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家威胁抵制“人脑工程”

科学家们通常不会抗议高达12亿欧元的资助项目。他们通常会尽量与组织者搞好关系,以便参与其中。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科学家们通常不会抗议高达12亿欧元的资助项目。他们通常会尽量与组织者搞好关系,以便参与其中。

这次没有人走上街头,但超过200人(人数还在攀升),其中包括著名的科学家,正在利用互联网的扩音器来抗议一项备受瞩目的“大科学”事业。(截至美国东部时间下午,签名人数为245人,上午为199人——几乎所有(如果不是全部)似乎都是科学家。截至周二下午,人数已接近400人。详情请见本文末尾。)

愤怒具体体现在一封致欧盟委员会的公开信中,信中签署者声称“巨大人脑工程”的目标被误导了。签名者来自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机构。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人脑工程”试图在10年时间内创建一个完整大脑的计算机模型,精确到单个分子的层面。长期以来,一些神经科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其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该项目主要由神经科学家亨利·马科拉姆发起,他曾为《大众科学》撰写关于该主题的文章。(伊恩·桑普尔在《卫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抗议活动的详细报道。此外,还可以看看塞巴斯蒂安·承撰写的关于马科拉姆及其创建数字大脑的愿望的精彩书摘,该书摘曾在我们这里刊登。我们对此的报道一直在进行中。或许还可以看看这里这里。)

以下是科学家们起草的表达不满的信件片段

……我们希望表达这样的观点,即“人脑工程”(HBP)没有走上正轨,欧盟委员会必须非常仔细地审视HBP的科学性和管理,然后再对其进行续期。我们强烈质疑HBP的目标和实施是否足以成为欧洲合作努力的核心,从而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大脑的理解。

这封信呼吁对“人脑工程”进行独立审查,或者可能将资金重新分配给一系列广泛的神经科学项目,而不仅仅是关注“模拟大脑”。如果这两个选项都无法实现,签署这封信的科学家们承诺不参与该项目。

这不是你通常看到的“大科学”活动,对吧?

马科拉姆回复了我一条评论

神经科学界似乎还需要几十年才能发展到其他学科的水平。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方向,可以将所有人聚集在一起,迎接这一宏伟的挑战。只是令人难过的是,它被那些不想理解、相信二手谣言并且只想为他们的下一个实验要钱的科学家们撕裂了。在我作为神经科学家的职业生涯中,我第一次对神经科学能够回答关于大脑如何运作及其多种疾病的任何实际问题失去希望。

然后,葡萄牙尚帕利莫神经科学项目首席研究员扎克·梅宁回复了关于批评浪潮的原因

欧洲的一大群(现在超过250名)神经科学家正试图向欧盟委员会发出警钟,表明“人脑工程”不是形成欧洲神经科学中心的有效载体。与美国的“脑计划”不同,HBP是一项狭隘的信息计算技术努力,与最初的宣传相反,它没有一个现实的理解大脑功能的计划。我们希望公众知道神经科学研究并不代表HBP。我们希望致欧盟委员会的公开信能够帮助启动对话,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奥巴马政府的“脑计划”——如果资金全部到位,可能是一项数十亿美元的工程——也遇到了一些抱怨,但至少其中一些抱怨已经平息,因为主要的神经科学家已经承担了重要的咨询角色。

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很有趣。现在,整个科学界最热门的领域之一不得不应对一场前所未有的内部叛乱,这场叛乱正在暗中滋长,全世界都在关注。

一天后(周二下午):哇,这就像科学界的“阿拉伯之春”。请愿书上的总人数现在已达379人,这是一份欧洲神经科学界的名人录,其中散布着欧洲以外的名字。这不是一份诺贝尔奖获得者强调全球变暖是真实存在的请愿书。这是一群首席研究员、研究所负责人和实验室科学家,他们不喜欢资金在其领域的分配方式。来自神经科学界的响亮的疾呼

整件事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政策问题。关于资金的基层抗议会变得司空见惯吗?在资金批准之前,早先就对“人脑工程”存在分歧,但为什么烟火没有早点燃放——也许是在项目启动后计划的重点发生了变化?这是否会给其他大型生物学项目,包括美国的“脑计划”泼冷水,因为政府会质疑在一个单一的大型项目上下注是否真的值得?

图片来源:“人脑工程”

注意:这篇文章已更新(多次),因为一些与该故事相关的人员已与我联系。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众科学,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众科学'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