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雀:从边缘地带观察到的雀形目鸟类(第二部分)

今天我想更多地谈论雀形目鸟类,我知道这会让你们高兴。特别是:山雀!!在欧洲,几种山雀非常普遍。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今天我想更多地谈论雀形目鸟类,我知道这会让你们高兴。特别是:山雀!!在欧洲,几种山雀非常普遍。在英格兰南部这里最常见的两种是[大山雀] Parus major 和[欧亚蓝山雀] Cynanistes caeruleus。这篇文章最初是关于这两个物种的,但它变得太长了,所以我最终把它分成了两部分。

哦,对了:再次强调,标题中提到的“从边缘地带”的想法指的是,西欧必须被认为是雀形目帝国的边远前哨(请参阅之前的文章以获得澄清)。请继续阅读以了解更多信息。

正如(几乎)每个鸟类爱好者都知道的那样,除了黄眉山雀 Sylviparus modestus 和苏丹山雀 Melanochlora sultanea 之外,所有的山雀——直到最近——都被归类在一个称为 Parus 的大型属中,传统上分为十个“亚属”:PoecilePeriparusPardaliparusLophophanesMelaniparusParusMachlolophusCyanistesSittiparusBaeolophus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但是,随着更多数据的出现,人们越来越不满意将相关物种真正归为同一个大型属的想法,并且认为这些“亚属”应该是独立的“属”的想法变得流行起来(Gill et al. 2005, Gosler & Clement 2007, Johansson et al. 2013)……尽管并非被所有专家普遍接受(Päckert & Martens 2008)。像这样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总是主观的。然而,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支持这种想法的理由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传统分类学中,形态异常的山雀肯定应该被划分为它们自己的“属”,但已知它们深深地嵌套在传统“Parus”属之中。我指的是[地山雀] Pseudopodoces humilis:一种非常奇怪的山雀,长期以来被错误地归类为小型的[地鸦](并被称为[藏地鸦])。它不仅是山雀科的一员,而且与大山雀及其亲属,即典型的 Parus 山雀尤其接近(James et al. 2003)(这在之前的 Tet Zoo 中已经简要介绍过:请参阅下面的链接)。

山雀科的分布方式表明,东亚和热带亚洲是其多样化的主要中心,分子钟数据表明,山雀科内的大部分分化发生在亚洲的中中新世时期(Päckert et al. 2007,另见 Johansson et al. 2013)。至少有两次进入北美洲的事件发生在早上新世或晚中新世时期;向西进入欧洲和非洲的迁徙大约发生在同一时间(Gill et al. 2005, Päckert et al. 2007)。属于蓝山雀复合群(见下文)的类群在新近纪期间多样化,地中海地区显然是它们进化的“中心”(Päckert et al. 2007)。同样,就生物地理学而言,西欧是一个“边缘”地区——但对于进一步向南或向东繁殖的候鸟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因为它在夏季接收到惊人的日照量。

无论如何,我们今天在这里专门讨论欧亚蓝山雀。这是一种小型、经常光顾花园、栖息于林地的山雀,通常长约 12 厘米,重 11 克,通常尾巴较短,并具有独特的黑色水平眼纹、白色脸颊斑块、蓝色头冠和黄色胸部的组合。雌雄外观相似,但通过实践,你可以区分出颜色较暗的蓝色雌鸟和颜色较亮的雄鸟。当条件合适时(例如,每公顷两对),它可以以非常高的密度出现,并且产下雀形目鸟类中最大的窝卵之一:平均每窝产卵 7-12 枚,而 15 或 16 枚卵并不少见。记录数量是 22 枚。

各种蓝山雀通常是食虫性捕食者,它们吃掉大量的毛毛虫、蚜虫、小蛾和其他小型昆虫。它们也吃种子和芽,但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它们似乎也充当着重要的传粉者角色。如果你经常观察它们,你会看到它们伸入花朵中,出来时脸上沾满了花粉。然而,拜访花朵(以及在花朵中或花朵内觅食)与为花朵授粉是不同的,直到 1985 年,欧亚蓝山雀作为传粉者(特别是引入英国的[贝母] Fritillaria imperialis 百合花)的明显作用才引起人们的注意(Ford 1985)。

蓝山雀可能只是拜访花朵以窃取花蜜的旧大陆雀形目鸟类群体的一部分:[莺](在之前的 Tet Zoo 雀形目鸟类文章中讨论过)是其中的其他鸟类。从历史和进化角度来看,有趣的是,一些鸟类最初可能是“食花鸟”,它们曾经利用专门的欧洲植物,而这些植物在更新世冰期后灭绝了(Búrquez 1989)。在欧洲地区,这种所谓的[鸟媒植物]今天只存在于加那利群岛。这为之前的想法——在我关于灭绝鸟类“幽灵”的文章中讨论过——鸟媒植物遍布欧亚大陆可能表明与已灭绝的蜂鸟共同进化,因为这可能意味着鸟媒花与已知的、现存的欧亚类群(如莺)共同进化,而不是与假设的已灭绝的蜂鸟共同进化,赋予了新的意义。

与广泛分布的雀形目鸟类的情况一样,欧亚蓝山雀是多型的——也就是说,存在几种不同的形式,传统上被认为是“亚种”。分布在北非和不同加那利群岛的一组类群传统上被认为是 C. caeruleus “亚种”,但它们越来越被认为是属于一个不同的物种:[非洲蓝山雀] C. teneriffae。此外,还有人认为 C. teneriffae 是一个物种复合群,需要进一步划分。已经进行了很多辩论(例如,Kvist 2006, Sangster 2005, Kvist et al. 2005)。我很幸运地在几个场合见过非洲蓝山雀——尽管我很想现在就谈论它们,但这必须等到下次了。我一开始就没打算写这么多关于蓝山雀的文章,啊!下次见……

更多雀形目鸟类即将到来。有关之前关于雀形目鸟类的 Tet Zoo 文章,请参阅……

参考文献 - -

Búrquez, A. 1989. 蓝山雀, Parus caeruleus, 作为英国[贝母], Fritillaria imperialis 的传粉者. Oikos 55, 335-340.

Ford, H. A. 1985. 澳大利亚南部和欧洲鸟类的食花蜜行为和授粉作用. Oikos 44, 127-131.

Gill, F. B., Slikas, B. & Sheldon, F. H. 2005. 山雀科(Paridae)的系统发育:II.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 b 基因序列的物种关系. Auk 122, 121-143.

Gosler, A. G. & Clement, P. 2007. 山雀科(Paridae). In Del Hoyo, J., Elliott, A. & Christie, D. A. (eds) 世界鸟类手册. Lynx Edicions, Barcelona, pp. 662-744.

James, H. F., Ericson, P. G. P., Slikas, B., Lei, F.-M., Gill, F. B. & Olson, S. L. 2003. Pseudopodoces humilis,青藏高原一种被错误分类的陆生山雀(Paridae):适应性区域转移的进化后果. Ibis 145, 185-202.

Johansson, U. S., Ekman, J., Bowie, R. C. K., Halvarsson, P., Ohlson, J. I., Price, T. D. & Ericson, P. G. P. 2013. 山雀和[山雀](Aves: Paridae)的完整多基因座物种系统发育树, 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 69, 852-860.

Kvist, L. 2006. 回应 George Sangster 的“Parus teneriffae 复合群(鸟类)中‘系统发育组’的分类学地位”. 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 38, 290.

- ., Broggi, J., Illera, J. C. & Koivula, K. 2005. 加那利群岛蓝山雀(Parus caeruleus teneriffae-group)的殖民和多样化. 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 34, 501-511.

Päckert, M. & Martens, J. 2008. 山雀分类学中的陷阱 - 关于《世界鸟类手册》山雀科章节的评论. Ibis 150, 829-831.

- ., Martens, J., Tietze, D. T., Dietzen, C., Wink, M. & Kvist, L. 2007. 山雀(Paridae)分子钟的校准——线粒体基因的核苷酸取代率是否偏离 2% 规则? 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 44, 1-14.

Sangster, G. 2005. Parus teneriffae 复合群(鸟类)中‘系统发育组’的分类学地位:对 Kvist et al. (2005) 论文的评论. 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 38, 288-289.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