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动物学志异》:雪人

继我们非常成功且备受赞誉的《昨日再现:恐龙和其他史前动物的独特和推测性观点》[在此处购买] 之后,约翰·康威,C。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继我们非常成功且备受赞誉的《昨日再现:恐龙和其他史前动物的独特和推测性观点》 [在此处购买], 约翰·康威, C. M. “备忘录” 科塞曼 和我本人正在共同编写我们的第二部合作作品。它的标题是《神秘动物学志异》(或者,也许,只是《神秘动物学志异》,我不确定我们是否已经决定),并且 - 虽然显然是神秘动物学主题 - 它的目标是达到关于神秘动物的书籍以前从未到达过的地方。任何了解神秘动物学的人都会知道(并且任何收听 TetZoo 播客 的人最近都会听到确认),关于这个主题的著作涉及(有时必要,有时是无端的,有时非常可笑)大量的推测。

了解约翰和备忘录的艺术作品以及我的写作的人,将会熟悉我们在推测性动物学方面的优势。在讨论神秘动物时,我们当然都回顾了现有的知识,并对证据的指向(呃,往往它无处可去...)提出了我们自己的解释,但我们也从问最有趣的问题中获得了许多乐趣:如果呢? 也就是说,如果这些神秘动物是真的呢?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它们的进化背景会是什么?要确切了解我们提出了什么,您当然必须看这本书本身。

在那之前,这里有一个预告片:我们书的雪人部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包含那么多新颖推测的部分(原因如下所述)。但是,我们希望您喜欢它,并对我们这个项目的方向有所了解。我还想补充一点, - 到目前为止 - 我还没有看过丹尼尔·洛克斯顿和唐·普罗瑟罗的《可憎的科学》的出版版本;一旦我看了,它肯定会在本节以及本书的其他部分被引用。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发现和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雪人

雪人是神秘生物中最著名的生物之一。神秘动物学文献中的雪人不是好莱坞电影和流行艺术品中毛茸茸的白色雪兽。相反,它是一种黑色、深棕色或红棕色的动物,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亚温带和温带森林和山坡上,主要是双足行走,身高约 3 米左右(不过,公平地说,据称在西藏曾报告过白色雪人)。被认为描述雪人的目击者和神话传说来自俄罗斯、中国、尼泊尔、西藏和印度等国家。在如此广阔的地区,神秘动物学家认为各种不同的当地名称描述的是同一种生物(沙克利 1983)。然而,目击者和传说中描述的这个地区毛茸茸的猿人的体型、形态和行为差异很大,因此一些神秘动物学家倾向于认为实际上有两种雪人,或者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是对一大群未知人科动物的指称,它们的范围从毛茸茸的、类似猩猩的物种到幸存的森林古猿类物种、南方古猿、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成员和其他人(赫维尔曼斯 1986,科尔曼和休格 1999)。

如果我们选择将所有“野人”目击事件和传说想象成与真实生物的遭遇,这是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

然而,如果这些目击事件和传说将错误、恶作剧和一厢情愿的想法与似乎普遍存在的人类信念结合起来,即一直存在着介于人类和自然界其他部分之间的野生生物或灵魂,那么最明智的做法是将所有或大多数“神秘人科动物”解释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种现象被神秘动物学家错误地“去神话化”了。鉴于持续缺乏任何类型的关于雪人和其他神秘人科动物的良好证据,后者是我们首选的方案。

对雪人作为真实动物的概念感兴趣的动物学家、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普遍认为它是一种灵长类动物,并且是一种大型猿类(也就是说,作为人科动物的成员,该类群包括大型猿类和人类)。它的亚洲分布、它在外观的某些方面大致类似于猩猩的一般概念,以及它可能与已灭绝的亚洲人科动物巨猿有关(或是一种变体)的提议,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形成了更具体的观点,即它是一种猩猩亚科动物:也就是说,与猩猩、巨猿等属于同一大型猿类群的成员。

虽然这听起来像是对数据的合理解释,但事实是 - 就像许多详细的神秘动物学假设一样 - 它依赖于支持性轶事证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登山者和探险家瞥见远处雪人的描述是相当出名的,同样的,在雪地里发现大型、表面上类似人类的脚印的案例也很出名。然而,迄今为止,可能为雪人存在提供支持的可靠证据仍然未知:没有好的照片或影片片段,少数好的脚印照片(特别是 1951 年的希普顿照片)几乎可以肯定地代表了巧妙的恶作剧,声称的巢穴、毛发、骨骼和皮肤碎片都被证明是不确定的或被误认的(例如,米林科维奇等人. 2004)。此外,记录中“最好”的目击者描述(例如,斯拉沃米尔·拉维奇 1942 年的详细目击)非常可疑,很可能是捏造的(“最不幸的是,所有这些细节都出现在一本真实性至少值得怀疑的书籍中”;沙克利 1983,第 55 页)。

简而言之,我们将雪人视为对已知动物(包括熊、羚牛和鬣羚)的短暂一瞥,以及普遍存在的野人原型和亚洲当地关于类人、居住在山上的恶魔的传说的融合(喜马拉雅山对雪人的描绘并非都使其看起来像灵长类动物。有些显示有尾巴的双足生物,具有食肉动物类型的面孔和突出的獠牙(戴维森 1988))。

有趣的部分:如果雪人是真的呢?

如果我们假设雪人是一种真实的动物,那么我们可能对雪人做出的大多数推测已经在关于它的广泛的神秘动物学文献中做出了。赫维尔曼斯 (1958) 给雪人提出了建议的学名Dinanthropoides nivalis,并提出巨型体型是在亚洲树栖猿类的谱系内进化而来的,这个谱系的成员下到地面,并且在山区和多雪地区生活的特殊化促使它们变成双足行走。他暗示雪人和巨猿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不认为这些猿类与猩猩接近。这种情况需要雪人的双足行走独立于人类和其他人科动物的双足行走进化而来,并且这与表明人科动物的双足行走首先在树栖环境中进化而来,后来被那些转向更多陆地生活的谱系改进的证据相矛盾(参见猩猩-矮人部分,第 13-15 页)。

虽然一些作者暗示或认为雪人和北美野人是人类谱系的成员,但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些是双足行走的猩猩亚科动物,在某些方面与人族趋同相似,但在解剖结构、步态和行为的细节方面有所不同。实际上,雪人目击事件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种与傍人属人科动物没有太大区别的人科动物,傍人属人科动物是已灭绝的非洲南方古猿中更粗壮的一种。Dinanthropoides 双足行走时膝盖略微弯曲,身体比我们人类更向前倾斜,长长的手臂向下伸到膝盖。它的休息姿势更让人想起猩猩和大猩猩,而不是人类,甚至可以在爬上山坡和巨石之间时四足移动。它的脚只是表面上类似人类,扩大的、仅半发散的拇趾和宽阔的脚跟代表了灵长类动物的强烈陆地特殊化,这种灵长类动物以典型的类人脚开始其陆地生涯,就像猩猩的脚一样。

据报道雪人不使用工具;然而,这可能是由于缺乏详细的观察。我们今天知道,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都在野外使用工具:这些行为在几十年里不为人知,并且(在大多数种群中)仅偶尔发生。强大的下颚和巨大而坚固的牙齿使Dinanthropoides 成为打破水果和坚果的专家(特切尔宁 1974)。作为一种适应温带、通常是凉爽栖息地的人科动物,Dinanthropoides 能够应对温暖的夏季条件以及更凉爽的冬季条件,这要归功于其毛皮长度和厚度的季节性变化,尽管这些变化并非发生在所有雪人群体中。我们的喜马拉雅雪人穿着它们较薄的红棕色夏季外套(场景描绘的是几十年前,当时喜马拉雅山的冰雪覆盖范围比今天更广)。

如果只有更多人准备接受雪人、北美野人和猩猩-矮人的真实性,他们就会意识到人类和其他大型猿类之间所谓的差异仅仅反映了“中间”类群已经灭绝或在科学上未被承认这一事实。再次,目光短浅、墨守成规的象牙塔机构科学家,与其在世界各地寻找真实动物,不如坐在电脑后面更感兴趣,他们正在阻碍科学进步!!!!!!他们最终会被证明是错误的!!!!

《神秘动物学志异》 - 由约翰·康威、C. M. 科塞曼和达伦·奈什撰写 - 预计将于 2013 年晚些时候出版,并将由 Irregular Books 出版。在 Twitter 上关注 @IrregularBooks。

参考文献 - -

科尔曼,L. 和休格,P. 1999。《北美野人、雪人和其他世界神秘灵长类动物野外指南》。雅芳图书,纽约。

戴维森,J.-P. 1988。雪人的肖像:一种古代猿类。《英国广播公司野生动物》6 (10), 540-543。

赫维尔曼斯,B. 1958。《追踪未知动物》。哈特-戴维斯,伦敦。

- . 1986。神秘动物学关注的明显未知动物的注释清单。《神秘动物学》5, 1-26。

米林科维奇,M. C.,卡可内,A. 和阿马托,G. 2004。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雪人”和灵长类动物之间存在广泛的形态趋同。《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31, 1-3。

沙克利,M. 1983。《野人:雪人、北美野人和尼安德特人之谜》。泰晤士和哈德逊,伦敦。

特切尔宁,O. 1974。雪人——一些证据。《羚羊》12 (5), 553-555。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