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我一直对猴子很感兴趣。其中最引人注目和有趣的猴子之一必须是婆罗洲特有的长鼻猴Nasalis larvatus,有时也称为长鼻猴或贝卡坦猴。
长鼻猴因成年雄性巨大、下垂、舌状的鼻子而得名;幼猴和雌猴的鼻子较短且向上翘。虽然有人认为鼻子在散热或改善雄性发出的响亮、共鸣的“喇叭”叫声中起作用,但最有可能的是,它是一种性选择的视觉信号,其大小大概传达了雄性的成熟度和遗传质量信息。正是那个巨大的鼻子,以及显然是猴子的粉红色脸庞和圆滚滚的肚子,让婆罗洲印度尼西亚地区的人们称它们为“荷兰猴”。如果您想知道,相邻的插图将在下面解释。
阴茎永久勃起(为什么以及如何保持这种永久性勃起仍然没有解答,就我所知。我假设这是性展示的一个方面)。皮毛腹侧呈灰白色,背侧呈红褐色。在体型和鼻子形状方面,性别二态性都很明显。雄性的头身长可达 76 厘米,体重可达 22 公斤,而雌性很少超过 60 厘米和 11 公斤。幼猴的毛发呈深色,脸呈蓝色。社会群体往往是雄性主导的后宫,由 6-16 个个体组成,但也存在全雄性群体。相邻的群体有时会相遇并一起觅食,一些研究人员将长鼻猴的社会与狮尾狒Theropithecus gelada的社会进行了比较。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正如您在书籍、电视或生活中见过这个物种所知,长鼻猴与水边森林有关,包括沿海红树林和棕榈沼泽[相邻照片由大卫·丹尼斯拍摄]。然而,该物种仅限于沿海地区的观点(正如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许多灵长类动物研究者所认为或声明的那样)是不准确的:在 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之间,它们被报道在内陆“上游”地区出现,事实上,今天在其中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在某些地区甚至远至内陆 750 公里(Meijaard & Nijman 2000)。
长鼻猴是高度树栖的,通常在树枝上攀爬以觅食树叶。对于一种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上度过的动物来说,长鼻猴似乎是明智的潜水员和游泳健将:它们在受到威胁时会跳入水中,并在需要移动到新区域时游过水道和河流。它们的指趾部分是蹼状的。稍后详细介绍游泳。
陷入困境的长鼻猴
2008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长鼻猴比之前认为的分布更广泛、数量更多,最低种群估计约为 5900 只(Sha et al. 2008)。之前的估计约为 2000-3000 只。然而,猴子栖息的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侵占和破坏的威胁,狩猎也是一个主要问题。有时在这些猴子的肠道中发现类似石头的粪石(这并非长鼻猴独有:其他亚洲疣猴也发现了粪石),并且在(惊喜)传统中医中备受推崇。
在 1997-1998 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大量供长鼻猴使用的婆罗洲水边森林消失了,由于焚烧造成的栖息地丧失继续是栖息地丧失的主要原因,森林转化为油棕(和其他作物)种植园也是如此。这些和其他栖息地丧失的原因意味着种群正变得越来越分散;一些种群的灭绝已被记录在案(例如,Meijaard & Nijman 1999),但据认为,其他种群的消失尚未得到官方承认(Sha et al. 2008)。
人们希望,像帮助婆罗洲猩猩保护的那种生态旅游可能有助于保护长鼻猴。热带亚洲森林向油棕种植园的转变是一个可怕的、不断升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不购买含有棕榈油的产品,并传播对其来源和环境影响的认识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水中的长鼻猴
长鼻猴是令人惊叹的潜水员和游泳健将。曾经有人看到一群猴子从 16 米的高度跳入水中(Nowak 1999,第 595 页)。如果您想知道它们需要从哪里跳下来,云豹已被记录为长鼻猴的树栖捕食者,甚至在白天攻击和杀死它们(Matsuda et al. 2008)。
一旦入水,长鼻猴就会用强壮而自信的狗刨式游泳,但它们也可以潜水并在水面下推进一段距离:水下游泳距离最远可达 20 米(Redmond 2008,第 142 页)。曾经捕获到一只雄性猴子在萨巴加亚河口游泳(河流宽约 400 米)。这只动物潜水以躲避靠近的船只,“并在水下停留了如此之久,以至于船上的人开始担心它的安危”(Brandon-Jones 1996,第 329 页)。
在 1950 年经常被提及的案例中,另一只雄性猴子被发现在遥远的南海。它被游轮乘客误认为是人类,并放下了一艘船去救援。这只猴子爬上船,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又跳回海里,继续它的旅程,目的地不明。这只个体被拍了照(其中的两张照片如上所示,来自 Michell & Rickard (1983)),并且对该事件的艺术重建偶尔会出现在儿童读物中。本文顶部的插图来自 1983 年的《动物世界的奥秘与奇迹》(Goaman & Amery 1983)。在下面来自莫里斯·伯顿的《动物怪事》(Burton 1971)的插图中,水中的动物显然是从 1950 年的那些照片之一复制而来的。
我知道,当我们谈到水生能力时,长鼻猴很难说是一种“普通”的灵长类动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游泳能力差或无法游泳的旧观念正在被证明越来越不准确,我们了解得越多就越是如此。现在已经报道了狐猴、猕猴、白眉猴、长尾猴、狒狒、沼泽猴、长臂猿和猩猩的游泳行为。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大猩猩都被拍摄或拍摄到涉水的画面。如果您知道我遗漏的其他群体,请随时添加到此列表中。
长鼻猴也会在浅水中涉水,将手臂举起,高于水面,伸向两侧。还观察到陆地上缓慢的双足行走。如果您了解水生猿类假说的文献,您可能会想起关于人族双足行走可能起源于涉水的说法,尼米茨 (2010) 在“两栖通才理论”的背景下重新提出了这一假说。也有人暗示,人族突出的鼻子与长鼻猴的鼻子之间的相似之处可能并非巧合。但这很可能只是巧合。首先,长鼻猴的鼻子似乎与它对红树林和其他水边栖息地的利用没有任何特别关系——相反,鼻子是一种第二性征,只是在长鼻猴所属的进化枝内进化出的几种不寻常的“展示”鼻子之一(在陆地背景下)。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回到这个问题。其次,我们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早期人族经历了那种“水栖树栖”的生活方式,这将需要解释与长鼻猴的趋同进化。
更多内容将在下一篇中介绍——这次重点关注进化史。已经警告过你了。
有关之前关于灵长类动物的四足动物园文章,请查看...
参考文献 - -
Brandon-Jones, D. 1996. The Asian Colobinae (Mammalia: Cercopithecidae) as indicators of Quaternary climatic change. 《林奈学会生物学杂志》59, 327-350。
Burton, M. 1971. 《动物怪事:最奇异的生物》。奥德汉姆斯图书,伦敦。
Goaman, K. & Amery, H. 1983. 《动物世界的奥秘与奇迹》。厄斯伯恩,伦敦。
Matsuda, I., Tuuga, A. & Higashi, S. 2008. Clouded leopard (Neofelis diardi) predation on proboscis monkeys (Nasalis larvatus) in Sabah, Malaysia. 《灵长类动物》49, 227-231。
Meijaard, E. & Nijman, V. 1999. The local extinction of the proboscis monkey Nasalis larvatus in Pulau Kaget Nature Reserve, Indonesia. 《羚羊》34, 66-70。
- . & Nijman, V. 2000. Distribu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proboscis monkey (Nasalis larvatus) in Kalimantan, Indonesia. 《生物保护》92, 15-24。
Michell, J. & Rickard, R. J. M. 1983. 《活着的奇迹:动物世界的奥秘与好奇》。泰晤士河和哈德逊河出版社,伦敦。
Niemitz, C. 2010. The evolution of the upright posture and gait—a review and a new synthesis. 《自然科学》97, 241-263。
Nowak, R. M. 1999. 《沃克的世界哺乳动物,第六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巴尔的摩和伦敦。
Redmond, I. 2008. 《灵长类动物家谱树》。萤火虫图书,布法罗。
Sha, J. C. M., Bernard, H. & Nathan, S. 2008.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of Proboscis monkeys (Nasalis larvatus) in Sabah, East Malaysia. 《灵长类动物保护》23, 10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