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几内亚鳄鱼,菲律宾鳄鱼(鳄鱼第四部分)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现在是时候继续进行Tet Zoo世界鳄鱼指南了(第一部分在此第二部分在此第三部分在此)。由于最近在翼龙、猫科动物和整个性选择项目上的技术工作,我最近没能在博客上做太多事情。

总之——在本系列的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研究了湾鳄Crocodylus porosus(又名河口鳄,印度太平洋鳄鱼或咸水鳄),这是一种分布于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物种,通常被认为与鳄鱼物种的“印度太平洋组合”密切相关(或属于其中一部分)。正如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看到的,分子研究表明,湾鳄与沼泽鳄C. palustris和/或暹罗鳄C. siamensis关系密切,可能与澳大利亚的其他物种或菲律宾的鳄鱼关系不太密切。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印度太平洋组合中“剩余”物种中的两种。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新几内亚鳄C. novaeguineae是一种鲜为人知的中型鳄鱼物种,据说最大长度可达4米,尽管有些人声称可达5米(Wermuth & Fuchs 1978)[上方肖像由Wilfried Berns of www.Tierdoku.com 拍摄;邻近图像由Vlad Dinets拍摄,来自此处]。与其他鳄鱼相比,它的吻部长度中等(大约是基部宽度的两倍)。独特的特征包括每只眼睛前方的纵向脊,以及颈部背表面四个最大的骨皮之间存在小的颗粒状鳞片。与湾鳄相比,头部后缘附近存在一排横向排列的大型颈椎盾片(Ross & Mayer 1983)。

新几内亚鳄鱼直到1928年才被确认为一个独特的分类单元。在此之前,样本被认为是未成熟的湾鳄,即使在1928年之后,对其区别仍然存在疑问。它主要是一种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沼泽中的淡水动物;有来自微咸水和沿海水域的个体记录,但它似乎主要避开体型更大、更强大的湾鳄经常出没的栖息地。来自生态学和饮食的少量数据使一些作者认为,新几内亚鳄鱼和湾鳄可能通过生态位分化来避免竞争,前者主要以鱼类和鸟类为食,而后者则捕食更大的猎物(Trutnau & Sommerlad 2006)。[下方照片由Midori拍摄。]

众所周知,存在两个形态上不同且基因上分离的C. novaeguineae种群——一个在岛屿北部,一个在南部——人们几十年来一直说,这种划分最终将导致命名不同的亚种。它们在鳞片排列和头骨形态上有所不同,与北部动物相比,南部动物具有相对较长的前颌骨区域和两个或更多额外的枕后盾片(Hall 1989)。南部动物还产下较小的卵(平均而言),拥有更大的幼体,并在雨季而不是旱季繁殖(Hall 1989)。

过去人们常说新几内亚鳄鱼也出现在阿鲁群岛(新几内亚以西130公里处),但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并且是基于对幼年湾鳄的错误描述。然而,新几内亚鳄鱼已被引入密克罗尼西亚的帕劳群岛(Steel 1989)[更新:不,这是错误的。请参阅评论]。

菲律宾的鳄鱼

在菲律宾发现了一种非常相似、密切相关的鳄鱼,通常被认为是新几内亚鳄鱼的姐妹物种(例如,Meganathan et al. 2010, Man et al. 2011, Oaks 2011)。这就是民都洛鳄,菲律宾鳄鱼或菲律宾淡水鳄C. mindorensis,于1935年被命名为一个新物种,但后来被一些作者降级为C. novaeguineae亚种。与大多数最新作者保持一致,我将其视为一个独特的物种。

有趣的是,Oaks (2011) 发现C. mindorensis相对于C. novaeguineae是并系的:也就是说,新几内亚鳄鱼被认为是菲律宾鳄鱼内的一个种群。这可能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这些动物生物地理历史的信息。这个结果是否意味着C. novaeguineae应该归入C. mindorensis?实际上,考虑到C. novaeguineae是首先被命名的(1928年对1935年),如果两者合并,这将是使用的名称。包含C. mindorensis和最像C. mindorensisC. novaeguineae标本的进化枝(1)与其余C. novaeguineae(2)之间的遗传距离仍然相对较大,这表明它们的分离发生在680万至260万年前之间。因此,应该维持这些鳄鱼的独立物种地位(Oaks 2011)……虽然,像往常一样,我们遇到了决定“物种”到底是什么的常见问题。Oaks (2011) 甚至建议,新几内亚的一些鳄鱼种群最好被解释为C. mindorensis,这意味着这两个物种都存在于该岛上。

无论如何,菲律宾鳄鱼(如传统理解的那样)相对较小,总长度大多为1.5-2米,但有些个体可能达到3.5米。它的背部骨皮盾比C. novaeguineae的更完整,并且颈椎盾的四个大盾片不像C. novaeguineae中那样通常被小鳞片分隔开(Ross & Mayer 1983)。它的吻部也比C. novaeguineae的相对较短,并且头部顶部纹理更清晰,通常使个体看起来更“粗糙”。它的腹部倾向于白色,背部倾向于暗棕色,通常带有横向条纹。

直到最近,菲律宾鳄鱼还分布在菲律宾群岛的大部分地区,从北到南。它在1930年代末期一定非常丰富,因为在1932年,一位美国猎人显然在六个月的时间里为了皮革杀死了超过12,000只个体(Trutnau & Sommerlad 2006)。由于这种程度的捕猎,它似乎已从大多数岛屿上消失,如今仅在吕宋岛和棉兰老岛少量存在。民都洛岛和内格罗斯岛的种群显然在1990年代灭绝。有人提到它以前曾在苏禄群岛(位于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以西)存在(Steel 1989)。

事实上,对该物种的迫害非常严重,以至于在1990年代后期,人们认为只有大约100只孵化后的个体存在,这使其成为极度濒危物种。1990年代期间和之后进行的圈养繁殖努力导致孵化出超过1000只幼崽,但资金和疾病传播问题意味着这些保护工作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成功。此外,重新引入项目受到了对相关动物亲缘关系不确定性的阻碍,因为从私人收藏中获得的一些个体被怀疑(并证实)是C. mindorensis x C. porosus杂交种。在2010年专门研究此问题的博士项目中(Hinlo 2010),Ma. Rheyda Penetrante Hinlo 能够区分杂交菲律宾鳄鱼和纯种菲律宾鳄鱼——不幸的是,一些杂交种已经作为2009年重新引入工作的一部分被释放(Hinlo 建议应该捕获这些个体并将其从繁殖种群中移除)。除了这些问题之外,菲律宾的鳄鱼仍然存在形象问题,许多当地人对它们持负面看法,认为它们对牲畜和人构成危险。

幸存的北部和南部C. mindorensis种群在基因上是不同的(与大陆和马达加斯加的C. niloticus种群一样不同),但在管理方面将它们视为独立的种群可能并不有利(Hinlo 2010)。

在新几内亚鳄鱼和菲律宾鳄鱼之后,我们只剩下传统的印度太平洋组合中的一个成员:澳大利亚约翰斯顿鳄鱼、淡水鳄鱼或淡水小鳄。这将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物种。

有关之前关于鳄鱼的Tet Zoo文章,请参阅…

参考文献 - -

Hall, P. 1989. 新几内亚鳄鱼(Crocodylus novaeguinae Schmidt)地理隔离种群的变异与相似的异域菲律宾鳄鱼(C. mindorensis Schmidt)的比较。Copeia 1989, 71-80。

Hinlo, Ma. Rheyda Penetrante 2010. 菲律宾鳄鱼的种群遗传学与保护。未发表的理学硕士论文,梅西大学,马纳瓦图,新西兰。

Man, Z., Yishu, W., Peng, Y. & Wu, X. 2011. 从十二个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推断出的鳄鱼系统发育,以及Crocodylus acutusCrocodylus novaeguineae新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60, 62-67。

Meganathan, P. R., Dubey, B., Batzer, M. A., Ray, D. A. & Haque, I. 2010. 鳄属(真鳄亚目,鳄目,鳄科)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以及湾鳄Crocodylus porosus的分类学地位。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7, 393-402。

Oaks JR (2011). 鳄目的时间校准物种树揭示了真鳄的近期辐射。Ev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c evolution, 65 (11), 3285-97 PMID: 22023592

Ross, F. D. & Mayer, G. C. 1983. 关于鳄目的背部装甲。在 Rhodin, A. G. J. & Miyata, K. (eds) Advances in Herpet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Cambridge, Mass.), pp. 306-331。

Steel, R. 1989. 鳄鱼。Christopher Helm, London。

Trutnau, L. & Sommerlad, R. 2006. 鳄鱼:它们的自然历史和圈养管理。Edition Chimaira, Frankfurt。

Wermuth, H. & Fuchs, K. 1978. Bestmmen von krokodilen und ihrer Häute. New York, Gustav Fischer.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