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想象力:假装喂青蛙的狗(及其他故事)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狗会假装吗?这是我昨天提出的问题,起因是谢丽尔的故事

……今天下午,Happy 做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她把一个玩具青蛙叼到她的水碗边,然后如图所示轻轻地把它放下。考虑到它的方向,我怀疑她的放置是偶然的。

青蛙继续这样坐着(20 分钟后),Happy 在附近摆放其他玩具。现在我承认我可能在拟人化,但她的行为确实让我想起一个孩子在和毛绒玩具玩“假装游戏”。

任何宠物主人都会时不时地被他们毛茸茸的小动物逗乐和娱乐。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动物(尤其是狗)是否能进行假装游戏的经验性问题对我来说特别有趣。更准确地说,Happy 是否理解玩具青蛙不是真的青蛙,而是一个代表类别 主体(青蛙)的物体——然后,她是否在假装玩具真的是青蛙,即使她知道它不是?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人类儿童的假装游戏

幼儿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例如,他们知道香蕉不是电话,但由于香蕉与电话有一些共同特征,他们可以假装其中一个是另一个。换句话说,除了物体真实身份的主要心理表征(香蕉)之外,他们还表征了物体的假装身份(电话)。人类在什么年龄能够进行这种游戏?

年幼的婴儿试图抓住图片中的物体,但到 19 个月大时,他们的抓取被指向所取代——这表明,到那个年龄,人类婴儿理解图片是对事物的表征,而不是事物本身。然而,另一项研究发现,三岁的孩子,而不是四岁的孩子,认为如果电视顶部被移除,电视屏幕上显示的 balloon 会飞到房间的天花板上。因此,18 个月到 3 岁之间的儿童可能能够假装,但他们似乎在完全理解假装的概念的能力方面受到限制。许多发展心理学家会认为,孩子不需要对假装有元意识才能首先进行假装;他们不需要知道他们在假装。

动物会假装吗?

对假装游戏进行实证研究非常困难,因为假装游戏本质上是自发的。只有通过直接观察和案例研究,我们才能获得动物假装游戏的任何证据——到目前为止,真的只有在猿类中。即便如此,现有的关于非人类猿类假装游戏的稀少证据也相当一致。

1993 年,灵长类动物学家 Jensvold 和 Fouts 分析了五只黑猩猩的 15 小时视频片段,专门寻找“想象游戏”的实例。这些特殊的黑猩猩(包括著名的Washoe - 左图)接受过美国手语的使用训练,这一定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它们的行为。在 15 小时的视频片段中,记录了 6 个想象游戏的实例。其中几个是黑猩猩赋予无生命物体生命特征的行为。例如,黑猩猩 Dar 对一个毛绒熊做了“挠痒痒”的手势。同样,Washoe 使用了一种称为“击打走开”的自然动作,这种动作通常与其他黑猩猩一起使用。研究人员指出,“当 Washoe 做这个手势时,她有一张玩耍的脸,这也表明了她的动作的玩耍性和非字面性。”这些黑猩猩假装游戏的其余实例以替代为特征,其中一个物体被当作不同的东西对待。例如,Washoe 将刷子当作书对待。这一点通过以下事实得到证实:“Washoe 经常被观察到将书放在她的胳膊下并拿着,这与她使用刷子的动作相同。因此,她的动作和她之后做的“书”的手势表明了她的替代。”Mosha 将钱包当作鞋子对待,包括做“鞋子”这个词的手势。

另一位研究人员描述了一只黑猩猩先用贝壳当香烟,然后又当耳环。Jensvold 和 Fouts 复述了 Hayes 在 1952 年对一只家养黑猩猩 Viki 的行为的描述

她非常缓慢而谨慎地绕着厕所走来走去,一只手的指尖在地板上拖着。她时不时地停下来,回头看看她的手,然后继续前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Viki 经常玩这个新游戏,但现在她经常停下来以确保我没有看着她……Viki 处于儿童的拉玩具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永远拖着一个用绳子拴着的玩具,任何带绳子的东西都会变成拉玩具。拖着马车、鞋子、娃娃或钱包,她的身体呈现出这个角度。她像这样忙碌地用双脚和一只手蹒跚而行,而另一只胳膊向后伸展,像这样拉玩具。Viki 有一个想象中的拉玩具!

Hayes 描述了 Viki 表现得好像玩具被卡在什么东西上,她拉扯着看不见的绳子,直到它松开,这从一个小小的猛拉和 Viki 继续前进的方式中可以看出。有一次,Hayes 报告说 Viki 表现得好像玩具被卡住了。Hayes 写道,“她突然坐下,双手伸开,好像拿着一根绷紧的绳子。她看着镜子里的我的脸,然后大声喊道,“妈妈!妈妈!'。”Hayes 假装解开绳子。然后 Viki 以同样的想象中的拉玩具姿势再次冲出去。

倭黑猩猩Kanzi(右图,与 Savage-Rumbaugh 一起)进行了另一种假装游戏。Savage-Rumbaugh 和 McDonald 写道

Kanzi 经常假装把看不见的物体藏在成堆的毯子或植被中。稍后他会把它们拿出来,假装吃掉它们…… Kanzi 还通过给他们假装的物体,然后观察他们如何处理它,来让其他人参与到“看不见的物体”游戏中。

语言是想象力的先决条件吗?

1898 年,心理学家 Karl Groos 写道,“如果我们能确定猿类将无生命的物体当作娃娃对待,那么这种行为将处于幻觉游戏的最前沿……但我们不能确定这些事情,因为这些生物缺乏语言。”但这真的是真的吗?难道没有办法在直接的语言证据之外确定动物是否在假装吗?

在野生黑猩猩中观察到一些可能的游戏实例。Jensvold 和 Fouts 复述了 Jane Goodall 讲述的一个故事

……一只 4 岁的黑猩猩 Wanda,她一直在观察她的母亲,她的母亲栖息在白蚁丘上方的树枝上,将一根棍子伸入昆虫的洞中,然后拉出来,棍子上沾满了白蚁。然后 Wanda 捡起一根小树枝,栖息在一根树苗树枝上,然后向下戳她的棍子。人类儿童中使用杯子、碟子、锅和玩具炉灶假装准备和供应膳食的类似想象游戏非常常见。在这些例子中,孩子使用成人的工具来完成常见的成人活动的动作,无论是烹饪用的锅还是蘸取用的树枝,这些都是类似的动作。

他们还复述了 Richard Wrangham 讲述的野生黑猩猩假装游戏的一个实例

一只 8 岁的黑猩猩 (Kakama) 与怀孕的母亲一起旅行,捡起一根木头并抱着它几个小时,像对待婴儿一样可疑地对待它(例如,它筑了一个巢并将木头放在里面)。四个月后,两位不知情的前次事件的实地助手观察到同一只黑猩猩的类似行为,收集了新的木头,并将其标记为“Kakama 的玩具婴儿”。

语言可能不是想象游戏的必要条件,因为野生黑猩猩似乎也至少参与某些形式的假装。

但是狗呢?

比较心理学家 Marc Bekoff (博客) 指出

狗和猫经常追逐自己的尾巴并咬它们,就好像尾巴是猎物或竞争对手一样,它们还经常试图杀死自己的食物碗或与它交配。一些占优势的动物也会在玩耍时进行自我让步或角色互换,在玩耍中,它们似乎假装自己不是真的占优势,也许是为了让其他原本不会与它们一起玩的动物与它们一起玩。

此外,犬科动物,如狗、狼和土狼,使用来自交配、狩猎和战斗的行为来进行玩耍。然而,尚不清楚它们是仅仅调用一组熟悉的行为,还是实际上在考虑攻击或与它们的玩耍伙伴交配。然而,正如我上面指出的那样,个人必须首先意识到假装游戏性质的标准不适用于人类儿童——因此,它也不应该适用于动物。

综上所述,似乎有些动物在某些情况下确实会进行假装游戏。它们将某些物体当作不同的物体对待(如 Washoe 和她的刷子),它们表现得好像物体存在于它们不存在的地方(如 Kanzi 和他的食物),或者它们使用与一项活动相关的行为(狗的战斗或交配)并将它们重新用于玩耍。然而,动物可能不具备它们正在假装的元意识。它们可能不理解“假装”或“想象力”的概念,就像我们人类那样。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询问儿童,一个像兔子一样跳跃的巨魔是否在假装是兔子,即使他从未见过或听说过兔子。只有年龄较大的儿童,大约从 4 岁开始,才理解假装是头脑的功能,而不是身体的功能。这与关于心智理论发展的研究是一致的。因此,动物能够进行假装的程度可能类似于四岁以下儿童能够假装的方式。

尽管如此,有些动物似乎能够想象,即使是以有限的方式。这真是太酷了。

Jensvold, M., & Fouts, R. (1993). 黑猩猩 (Pan troglodytes) 的想象游戏人类进化, 8 (3), 217-227 DOI: 10.1007/BF02436716

Suddendorf T, & Whiten A (2001). 心理进化与发展:儿童、大型猿类和其他动物的二级表征的证据。心理学公报, 127 (5), 629-50 PMID: 11548971

Lillard AS (1993). 假装游戏技能与儿童的心智理论。儿童发展, 64 (2), 348-71 PMID: 8477622

Flavell, J., Flavell, E., Green, F. L., & Korfmacher, J. E. (1990). 幼儿是否将电视图像视为图片或真实物体?. 广播与电子媒体杂志, 34(4), 399-419.

Bekoff, Marc (1997) Playing with Play: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Cognition, Negotiation, and Evolution? D. Cummins and C. Allen (eds.) The Evolution of Mi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Loache, J., Pierroutsakos, S., Uttal, D., Rosengren, K., & Gottlieb, A. (1998). 掌握图片的本质心理科学, 9 (3), 205-210 DOI: 10.1111/1467-9280.00039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众科学,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众科学'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