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恐龙一样,鸟类可以而且确实会摔跤

没时间完成任何新东西,哎呀。在绝望中,这里有一篇来自四足动物园档案的经典文章,最初发表于 2009 年 3 月。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在《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中,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没时间完成任何新东西,哎呀。在绝望中,这里有一篇来自四足动物园档案的经典文章,最初发表于 2009 年 3 月。它有一些小的更新。

我过去会收到一位人士发来的随机主动电子邮件,他强烈宣传鸟类不可能不是恐龙,整个恐龙家谱都被搞砸得一塌糊涂,“恐龙”是从随机的各种主龙类进化而来的,分支学是垃圾,所有主流古生物学家都是白痴 [更新;我仍然收到]。由于某种原因,恐龙研究会吸引那些持有强烈“边缘”信念的人。这一定是受欢迎的副产品,因为在盾甲鱼类、化石鸵鸟、始新世灵长类动物、珊瑚或海蜇身上你不会看到这种情况(至少据我所知)。

无论如何,这个人声称,伶盗龙的“战斗”标本 [如上所示;图片来自 Yuya Tamai] 为他的断言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即非鸟类手盗龙绝对没有羽毛。伶盗龙侧躺着,它的左后脚紧紧地顶在原角龙的脖子上,它的左手抓着原角龙的褶边,而它的右臂则被原角龙的喙夹住。无论如何,这个伶盗龙是侧躺着的,显然是在与这个强大的对手搏斗,这个事实被这个人用来表明一定没有羽毛。毕竟,这个人争辩说,如果它们的主人以这种方式搏斗,羽毛就会被损坏和折断,因此羽毛与这种捕食方式完全不协调。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毋庸置疑,这完全是疯狂的胡言乱语。不管你喜欢与否,伶盗龙及其同类确实有羽毛:如果其他驰龙科和手盗龙标本中存在无可争议的羽毛还不足以证明(例如,Ji et al. 1998, 2001, Zhou et al. 2000a, b, Hwang et al. 2002, Norell et al. 2002, Norell & Xu 2005),那么伶盗龙中存在羽轴节(Turner et al. 2007)则一劳永逸地证明了这种动物是有羽毛的 [更新:当然,自本文撰写以来,还发现了许多其他有羽毛的非鸟类手盗龙]。

碰巧的是,有羽毛的恐龙不能/不会也不曾/不会与猎物搏斗或缠斗的想法也是荒谬和非常幼稚的胡言乱语。许多物种的鸟类在制服猎物或战斗时经常在地上翻滚或扭动(有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雪莱·格罗斯曼拍摄的一系列照片,出现在罗杰·托里·彼得森的各种著作中(例如,彼得森 1968),展示了一只雕鸮 Bubo virginianus 与一条蛇搏斗并将其杀死。这只猫头鹰实际上是侧躺着,在地上与蛇搏斗,并用它的喙和脚同时抓住它。也许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鸟类,尤其是雀形目鸟类,发生领土争斗时,它们也会在地上翻滚,用它们的脚搏斗。我见过雄性黑鹂 Turdus merula 这样做,但我从来没有足够快地拍下照片。

似乎是由于对巢箱的激烈竞争,新西兰引进的椋鸟 Sturnus vulgaris 被观察到并拍摄到它们进行了长时间的摔跤比赛。两个战斗人员用它们的脚抓住彼此的头部,然后试图用它们的爪子挖进对方的眼睛(Flux & Flux 1993)。即使被人们捡起来,这些鸟也会继续战斗,一些个体就是这样死去的,它们被锁在战斗中。除了上面使用的一张图片外,还有几张椋鸟战斗的图片,请参阅 马修·威尔斯“后院及以外”博客上的这篇文章。贝尔(2002 年)报告了一个案例,其中两只战斗中的新西兰椋鸟在被锁在摔跤战斗中时从屋顶边缘掉了下来,落在另一个屋顶上,最终也从这里掉了下来,然后落在四米下的地面上。它们一直在战斗,这种情况持续了令人难以置信的 45 分钟。椋鸟的文献中还有其他关于这种长时间的陆地摔跤的报告,但这并不是椋鸟独有的。泰勒(1969 年)报告了两只雄性钟鸟 Anthornis melanura 也被发现被锁在战斗中,文献中还有其他此类事情的例子。文章顶部显示了正在摔跤的大山雀 Parus major

因此,鸟类可以而且确实会摔跤,有时会进行长时间的陆地抓脚搏斗,这实际上涉及鸟类在地上翻滚和翻滚。因此,像伶盗龙这样的非鸟类兽脚亚目动物显然参与了这种行为,这与它们也有羽毛的事实完全一致。鸟类非常厉害,就像它们所来自的恐龙一样。

既然这篇文章部分是为了庆祝鸟类的恐龙本性,那么我想现在是宣传以下 T 恤设计的好时机。您可以在四足动物园的 redbubble 商店购买它

接下来:卡特里娜·范·格罗和《未长羽毛的鸟》!

有关鸟类行为有趣方面的先前四足动物园文章,请参阅...

参考文献 – -

Bell, B. D. 2004. 两只椋鸟在未来的巢穴下方发生长时间的攻击性冲突。Notornis 51, 53-55。

Flux, J. E. C. & Flux, M. M. 1993. 爪下的自然:椋鸟如何以及为什么会互相残杀。Notornis 39, 293-300。

Hwang, S. H., Norell, M. A., Ji, Q. & Gao, K. 2002. 中国东北部发现的赵氏小盗龙(兽脚亚目:驰龙科)新标本。美国博物馆新杂志 3381, 1-44。

Ji, Q., Currie, P. J., Norell, M. A. & Ji, S. 1998. 中国东北部发现的两种有羽毛的恐龙。自然 393, 753-761。

- ., Norell, M. A., Gao, K.-Q., Ji, S.-A. & Ren, D. 2001. 有羽毛恐龙中皮肤结构的分布。自然 410, 1084-1088。

Norell, M. A., Ji, Q., Gao, K., Yuan, C., Zhao, Y. & Wang, L. 2002. 非鸟类恐龙身上的“现代”羽毛。自然 416, 36-37。

- . & Xu, X. 2005. 有羽毛的恐龙。地球与行星科学年度评论 33, 277-299。

Peterson, R. T. 1968. 鸟类。时代生活国际出版社,荷兰。

Taylor, R. H. 1969. 雄性钟鸟被锁在战斗中。Notornis 15, 63。

Turner, A. H., Makovicky, P. J. & Norell, M. A. 2007. 恐龙伶盗龙中的羽轴节。科学 317, 1721。

Zhou, Z.-H. & Wang, X.-L. 2000a. 来自中国东北辽西义县组的尾羽龙新种。古脊椎动物学报 38, 111-127。

- ., Wang, X.-L., Zhang, F.-C. & Xu, X. 2000b. 尾羽龙的重要特征——来自两个近乎完整的新标本的证据。古脊椎动物学报 38, 241-254。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