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Tet Zoo 的长期读者会知道我为完成所有迷齿类谱系所做的各种努力。 可惜,由于我卡在离龙亚目附近(请参阅下面链接到之前 Tet Zoo 迷齿类文章),我一直无法完成这项宏伟的计划。 令人沮丧的是,这是该系列后期的一部分:这是一段关于(通常?/有时?)海洋颤龙类的非常简短的文字。
颤龙类是长头骨(甚至像长吻鳄一样)、三叠纪的迷齿类,已知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非洲、德国、斯瓦尔巴群岛、格陵兰岛、新斯科舍省、美国和其他地方。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它们仅限于早三叠世,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发现它们存活到了晚三叠世:Hyperokynodon,即所讨论的动物,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颤龙类,其头骨估计长 80 厘米(Schoch et al. 2002)。 [上面是优秀的 德米特里·博格达诺夫 绘制的 Trematosaurus 的生命重建图。]
最近,在中国准噶尔盆地头屯河组发现的一块单独的髂骨被鉴定为颤龙类的髂骨:该地层单元为中侏罗世。 如果这块骨头被正确鉴定,它表明“颤龙科可能不是一个极其短命的科,而实际上是迷齿类中最长寿的科之一”(Maisch et al. 2004, p. 582)。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早期的颤龙类具有狭窄、楔形和钝吻的头骨,相对较小的眼眶位于头骨边缘附近,以及细长的头骨桌。 虽然保留了这些特征中的大多数,但特别长吻的长吻龙亚科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某些类群缺乏前腭空腔,而前腭空腔在其他方面是迷齿类的典型特征。 此处显示的支序图(来自 Steyer 2002)显示了颤龙科颤龙亚科和长吻龙亚科的单系群; 更近期的分析(Schoch 2006)未能支持前者的单系性。
Aphaneramma 是一种颤龙类,有时在那些以史前“两栖动物”为特色的书中被描绘出来,它是长吻龙亚科的成员,Cosgriffius、Erythrobatrachus 和 Wantzosaurus 也是如此。 来自马达加斯加的 Wantzosaurus 的幼年和成年标本表明,这些动物的吻部在强烈的正异速生长下生长,尽管即使是幼年标本,与其他颤龙类和其他迷齿类相比,吻部也成比例地长(Steyer 2002)。 这种类型的变化对于长吻颤龙类来说似乎是常见的。
一些基干颤龙类中存在特别大的腭牙,在南非的 Microposaurus 中,泪滴状的鼻孔容纳了下颌尖端的大牙:一种独特的构造(Damiani 2004)。 侧线管表明颤龙类是水生捕食者,但除此之外,人们对它们的生物学知之甚少。 一些长吻龙亚科的长而浅的身体形状和细长的吻部表明,这些动物是侧向波动、远洋或半远洋的捕食者,它们通过快速地侧向扫动颌骨来捕捉小型、快速移动的猎物。
然而,来自德国中三叠世的 Trematolestes 的身体相对较深。[旁边是 Ghedoghedo 拍摄的模式标本照片。] 一块保存完好的皮肤表明 Trematolestes 的皮肤是裸露的,但其他一些颤龙类至少在颈部区域覆盖着皮内成骨。 Trematolestes 更有趣的是,它的腭部(包括腭空腔)覆盖着多边形小骨,这些小骨本身又覆盖着不规则间隔的小齿。 这是前中生代迷齿类的一个特征,它出现在颤龙类中令人惊讶:Schoch(2006)认为这些小骨“可能形成了一个‘灵活的腭部’,可能有助于吞咽大型猎物”(p. 40)。
有关先前关于迷齿类的 Tet Zoo 文章,请参阅...
参考文献 - -
Damani, R. 2004。南非中三叠世的迷齿类 Microposaurus casei 的颅骨解剖结构和关系。《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杂志》24, 533-541。
Maisch, M. W.、Matzke, A. T. 和 Sun, G. 2004。来自中国准噶尔盆地(中国西北部)中侏罗世的孑遗颤龙类(两栖纲:迷齿目)。《自然科学》91, 589-593。
Schoch, R. R. 2006。来自德国中三叠世的完整颤龙科两栖动物。《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杂志》26, 29-43。
- .、Milner, A. R. 和 Hellrung, H. 2002。最后一种颤龙科两栖动物 Hyperokynodon keuperinus 的再研究。《斯图加特自然科学贡献 B 系列(地质学和古生物学)》321, 1-9。
Steyer, S. J. 2002。来自马达加斯加下三叠统的第一只有关节的颤龙“两栖动物”:对该类群系统发育的影响。《古生物学》14, 77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