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三月能标价吗?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在《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上,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我最初在 IonPsych 上于 2011 年 3 月 9 日,以及在我的 WordPress 博客上于 2012 年 3 月 11 日发布了此文章的版本。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2011 年的文章,或点击“来自档案”图标查看 2012 年的文章。

这是我将在未来几周发布的“疯狂三月”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请继续关注更多关于心理学和篮球的乐趣!并且,一如既往——加油,杜克!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


 

当我上大学时,我在一年中最冷的两个月里几乎每晚都在帐篷里睡觉。

好吧,在你认为我疯了之前,还有更多故事。

实际上,我连续四年都这样做。这种“搭帐篷”的经历让我付出了高质量的睡眠、社会认可的卫生习惯,以及至少十分之几的累积平均绩点,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观看一场两个小时的篮球比赛。

好吧。我想这并没有让我听起来更理智。除非我告诉你这是为了每年一度的杜克大学对阵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主场比赛。那样可能会让我听起来稍微理性一点。但可能不会,除非你是杜克大学或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校友。

不过,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我丝毫不后悔。事实上,我在 K-Ville(杜克大学“帐篷城”的官方名称)的经历是我最美好的大学回忆之一。如果我有机会出售我在任何一场比赛中的位置,即使是几千美元,我也永远不会接受。

对我来说,坏消息是我似乎没有良好的经济意识。然而,好消息是,我并不孤单。大多数人,如果有机会体验一生一次的经历,他们不会为了钱而放弃它。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么所需的价格将远远高于任何买家愿意支付的价格。

这就是这种现象的基本要点,被称为“禀赋效应”。当您已经拥有某物(例如杯子、四强赛的门票,或者令人兴奋的阿根廷度假的机票和酒店预订)时,您已经开始考虑该物品或体验将带给您的所有美妙事物。也许您已经想到每天早上用这个杯子喝美味的自制咖啡有多棒,或者您已经想象到在安第斯山脉徒步旅行时风吹过您的头发。因此,如果有人要求您为该物品或体验说出一个假设的售价,这些想法将会影响您正常的经济意识。也就是说,您考虑出售您的物品或体验的最低可能价格大大高于任何买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对此最常见的解释曾经是一种称为“损失厌恶”的现象。由于我们已经知道损失的坏感觉比收益的好感觉对人们的“打击”更大,我们可以理解,出售您去阿根廷的旅行将被视为一种有形的“损失”,而简单地一开始不购买去阿根廷的旅行则应被视为“放弃的收益”。由于损失感觉更痛苦,那些想象自己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的人应该比仅仅考虑购买可能性的人更重视该拥有物。因此,当考虑您作为该损失的补偿需要什么时,您期望获得的钱比您理性上应该获得的要多得多,而买家则合乎逻辑地期望支付该物品的正常市场价值。

然而,一系列研究发生在我的母校杜克大学,研究了是什么真正导致了禀赋效应。事实上,它专门研究了像我一样为了观看蓝色魔鬼队比赛而做疯狂事情的篮球狂热分子,例如睡在帐篷里,以及从头到脚涂上蓝色和白色的人体彩绘。

第一项研究发生在 1999 年,就在杜克大学准备在四强赛中争夺冠军赛资格之前(他们最终输给了康涅狄格大学)。研究人员齐夫·卡蒙和丹·艾瑞里给 100 名参加抽奖购买那场至关重要的四强赛门票的学生打了电话。其中一些人赢得了抽奖,因此能够购买门票,而另一些人则没有。卡蒙和艾瑞里询问那些幸运地购买到门票的人,他们会考虑的最低可能售价是多少,并询问那些无法购买门票的人,他们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多少。

平均购买价格?大约 150 美元。

平均售价?高达 2400 美元。高出十六倍。

所以,这是对先前关于禀赋效应研究的可靠复制。如果您能够买到门票,您一直忙于为观看四强赛而兴奋。也许您已经想象到您会告诉您未来的孙子们那场精彩的杜克大学篮球体验,或者想到亲眼目睹杜克大学冠军赛是多么不可思议。现在要说服您放弃这种体验需要很多。但是,如果您没有买到门票,您可能已经想好了在比赛当晚要做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也许您计划在 Sati's(当地一家达勒姆酒吧)与一些帐篷搭档一起观看比赛,或者您将与您宿舍的一些朋友一起在公共休息室观看比赛。当然,您会很想去参加四强赛,但是您对现在拥有的计划仍然很满意。如果您现在有机会,您会支付平均金额,但您不会为此疯狂。

但是现在,卡蒙和艾瑞里想知道,如果心理过程真的不是早先描述的损失厌恶逻辑呢?相反,如果双方实际上都在关注损失...他们只是关注可能失去不同的东西呢?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潜在的卖家关注的是失去四强赛的体验,而买家关注的是获得参加的机会。但实际上,潜在的买家也可能关注失去某些东西:他们的钱。如果买家关注的是去四强赛的潜在收益,那么他们愿意支付的金额应该更多地受到会使比赛本身显得更具吸引力或更不具吸引力的因素的影响。但是,如果他们关注的是潜在的金钱损失,那么他们应该更多地受到与金钱相关的因素的影响,例如他们还可以购买什么,或者比赛实际上应该花费多少。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卡蒙和艾瑞里再次要求杜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篮球迷说出不同篮球比赛的假设买卖价格,但他们操纵了两个关键因素,以区分这些不同的预测。首先,他们操纵了比赛的重要性(即“体验价值”),其次,他们操纵了门票的基本价值(即“金融价值”)。正如预期的那样,当学生们必须决定他们愿意以多少钱出售自己的门票时,他们将评估的重点放在体验的各个方面;他们的决定受到比赛的重要性、比赛的乐趣程度以及如果他们不能在那里会感到多么后悔的影响。他们关注的是如果不能参加比赛,他们会失去什么。然而,当学生们决定他们愿意为一张门票支付多少钱时,他们并没有太在意这些体验因素——他们关注的是与金钱相关的因素。他们愿意支付的金额主要基于比赛应该花费多少、其他类似的体验会花费多少,以及他们个人对金钱的态度。他们毕竟没有关注放弃的收益——他们关注的是他们金钱的潜在损失。

这表明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们并不总是很理性地思考问题。事实上,当涉及到我们投入了情感的经历时,我们可能会让这种情感偏见模糊我们对财务价值的准确判断。仅仅是拥有某物的简单行为就意味着我们高估了拥有它的价值。

当涉及到篮球时呢?

让我们同意你无法为一场竞争激烈的比赛标价。


关于禀赋效应的更多信息

BigThink 网站上的 Sam McNerney:所有权如何影响我们的估值

丹·艾瑞里:现实世界的禀赋

PsyBlog 网站上的杰里米·迪恩:为什么高估你的东西很容易。


THALER, R. (1980)。走向消费者选择的积极理论 《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1 (1), 39-60 DOI:10.1016/0167-2681(80)90051-7

Kahneman, D., Knetsch, J., & Thaler, R. (1990)。禀赋效应和科斯定理的实验检验 《政治经济学杂志》,98 (6) DOI:10.1086/261737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9)。前景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 《计量经济学》,47 (2) DOI:10.2307/1914185

Carmon, Z., & Ariely, D. (2000)。关注放弃:买家和卖家如何看待价值如此不同 《消费者研究杂志》,27 (3), 360-370 DOI:10.1086/317590

Dommer, S.L., & Swaminathan, V. (2013)。通过所有权解释禀赋效应:身份、性别和自我威胁的作用。《消费者研究杂志》,39,1034-1050。

Weaver, R., & Frederick, S. (2012)。禀赋效应的参考价格理论。《市场营销研究杂志》, 49, 696。

Morewedge, C.K., Shu, L.L., Gilbert, D.T., & Wilson, T.D. (2009)。坏事还是好东西?所有权而不是损失厌恶导致了禀赋效应。《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 45, 947-951。

所有图片均为作者的个人照片。


注意:由于这项研究最初是在 2000 年进行的,因此已经进行了其他几项关于禀赋效应根源的研究。对于一些具体的例子,凯里·莫维奇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这特别是因为所有权,而不是损失厌恶,雷·韦弗和肖恩·弗雷德里克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对“糟糕交易”的厌恶,而莎拉·多默和瓦妮塔·斯瓦米纳坦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开始将我们的财产视为与我们的自我概念和个人身份固有地联系在一起。欢迎在评论中提出任何想法和意见,关于您对这项研究的特别看法,或者您认为禀赋效应的根源可能是什么!

Melanie Tannenbaum i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t currently living in the Bay Area.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 2015, where her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 and motivation regarding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 For more info, see her personal website.

More by Melanie Tannenbaum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