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蝙蝠故事,第一部分

有时候蝙蝠就是不够多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我很确定我已经说过好几次了,在“四足动物动物园”这个博客上,我从未深入探讨过一些庞大的四足动物类群——而这已经运营了12年。真是太不像话了。

关于蝙蝠的好书有很多,糟糕的也不少。这是“四足动物动物园”蝙蝠书籍收藏的一部分。图片来源:达伦·奈什

其中就包括蝙蝠,它们是哺乳动物中最大、最多样化且(我认为)最有趣的类群之一。好吧,几年前我详细介绍过蝙蝠科(蝙蝠科)(天哪,那是2011年)(链接如下),但我根本没有充分介绍这个类群。蝙蝠特别有趣还在于它们拥有丰富的化石记录,部分原因是它们有死后在洞穴中分解的习性。虽然说它们的记录丰富,但请注意,就代表那些肯定存在过的蝙蝠谱系而言,它并不:一些估计表明,该记录有70%是不完整的(Teeling et al. 2012)。无论如何,将我们已知的信息与蝙蝠系统发育方面的大量工作结合起来,我们对蝙蝠进化史的某些部分了解了很多。这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那些讨论哺乳动物进化史的少数几本流行书籍中都没有涵盖这些故事(恕不点名……)。在一个可能长期连载的史诗中,我在这里想开始一个关于蝙蝠历史世界片段的多部分系列。不用说,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从《大书》中收集的,其中的蝙蝠部分内容非常丰富。序言就到此为止。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我在苏格兰一家博物馆遇到的一具Pteropus狐蝠骨骼:很可能是一只大型狐蝠P. vampyrus。很好地展示了一些哺乳动物食果动物的牙齿有多么令人印象深刻(好像您还不知道一样)。图片来源:达伦·奈什

狐蝠、飞狐或巨蝙蝠(虽然,好吧,这些术语并非完全同义)——技术上称为狐蝠科——是食果性、体型较大的蝙蝠,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澳大拉西亚的热带地区,以其表面上类似狐猴的面孔而闻名(警告:并非所有都很大。一些MicropteropusScotonycteris物种的头体长小于 6 厘米)。有 40 多个属,因此这是一个庞大而多样的类群。最大的物种翼展约为 1.7 米。

这种类似灵长类动物的面孔导致了一个吸引人的想法,即狐蝠可能是灵长类动物的近亲(Pettigrew 1986),这个想法过去曾在“四足动物动物园”中讨论过,但没有得到大部分解剖学或分子数据的支持。现代分子系统发育学发现狐蝠与菊头蝠科(菊头蝠及其近亲)最接近,这意味着它们应该具有可以追溯到始新世的化石记录,因为菊头蝠科确实如此。在泰国上始新世发现的一颗狐蝠科牙齿与这一预测相符,但该类群早期成员的良好化石仍属未知。狐蝠缺乏回声定位最有可能是一种衍生特征——而不是原始特征——因为其他蝙蝠谱系都存在回声定位习性。关于这方面的遗传数据尚不明确,但氨基酸数据表明,狐蝠曾经承受着与菊头蝠科相同的听力选择压力(Teeling 2009)。众所周知,Rousettus——深深地嵌套在该类群中——练习一种涉及舌头咔哒声的回声定位。不太为人所知的是最近的发现,即某些、许多甚至所有谱系的狐蝠都使用翅膀发出的咔哒声进行回声定位(Boonman et al. 2014)。

我基本上没有活体狐蝠的好照片。这里有一些圈养的科摩罗黑狐蝠或利文斯顿氏狐蝠P. livingstonii。图片来源:达伦·奈什

在渐新世和中新世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狐蝠谱系化石成员,即来自意大利的Archaeopteropus和来自肯尼亚的Propotto:前者可能根本不是狐蝠(而是某种其他类型的蝙蝠),而后者最初被描述为灵长类动物(因此得名)。现代狐蝠属已知有来自上新世以后的化石(马达加斯加的Eidolon据称有下上新世的记录)。如果其中任何一种可以被认为是“著名的”,那就是新几内亚的布氏果蝠Aproteles bulmarae

1763 年 Georges-Louis Leclerc,孔德·德·布丰和路易·让-玛丽·多布顿的自然历史卷中的Pteropus subniger插图。我喜欢这幅插图中的哥特式背景。图片来源:Georges-Louis Leclerc,孔德·德·布丰和路易·让-玛丽·多布顿 WikiMedia

Aproteles 最初在 1977 年被记录为上更新世化石,然后在活着时被发现(但实际上,现代标本是在 1975 年发现的,只是没有公布),然后被宣布灭绝(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然后又被重新发现活着,然后再次被宣布灭绝。它似乎极度濒危:零星的记录表明,它可能比通常认为的分布更广泛,但它也有从记录在案的两到三个栖息地消失的习性,并且最多以低于 200 只的数量存活。人类狩猎造成的数量下降并非该物种独有: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岛屿上的狐蝠尤其受到人类的严重打击,导致多个种群灭绝。留尼汪岛和毛里求斯的鲁杰特狐蝠、小马斯克林狐蝠或暗色狐蝠Pteropus subniger——在 1860 年左右被猎杀至灭绝——似乎是一种特别有趣的狐蝠,因为它相对耐寒,栖息在洞穴和空心树中,是半夜行性动物,并且具有颌骨和颅骨特征,表明其饮食比其类群的典型饮食更加多样化(Cheke & Hume 2008)。

我需要花一些时间详细介绍一下狐蝠。以后还会介绍更多关于蝙蝠的内容。

有关之前“四足动物动物园”关于蝙蝠的文章,请参阅...

参考文献 - -

Boonman, A., Bumrungsri, S. & Yovel, Y. 2014. Nonecholocating fruit bats produce biosonar clicks with their wings. Current Biology 24, 2962-2967.

Cheke, A. & Hume, J. 2008. Lost Land of the Dodo.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Pettigrew, J. D. 1986. Flying primates? Megabats have the advanced pathway from eye to mid-brain. Science 231, 1304-1306.

Teeling, E. C. 2009. Hear, hear: the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echolocation in bats?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4, 351-354.

Teeling, E. C., Dool, S. & Springer, M. S. 2012. Phylogenies, fossils and functional genes: the evolution of echolocation in bats. In Gunnell, G. F. & Simmons, N. B. (eds)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Bats: Fossils, Molecules and Morp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 1-22.

达伦·奈什是一位科学作家、技术编辑和古生物学家(隶属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他主要研究白垩纪恐龙和翼龙,但对所有四足动物都非常感兴趣。他的出版物可以在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上下载。自 2006 年以来,他一直在“四足动物动物园”博客上撰写博客。请访问 tetzoo.com 查看“四足动物动物园”播客!

更多作者:达伦·奈什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