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晃桥上的恐惧与爱

想象一下身处丛林,远离文明数千英里。两年前,NBC的“荒野求生”极端约会实验节目的宣传片就是这样开场的,该节目让参赛者在第一次约会中体验充满摇晃的桥梁、鳄鱼袭击和蹦极的刺激。

加入我们科学爱好者的社群!

本文最初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并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立场。


“想象一下身处丛林,远离文明数千英里……”

两年前,NBC的《荒野求生》“极端约会实验”节目的宣传片就是这样开场的,该节目让参赛者在第一次约会中体验充满摇晃的桥梁、鳄鱼袭击和蹦极的刺激。

要么是NBC用前学术界人士取代了他们的编剧团队,要么是他们的编剧错失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的真正使命。这个技巧以前就有人用过——而且,如果你想知道的话,它确实有效。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人们通常认为我们以一种相当直接的方式处理情感体验:首先是目标,然后是与之相关的情绪。某事让你生气,然后你感到生气。某事让你快乐,然后你感到快乐。

但我们的身体并非如此符合逻辑。大多数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实际上并不是“愤怒”或“快乐”,而仅仅是兴奋,这个词往往带有性意味,但实际上只是意味着血压、心率和感官警觉性的提高。当有一个明显的原因可以解释我们的身体为何会做出这种反应时(例如,打架),就很容易将这种兴奋归因于一种独特的情绪(例如,愤怒)。但如果来源不太明确呢?

举个例子:你正走过一座摇摇晃晃的吊桥,桥下200英尺是岩石和浅滩急流。当你过桥时,桥身倾斜摇摆,让你感觉每一步都可能从侧面掉下去。你的手掌出汗,你的心脏跳得如此之快,你甚至能在嘴里感觉到。你会将这种兴奋归因于什么?恐惧,对吗?

不一定。这正是研究人员达顿和阿伦将一群男性置身于此情境的原因,只是他们增加了一个关键因素:在走下桥(桥可以是上面描述的摇晃桥,也可以是另一座稳定的桥)后,每位参与者都会被一位女士搭讪,女士会告诉他她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惊险桥”组的男性更可能接受电话号码,给这位女士打电话,并邀请她出去约会。在体验了来自桥梁的恐惧引发的兴奋后,这些男性在紧接着看到这位女士时,都将这种兴奋“错误地归因”为性吸引力;当被问及为何给这位女士打电话时,这些男性通常表示他们被她所吸引,但从未想到提及他们刚刚走下了一座可怕的桥。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体验到的兴奋实际上与这位女士本身关系不大。

这种情况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常发生。人们有时会体验到模糊的兴奋,然后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可能的对象,以便随后将其标记为解释。如果你服用了一种旨在提高你身体总体兴奋水平的药物(如肾上腺素),但你没有意识到这种药物是兴奋的原因,你最终可能会根据你周围的人所表现出的情绪来推断原因。如果你看到一个欣快的人,你会将你的兴奋错误地标记为“欣快”,并感到非常、狂躁般的快乐;如果你看到一个愤怒的人,你会将同样的兴奋误认为“愤怒”,并感到愤怒。在摇晃桥的案例中,参与者错误地将(至少一部分)他们基于恐惧的兴奋归因于性吸引力。

这对过去的《荒野求生》参赛者意味着什么?如果社会心理学能说明什么的话,那就是参赛者可能会惊讶于他们最终会如此迅速而强烈地爱上他们蹦极、与鳄鱼搏斗、走过摇晃桥梁的队友,而没有意识到他们在荒野中的爱实际上是来自荒野的爱。至于今晚,如果你还没有制定情人节计划,我给你一些建议。不妨建议去看一部恐怖电影或晚上去跑步?科学表明你不会后悔的。


Dutton, D.G., & Aron, A.P. (1974). Some evidence for heightened sexual attrac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anxie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0, 510-517.

Schachter, S., & Singer, J.E. (1962). Cognitive, social, and 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state. Psychological Review, 69, 379-399.

摇晃桥的图片由Nicholas A. Tonelli拍摄,可通过Flickr获取。

南美热带丛林的图片由Ramenz拍摄,可通过Wikipedia获取。

本文最初发布于我2011年6月在PsySociety的旧博客。您可以通过点击右侧的“来自档案”图标查看原始帖子。

Melanie Tannenbaum i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t currently living in the Bay Area.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 2015, where her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 and motivation regarding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 For more info, see her personal website.

More by Melanie Tannenbaum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