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概念插图中艺术自由辩护

前几天,我自己的虚伪给了我一记耳光。当时我在看一张量子插图。这张插图是我刚刚鼓励一位艺术家,对一个粒子进行立体和细致的描绘,而根据作者自己的说法,这个粒子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前几天,我自己的虚伪给了我一记耳光。当时我在看一张量子插图。这张插图是我刚刚鼓励一位艺术家,对一个粒子进行立体和细致的描绘,而根据作者自己的说法,这个粒子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而且,如果它确实存在,我们肯定不知道它的形状、纹理或颜色。然而,我却要求艺术家赋予它所有这些品质。当几周前我还在阅读阿尔贝托·开罗在《功能性艺术:信息图形和可视化导论》中的这段话时,还大力点头表示赞同,我又如何能为这些指令辩解呢?

“……一个插图展示了[某物]的外观,而其他的则展示了某物是如何运作的……绘画风格与它们的目标相匹配。如果目标是解释机器、机制和过程,那么非常逼真的风格是不合适的,因为,正如拉马钱德兰[*]指出的那样,‘你的注意力会被纹理和其他细节的杂乱所分散。’最好使用草图式的显示,以便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订阅来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参考:V.S.拉马钱德兰的《会说话的大脑:神经科学家对人类本质的探索》,纽约,W.W.诺顿公司,2011

我鼓励艺术家为一个并非围绕粒子外观的信息图引入无关的——可以说奇特的——视觉细节。我该如何为形式和功能之间的脱节辩解呢?

我是否可以谦虚地提出量子条款(灵感来自无可比拟的奈杰尔·霍姆斯的艺术自由)。

首先——以防上面的摘录暗示了其他内容——我应该指出,在《功能性艺术》中,开罗并没有为信息图形盲目地制定严格的规则。他承认在各种变量之间存在自然的张力(例如,抽象-具象,原创性-熟悉度等):信息图形的受众和目标将有助于指导方法。并且,制作一个漂亮的信息图是很好的,只要它首先以清晰的方式呈现信息即可。正如他在介绍这本书的视频中所说,“……图形应该在视觉上具有吸引力,但必须首先解释数据。”(我强烈推荐这本书,无论是新手还是专业人士)。

考虑到这一点,我想提出,对于非常抽象的主题,应该允许使用比通常建议的更逼真的风格来呈现事物。当需要友好的、欢迎的姿态来吸引读者,然后再用完全违反直觉的概念让他们震惊时,可以援引我版本的量子条款。就像在挑战性的牛肚旁边摆上一杯“来坐一会儿”的葡萄酒。

也许多余的纹理、细节和颜色会分散一些注意力,使其无法传达核心概念。但我开始认为这种权衡是值得的。精美细致且略带奇幻色彩的具象艺术可以吸引并留住读者。尤其是在试图向大众读者说明宇宙学和量子物理学中的概念时。

去年,我为一系列关于宇宙膨胀的图形尝试了一种高度抽象和概念驱动的风格。最初的计划是使用扁平且具有标志性的矢量艺术:我希望引入带有形状和颜色的词汇表,然后使用该图标来解释几个概念。这是其中一个初步草图(左下方)。尽管内容仍需要审查,但我认为最终的插图在风格上与此非常相似——扁平的形状和有限的颜色。每种颜色、形状和线条都将充满关键信息。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

文章团队最终推动了一种更丰富的风格(右下方)。基本内容计划或多或少地忠实于原始草图,但简洁的图标急剧转变为完全渲染的立体和细致的形状(由艺术家马尔科姆·戈德温提供)。在理智上,我最初抵制了风格的转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意识到仔细的星系细节和有形的球体提供了一个熟悉和舒适的视觉钩子,这是对文章中抽象概念的一种受欢迎的对比。

您更喜欢哪种风格方法?

Jen Christiansen的初步草图(左)。Malcolm Godwin为《大众科学》2011年4月刊Paul J. Steinhardt的《通货膨胀辩论》所做的最终插图(右)。

Jen Christiansen is author of the book Building Science Graphics: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Communicating Science through Diagrams and Visualizations (CRC Press) and senior graphics editor at 大众科学, where she art directs and produces illustrated explanatory diagrams and data visualizations. In 1996 she began her publishing career in New York City at 大众科学. Subsequently she moved to Washington, D.C., to join the staff of National Geographic (first as an assistant art director–researcher hybrid and then as a designer), spent four years as a freelance science communicator and returned to 大众科学 in 2007. Christiansen presents and writes on topics ranging from reconciling her love for art and science to her quest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pulsar chart on the cover of Joy Division's album Unknown Pleasures. She holds a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and a B.A. in geology and studio art from Smith College. Follow Christiansen on Bluesky @jenchristiansen.com

More by Jen Christiansen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