴儿可以区分有生命的物体(人、动物和机器人)和无生命的物体。他们可以进行数字推理。他们知道目标导向行为和意外行为之间的区别。
最初,婴儿的视觉敏锐度极低,无法协调地移动,他们的行为一无所成,也说不出连贯的话。在短短几年内,儿童对世界了解了很多。
事实是,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时,拥有一套非常强大的认知结构,但由于某些发展限制(例如,颈部肌肉无法支撑头部重量,或视觉系统的不成熟),无法正确地展示或使用它们。因此,关键是找出测量这些能力的适当测试条件。婴儿并没有将世界体验为“一场盛大的、眼花缭乱、嗡嗡作响的混乱”;相反,困惑完全落在数百位认为如此的科学家的肩上。
奥利维耶·帕斯卡利斯、米歇尔·德哈恩和查尔斯·A·纳尔逊(2002)。生命第一年面孔处理是否具有物种特异性?科学,296,1321-1323 DOI:10.1126/science.1070223
图片:威廉·詹姆斯,来自维基共享资源(公共领域);约翰·洛克,来自维基共享资源(公共领域)。
注意:本文的部分内容最初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之前的两篇文章中:心智起源101和人类知识的进化和发展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