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能逆转致命炎症吗?

足三里 (ST36) 穴位位于膝关节下方。在小鼠身上,这个穴位——并希望在人类身上也一样——可能是控制伴随全身感染的、通常是致命的炎症反应的关键入口。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足三里 (ST36) 穴位位于膝关节下方。在小鼠身上,这个穴位——并希望在人类身上也一样——可能是控制伴随全身感染的、通常是致命的炎症反应的关键入口。在美国,每年有超过 25 万患者死于败血症,占总死亡人数的 9% 以上。抗生素可以控制与败血症相关的感染,但目前没有药物获得 FDA 批准来对抗失控的免疫反应。

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医学院纽瓦克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在 2 月 23 日的《自然医学》杂志上在线报道称,用电流通过针灸针刺激足三里穴位,激活了小鼠体内的两条神经通路,导致产生一种生化物质,从而平息了在小鼠体内诱发的类似败血症的炎症反应。(《大众科学》是自然出版集团的一部分。)

这项研究结果还包括了墨西哥城国家医学中心 Siglo XXI 和其他机构的合作,它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从替代医学中获得的知识可能提供一种发现新的神经通路的方法,从而调节从类风湿性关节炎到克罗恩病等多种免疫疾病。如果未来的研究取得类似的结果,针灸可能会被整合到新兴的生物电子医学领域——也称为电子药物——该领域正引起学术界和制药公司的高度关注。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路易斯·乌略亚是罗格斯医学院免疫与炎症中心的研究负责人,他花了 10 多年的时间研究神经信号如何控制免疫功能。在一位墨西哥同事的建议下,他意识到测试针灸是否可以帮助发现一些人们梦寐以求的神经免疫通路可能值得一试。

乌略亚及其团队使用电针刺激了 20 只暴露于来自细菌外膜的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小鼠的足三里穴位,从而产生模拟败血症的炎症反应。另外 20 只啮齿动物接受了“假”电针,其中刺激了非针灸穴位。第一组中有一半的小鼠存活下来,而所有接受假治疗的啮齿动物都死亡了。在两组暴露于肠道微生物混合物的小鼠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存活差异。

然后,研究人员开始分析涉及的神经和器官。他们追踪了一条从坐骨神经分支开始的通路,该分支距离足三里穴位不远,将信号传递到脊髓,然后传递到大脑。一旦在那里处理完毕,它就被发送到迷走神经,最终到达肾上腺,肾上腺产生关键的抗炎剂神经递质多巴胺。乌略亚的团队开始通过独立移除坐骨神经和迷走神经的部分以及整个肾上腺来确认该生物线路图的各个部分。切除这个新发现的神经免疫回路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消除电针的抗炎作用。

研究人员还成功地通过使用一种名为芬诺多泮 (Corlopam) 的药物来抑制炎症,该药物在肾上腺被手术切除的小鼠体内充当肾上腺产生的多巴胺的替代品。手头有药物可能至关重要,因为许多败血症患者的肾上腺功能不佳,他们不太适合接受针灸治疗。

罗格斯大学进行的针灸研究可能是一种相对无创的神经免疫刺激方法,并可用于研究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数百个尚未绘制的[神经免疫]回路,其中一些可能映射到穴位,”范斯坦医学研究所的凯文·特雷西说道,他是生物电子医学的先驱之一。

乌略亚的前同事特雷西补充说,像罗格斯小组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可以帮助建立一种生理机制来解释为什么针灸可能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起作用。特雷西自己的研究促成了加利福尼亚州瓦伦西亚一家名为 Setpoint Medical 的公司的成立,该公司正在开发一种可植入设备,以激活一条单独的神经免疫通路来治疗炎症性疾病。

针灸在医学界的各个领域仍然受到批评。一些针灸支持者认为,败血症研究是西方医学最终迟来地祝福这种已经被接受了数千年的治疗技术。与此同时,替代医学的怀疑论者批评任何对针灸的调查,认为这是将有限的研究资金浪费在一种民间疗法上,而这种疗法永远无法找到坚实的科学依据。

新英格兰怀疑论者协会主席史蒂文·诺维拉将败血症研究描述为仅仅表明神经会对电流的施加作出反应。“在我看来,电针本身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他说。“它只是电刺激。通过‘针灸针’进行刺激毫无意义——它只是一根细针。没有任何东西使它成为“针灸”针。而且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穴位的存在。”

就乌略亚而言,他无意根据中国传统医学对针灸如何运作的解释来确定生命能量或的流动是否在全身的“经络”中流动。事实上,他同意诺维拉关于神经刺激的论点。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使用牙签以类似于电针出现之前几个世纪以来插入针灸针的方式来探测足三里穴位时,没有抗炎作用。

作为神经免疫通路的探寻者,乌略亚在研究中探索穴位的兴趣并未减弱。“并非巧合的是,除一个穴位外,人类描述的 361 个穴位中的 360 个都位于主要神经附近,”乌略亚说。在他的研究中,足三里穴位直接导致发现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复杂的神经免疫回路之一。“我们没有测试数百万个潜在点,而是推断穴位可能在更有效地刺激神经元网络方面提供优势,”他说。

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针灸论文几天后,《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记录了中药药典中另一种手抄本——丹参的成分,也具有很强的抗炎特性。撰写该论文的来自领先机构的研究人员正与乌略亚及其团队走着相同的道路,试图检验一种古老的疗法是否通过反复试验发现了某种生物效应或治疗潜力,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严格的测试方案。

在《自然医学》和《科学转化医学》的报告中,作者都遵循了顶级期刊编辑、文章审稿人和怀疑论者自己认可的循证医学原则。这类研究肯定会是例外而不是普遍情况。这些期刊永远不会发表有关风水和顺势疗法的文章——并且其页面中的针灸条目仍然相对稀少。但是,如果研究针灸或草药的科学家可以跨越科学界设定的高门槛,那又有什么问题呢?

图片来源:罗格斯大学新泽西医学院免疫与炎症中心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众科学,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众科学'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