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特蕾莎修女和罗布·波特曼: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来自俄亥俄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曾一度是罗姆尼潜在的副总统人选的罗布·波特曼,周五宣布,他已经改变了其公开反对同性婚姻的立场。正如这位著名的保守派人士周五在一篇专栏文章中写道,他现在认为,“如果两个人准备好做出终身承诺,在顺境和逆境中彼此相爱和照顾,政府不应该剥夺他们结婚的机会。”

这种看似突然的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据波特曼称,这一切都归功于他的儿子威尔——一位公开的同性恋,21岁的年轻人,两年前向他保守的父亲坦白了自己的性取向。

这似乎与我们过去看到的其他涉及家庭成员的政治上的特殊性非常相似。迪克·切尼在一个保守的政治纲领内对同性婚姻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对他的女同性恋女儿玛丽的爱。这两位政治家在同性婚姻问题上的立场,与莎拉·佩林(一位残疾儿童的母亲,她反对所有政府支出——当然,除非这些支出是专门用于造福残疾儿童的项目)的政治观点并没有什么不同。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这些观点经常受到媒体的批评被冠以尖酸刻薄的名字,并被贬低为自恋或以自我为中心。当然,这些政治家(以及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完全有可能有意识地以自私的方式选择他们的政治平台,以最大化自身利益。然而,考虑到我们对社会心理学的了解,假设这些政治立场的突然转变总是出于有意识的、故意的自私动机,是相当短视的。更可能的是,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的结果,这种现象影响着我们所有的决定——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广义上讲,可识别受害者效应说明了一件事:与任何长篇的数字、统计数据和事实相比,个人的故事将对我们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更大的影响。例如,如果您看到“救助儿童会”的广告,其中有一张名叫罗基亚的骨瘦如柴的马里儿童的照片,您将向该慈善机构捐赠的金额显著高于(平均高出约 50%)您看到一条信息列出整个非洲有多少人正在挨饿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个人的故事比统计数据对我们有更大的吸引力呢?——尤其是当理性地思考时,了解数百万人受到某件事的影响应该比仅仅听到一个人的情况更能影响您的态度和行动?

首先,这些个人的故事是生动的。关于人的故事是形象的,充满了个人细节,并且通常涉及强烈的视觉意象。同样,我们与亲近的爱人的经历也是生动的;我们对他们的生活和个人性格了解很多,并且我们经常与他们接触。数十年的研究告诉我们,生动的信息对人们的想法和信念的影响强于枯燥乏味的统计数据。即使事实本身应该“令人震惊”,页面上的数字也永远不会像受伤的小狗的照片或哭泣的小女孩的视频那样强烈地触动我们。纯粹的信息永远不会像看到发生在我们的朋友或爱人身上的事情那样真正地影响我们。

其次,除了生动和充满形象的细节外,个人叙述是情感化的,而情感是说服力的宝贵组成部分。例如,要求男女向“防治小儿麻痹症基金会”捐款,如果在教堂外当他们走进忏悔室时(也就是当他们感到相当内疚时)被要求捐款,他们将始终捐赠更多的钱,而不是当他们走出忏悔室时(也就是当他们的内疚感已经消除时)被要求捐款。我们将情感用作我们应该思考和做什么的线索。如果您感到内疚?做一些好事来解决它。如果您感到快乐?做一些好事来保持积极的状态。甚至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我们的情感也会影响我们的态度和行动——而且没有事实或数字能够像一个人的心碎和悲伤的故事,或者我们所爱和关心的人的思想、感受和生活那样强烈地触动我们的情感。事实上,正如我之前写过的,有整条研究路线致力于告诉我们,我们的情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道德和政治判断。(剧透警告:它们非常大地影响着它们。)

那么,关于马里、防治小儿麻痹症基金会和饥饿儿童的大量研究与波特曼对同性婚姻的新态度有什么关系呢?嗯,一旦我们意识到可识别受害者效应背后的广泛逻辑不一定与“受害者”本身的存在有关,一切就会联系起来。相反,重点是更难对数字和数据产生同情心和情感联系,以至于它们实际上会影响您的观点和政治行动。许多记者最近评论说,波特曼表现出缺乏同情心,因为他无法让自己关心其他人的孩子。也许是这样——当然,也有很多人对重要政治问题的态度并不完全由他们的朋友和家人的生活和利益决定。毕竟,即使您没有与同性恋者有密切关系,您当然也可以赞成同性婚姻合法化。但即便如此,事实仍然是,当一个事业与一个名字和一张面孔联系在一起时,更容易对这个事业产生情感投入——尤其是当这个名字和这张面孔属于与您特别亲近的人时。您对某件事的情感投入越多,您就越能以生动、情感化的细节识别出受该问题影响的单个人——这个人就越有可能影响您的态度。

这意味着,像波特曼和切尼这样的人只有在他们的孩子受到影响后才关心同性婚姻的倾向,或者像佩林这样的人支持政府支出在一个会影响她自己儿子的事业上的倾向,并不是不寻常的。事实上,它是人类认知偏见的核心方面。当然,影响您自己家庭成员的问题将对您的信仰和政治态度产生更大的影响。它们将涉及个人,它们将更加生动,并且它们将更具情感性。它不必是明知故犯的自私,也不必涉及有意识的自身利益(尽管有可能)。但是,为了给这三个人(以及许多其他像他们一样的人)以信任,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像大多数其他人一样,没有从数字和数据中获得像从亲近的家庭成员那里获得的同样的情感吸引力。

重点是,无论政治派别如何,如果某人容易受到可识别受害者或个人故事的影响,这不一定就是自恋或自私的迹象。这只是一种我们所有人都面临的认知偏见,如果我们希望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他们的政治信仰做出某些例外,以及如果我们想让人们关心某些政治问题,而他们与受这些问题影响的人没有密切关系,我们就需要意识到这一点。人们成为可识别受害者的受害者当然并不罕见。因此,如果您是共和党人,并且您希望为波特曼辩护,免受人们声称他缺乏同情心的指责,那么您应该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同情反应实际上非常正常。而且,如果您是民主党人,并且您认为当像波特曼这样的政治家只对亲自影响他们的问题持有同情观点时,您会感到愤怒,那么您应该知道,如果您希望成为一名有效的说服者,那么现在是您的工作,即弄清楚如何为您关心的议题创造可识别的故事和生动的叙述,而不是依赖数字和数据,并想知道为什么它们没有引起政治家更强烈的反应。

毕竟,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不会很快消失。即使是特蕾莎修女也受到了它的影响。正如她所说,“如果我着眼于大众,我将永远不会行动。如果我着眼于一个人,我就会行动。”

当然,斯大林也指出,“一个俄罗斯士兵的死亡是悲剧,[而]一百万人的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但是,嗯——让我们坚持引用特蕾莎修女的话。

关于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更多信息:

丹·艾瑞里:行动中的可识别受害者效应

安迪·古德曼(在《Contributions Magazine》上):故事还是数据:哪个更有说服力?

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拯救达尔富尔小狗

参考文献:

Nisbett, R. E., & Ross, L. (1980). "Human inference: Strategies and shortcomings of social judg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Jenni, K.E., & Loewenstein, G. (1997). Explaining the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14, 235-257 DOI: 10.1016/S0167-6687(97)89155-X

Slovic, P. (2007). 'If I Look at the Mass I Will Never Act': Psychic Numbing and Genocide.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2, 79-95 DOI: 10.1037/e718332007-003

Harris, M.B., Benson, S.M., & Hall, C.L. (1975). The effects of confession on altruism.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96, 187-192 PMID: 1186138

Batson, C. (1990). How social an animal? The human capacity for car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 (3), 336-346 DOI: 10.1037//0003-066X.45.3.336

Melanie Tannenbaum i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t currently living in the Bay Area.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 2015, where her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 and motivation regarding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 For more info, see her personal website.

More by Melanie Tannenbaum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