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并反映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如果你还没听说,Carlos Danger,又名声名狼藉的前纽约国会议员安东尼·韦纳,最近再次陷入麻烦,因为他暴露了他臭名昭著的...嗯,他臭名昭著的“那话儿”。
所有人都在嘲笑韦纳在网上的失态行为。两年前,韦纳不小心将一张本意私发的私处照片暴露给了整个Twitter社区。最近,当韦纳试图通过竞选纽约市长来重启他的政治生涯时,有报道称,即使在2011年因其淫荡行为而公开受辱之后,韦纳仍然继续在互联网上以化名Carlos Danger向女性发送性露骨的图片和短信。许多报道都注意到了他的姓氏,考虑到他不检点的性质,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巧合。但韦纳会是那个炫耀自己“那话儿”的人,真的仅仅是巧合吗?
存在一种被称为内隐自我主义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认为,人们在做决定(比如住在哪里,做什么工作,甚至和谁结婚)时,通常会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对自己相关的事物,比如自己的名字,有一种额外的偏爱。从理论上讲,我们频繁接触名字中的字母(在学校考试中写名字,向新认识的人说出名字,在餐厅账单上签名)会使这些字母更加流畅。流畅性会增加喜爱——一般来说,你接触某事物越多(比如一首歌、一件艺术品或隔壁邻居),你就越有可能最终喜欢上它,因为它变得更熟悉,更容易处理。因此,我们名字中的字母——我们比几乎任何其他事物都更频繁地看到它们——应该让我们感觉特别好。这使得我们倾向于做出反映我们自己名字的决定,因为它们比其他更不流畅的选择“感觉”更好。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例如,密尔沃基的米尔德里德比弗吉尼亚人多,但在弗吉尼亚海滩则恰恰相反。杰克逊维尔的杰克和费城的菲利普也是如此——即使在控制了年龄或种族等其他解释因素后,所有这些效应仍然成立。
当然,并非所有研究人员都相信内隐自我主义是完全合理的。对内隐自我主义已经有一些著名的反驳,最值得注意的是围绕着这样一种批评:任何发现都可能是由于统计伪影和/或混淆因素造成的。1 例如,一些研究人员(如Uri Simonsohn)认为,住在弗吉尼亚海滩的人更有可能给他们的女儿取名为弗吉尼亚。同样,如果统计数据表明,人们倾向于在以自己名字的相同字母开头的公司工作,那么如果这些数据受到在同名或家族企业工作的人(例如,在迪士尼工作的迪士尼家族成员)或民族差异(例如,Van Boven可能更倾向于在一家名为Van Dyke Associates的公司工作,仅仅因为他住在荷兰语国家,那里的许多姓氏和公司名称都以常见的“Van”前缀开头)的过度影响,则可能会产生误导。
然而,有些内隐自我主义效应无法如此轻易地解释。例如,同样的效应也适用于姓氏;姓氏以Cali-、Texa-、Flori-、Illi-、Penny-、Ohi-、Michi-和Georgi-开头的人更可能居住在分别以这些字母开头的州,同样的效应也适用于姓氏以Tor-、Vanc-、Ott-、Edm-、Cal-、Win-、Ham-或Lon-开头的加拿大人,他们居住在多伦多、温哥华、渥太华、埃德蒙顿、卡尔加里、温尼伯、哈密尔顿或伦敦。乔治亚/乔治斯、路易斯/路易丝和弗吉尼亚/弗吉尔更可能分别居住在乔治亚州、路易斯安那州或弗吉尼亚州——如果他们最初不住在那里,也更可能努力搬到那里。内隐自我主义也不仅限于居住选择;名字中带有Den的人(如Dennis或Denise)更可能成为牙医,而名字中带有La的人(如Lauren或Larry)更可能成为律师。
那么,这让我们对安东尼·韦纳有什么看法呢?好吧,如果内隐自我主义的效应是可信的……我们可以猜测他会“内隐地偏好”暴露什么?
我们都想责怪安东尼·韦纳的坏男孩行为,但也许我们应该转而责怪他的姓氏。
而且,如果一切都失败了,至少我们现在可以安全地声称他肯定喜欢“危险”(Danger)。
1. 为了对围绕内隐自我主义的辩论提供一个平衡的视角,下面链接的前两篇文章支持这种效应的存在,而下面引用的后两篇文章则是批评。您还可以阅读《宾夕法尼亚日报》的一篇很棒的文章,该文章解释了对内隐自我主义的批评,链接在此here,以及另一篇在Time上提供对内隐自我主义两种观点的文章。
Pelham, B.W., Mirenberg, M.C., & Jones, J.T. (2002). 为什么 Susie 在海边卖贝壳:内隐自我主义和重大人生决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82, 469-487. PMID: 11999918
Jones, J., Pelham, B., Carvallo, M., & Mirenberg, M. (2004). 我该如何爱你?让我数数 J:内隐自我主义与人际吸引力。《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87, 665-683. DOI: 10.1037/0022-3514.87.5.665
Gallucci, M. (2003). 我在海边卖贝壳,我的名字是杰克:对 Pelham、Mirenberg 和 Jones (2002) 的评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85 (5), 789-799 DOI: 10.1037/0022-3514.85.5.789
Simonsohn U (2011). 虚假的?姓名相似性效应(内隐自我主义)在婚姻、工作和搬家决定中。《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PMID: 21299311
图片来源:
安东尼·韦纳的图片来自Talk Radio News Service;可通过Flickr获取。
此帖子的略有不同的版本最初于2011年6月发布在我的原始PsySociety Wordpress博客上。您可以通过点击左侧的“来自档案”图标来阅读原始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