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齿石龙子 SMASH!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这组照片——由我的好朋友 马库斯·比勒 拍摄——展示了一只圈养的澳大利亚石龙子科蜥蜴Hemisphaeriodon (继续阅读) gerrardii(俗称粉红舌石龙子)的食蜗牛行为。它原产于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沿海东部地带,主要栖息于潮湿的硬叶林和雨林中的陆地石龙子,但也见于其分布范围北部较为干燥的森林中(Cogger 2000)。

粉红舌石龙子体型较大(总长度可达 45 厘米),胎生,头部相对较宽。它的尾巴具有抓握能力,在动物攀爬低矮树枝时用作攀爬辅助工具,但考虑到这似乎是一种明显的树栖适应性,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动物在其他方面(显然)主要在地面生活。

有袋类动物和石龙子以及“锤齿”的趋同进化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Cogger (2000) 说粉红舌石龙子以“昆虫和其他小型节肢动物”为食;然而,最近,由于对非凡的“锤齿”中新世有袋类动物Malleodectes 的描述(2011 年被描述为这些石龙子的哺乳动物类似物)(Arena et al. 2011),该物种的食蜗牛能力已广为人知。德里克·阿里纳和同事们注意到Malleodectes 的上颌牙齿与粉红舌石龙子的上颌牙齿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似性:一个巨大扩大的圆形上颌齿,后方被较小的圆形臼齿状牙齿包围,前方被低冠、小得多的牙齿包围,构成了这些非凡的锤齿蜥蜴的主要碎壳适应性(Hutchinson 1992,Arena et al. 2011)。

Malleodectes 和粉红舌石龙子似乎都专门以相同的猎物(陆生腹足纲软体动物)为食,并且都出现在相同的栖息地和大致相同的地方。然而,锤齿石龙子和锤齿有袋类动物并没有同时出现,因此 Arena et al. (2011) 提出,随着气候条件在晚中新世或之后变得对有袋类动物更加不利,石龙子从有袋类动物手中接管了这一角色。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

但这是哪种石龙子呢?

您可能可以从该动物的总体外观猜到,Hemisphaeriodon 是蜥龙亚科石龙子辐射的成员,并且它与蓝舌石龙子 (Tiliqua) 和细石龙子 (Cyclodomorphus) 关系密切。

与其他石龙子相比,这些类群中的所有物种都具有简化的指骨公式:它们的手指 IV 中的指骨比通常情况少一到两个,而脚趾 IV 和 V 中的指骨比通常情况少一个。Tiliqua 中的一些谱系走得更远,手指 III 和 V 以及脚趾 II-V 中也出现了额外的指骨减少。当然,最粗短的脚趾属于令人惊叹的松果蜥、短尾蜥、瞌睡蜥、松果石龙子或短尾石龙子 Tiliqua rugosa(以前的Trachydosaurus rugosus)。

在 1867 年被赋予自己的属名 Hemisphaeriodon 之后,粉红舌石龙子在 1950 年被归入 Tiliqua 属。Wells & Wellington (1983, 1985) 随后在没有讨论的情况下恢复了 Hemisphaeriodon Peters, 1867 这个名称。虽然这已被一些作者(例如,Cogger 2000)所遵循,但它并未受到挑战。

粉红舌石龙子在其眶上鳞片排列模式、颅骨骨骼排列,甚至在它所实践的吐舌行为类型方面都特别像Cyclodomorphus。由于这些原因和其他原因,Shea (1990) 认为 Hemisphaeriodon 应该被归入 Cyclodomorphus,橡石龙子 C. casuarinae 是其最近的亲属。这绝对是当今“最流行的”关于其亲缘关系的假设。然而,与其他 Cyclodomorphus 物种相比,粉红舌石龙子的体型特别长(它有 26-34 个体中鳞列,而其他 Cyclodomorphus 物种有 20-26 个);它的每个脚趾下方的褶皱板数量也更多(14-17 个 vs 8-14 个)(Shea & Miller 1995)。[Tiliqua 的相邻图像

scincoides nigrolutea(见评论),作者:JJ Harrison]。

Tet Zoo 档案的另一篇文章就此结束,另一篇文章本意是一篇每日图片类型的文章,仅说明“这里有一些石龙子的照片”。我之前写过一些关于石龙子的文章 - 请参阅下面的链接 - 但是,我的天哪,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参考文献 - -

Arena, D. A., Archer, M., Godthelp, H., Hand, S. J. & Hocknull, S. 2011. 来自澳大利亚新生代的锤齿“有袋类石龙子”。英国皇家学会学报 B doi:10.1098/rspb.2011.0486

Cogger, H. G. 2000. 澳大利亚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第六版)。新荷兰出版社,悉尼。

Hutchinson, M. 1992 澳大利亚石龙子科蜥蜴的起源:关于 Riversleigh 石龙子的初步报告。The Beagle 9, 61-70。

Shea, G. M. 1990. TiliquaCyclodomorphus 属(蜥蜴亚目:石龙子科)。属的诊断和系统关系。昆士兰博物馆回忆录 29, 495-519。

- . & Miller, B. 1995. Cyclodomorphus branchialis 物种组(有鳞目:石龙子科)的分类修订。澳大利亚博物馆记录 47, 265-325。

Wells, R. W. & Wellington, C. R. 1983. 澳大利亚爬行动物纲概要。澳大利亚爬虫学杂志 1, 73-129。

- . & Wellington, C. R. 1985. 澳大利亚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分类。澳大利亚爬虫学杂志,增刊系列 1, 1-61。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