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以及科学欺诈)正在全面爆发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4月30日晚上,我参加了纽约科学院的一个小组讨论,主题是各种形式的科学不端行为,从剽窃到公然操纵数据。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令人深感不安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每天在办公桌上仔细研读的研究报告。在由《大众科学》主编玛丽埃特·迪克里斯蒂娜主持的会议结束后,我以为至少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我不会再接触数据造假的事情了。

然而,第二天早上,来自《大众科学》外文版的编辑和其他代表举行了一次早餐聚会。我向在场的一些编辑询问了可能引起我们美国国内关注的报道。科恩·德·巴克是EOS的商务总监,EOS是一家总部位于安特卫普的科学杂志集团,出版荷兰版《大众科学》。他提到了在线新闻协调员雷诺·维贝克的一项研究,内容是关于令人惊讶的——欺诈,各种各样的欺诈。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维贝克与荷兰精神病学家约里·泰丁克合作,决定探讨比利时弗拉芒地区欺诈性研究行为的普遍程度,因为 2011 年荷兰社会心理学家迪德里克·斯塔佩尔丑闻的冲击仍在持续发酵。(参见《纽约时报杂志》特写,该特写于 4 月 28 日刊登,内容是关于斯塔佩尔的。)

维贝克和泰丁克在帕斯卡尔·德克鲁斯调查新闻基金的支持下,撒下了一张大网。他们联系了弗拉芒地区每所大学医学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出了 2500 多份问卷,并收回了 315 份完全完成的匿名回复。

答案令人震惊。在回复问卷的研究人员中,有 4 人(即 1.3%)承认他们在过去三年中至少有一次伪造数据,这些不当行为可能仍未受到惩罚。更重要的是,有 23 人(即 7.3%)的问卷回复者从事过所谓的“润色”——即删除数据或结果,以使他们的工作与最初的假设相符。在弗拉芒地区大学发现的大约 8% 的欺诈行为,与 2009 年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项针对全球研究的荟萃分析中发现的平均 2% 的“脏事”相比,要高得多。

EOS 在其四月刊上发表了调查报告(英文 PDF),泰丁克和维贝克目前正准备向科学期刊提交一篇文章。“当你发现有四个人伪造数据时,那已经很多了,”维贝克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并补充道:“人们非常愿意配合这项调查,并承认存在问题。他们一直无法发声,突然有机会就科学欺诈进行沟通。这可以解释我的调查中较高的数字[与 PLoS ONE 荟萃分析相比]……我现在很高兴看到弗拉芒地区正在进行辩论,大学也在采取行动。他们希望开设研究诚信课程。他们希望这里的研究人员公布他们的原始数据。”

受访者表示,“不发表就出局”的紧迫性是违规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发现,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教授都面临着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到期刊上的巨大压力,近 70% 的受访者都添加了一位未参与研究的作者的名字。

伊凡·奥兰斯基是撤稿观察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大众科学》的编辑,也是纽约科学院活动的小组成员之一。文章引用了他的话,称当涉及到医学研究时,这些数字并不令人惊讶。“与制药行业合作可以为研究人员带来经济回报。这可能会给科学家施加压力,让他们偷工减料,”他评论道。

正是像这样的研究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科学的开展方式。《自然》杂志刚刚发表了社论,呼吁提高研究的透明度。(《大众科学》是自然出版集团的一部分。)第三届世界研究诚信大会计划于 5 月 5 日至 8 日在蒙特利尔举行。

EOS 在文章结尾呼吁重新思考科学事业。“发表压力和专业期刊对积极和引人注目的成果的需求是否变得如此之高,以至于危及了许多研究的科学价值?这项调查可以成为开启辩论的起点,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改进或彻底修改科学系统。”

图片来源: 来自EOS四月刊发表的英文版“科学欺诈:硬数据”。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众科学,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众科学'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