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中,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有人说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差异只是模仿天性,但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讲述了一个更复杂的故事
“男孩就是男孩”在学校里很常见。休息时间有点吵闹?那是自然的。同样,“女孩就是女孩”也被毫不质疑地接受。有些人认为,女性学生只会选择在小群体中竞争,并通过批评或排斥彼此来进行竞争。同样,这也被认为是“自然”的。
这些关于性别行为倾向的先入之见往往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反应,从而影响学校的行为管理方式。但是,如果我们能证明我们贴上“自然”标签的行为并非如此,我们的反应会有所不同吗?会不会是我们正在鼓励的是后天培养而不是与生俱来的行为?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课堂动态是复杂的,当某些性别规范似乎很普遍时,教师在如何进行方面会感到矛盾。在进行课程时,我们如何调和先天和后天因素?
我是一个五岁男孩的父亲,并且在小学教室里有教学经验,教过4到12岁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六年级。你可能会认为这会提供很多答案。但是我所了解的大部分关于儿童行为的知识都来自于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在我攻读进化人类学博士学位期间,我的研究着眼于我们与猴子和猿类共有的特征。由于我们的物种严重依赖于社会化,因此很难理清先天与后天的问题。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我们最亲近的进化亲戚来回答关于人性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事实是,所有社会哺乳动物都会玩耍。追逐、攀爬和打闹是幼年动物获得成年后所需的行为和社会技能的方式。但是,要理解为什么我们进化成“像猴子一样玩耍”,最好还是看看灵长类动物。
像我们一样,猴子和猿类有一个漫长的童年依赖期,并依靠细致的社会线索来驾驭他们作为成年人的世界。通过研究灵长类动物如何进行社会性玩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的相同行为。
今年2月,国际知名灵长类动物学家简·古道尔加入了一个科学家团队,在坦桑尼亚的贡贝国家公园进行了一项黑猩猩玩耍行为的研究。由富兰克林与马歇尔学院的伊丽莎白·朗斯多夫领导,研究人员分析了20只年龄在30-36个月之间的雄性和雌性黑猩猩的行为,这个时期它们开始在母亲的臂膀之外玩耍。通过测量幼年黑猩猩接触的个体数量,它们如何玩耍以及与谁一起玩耍,研究人员能够在性别之间找到模式。
事实证明,雄性黑猩猩的社交网络比雌性大得多——几乎是雌性的两倍——而且更倾向于进行打闹,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模式在多种猴子物种中也有记录。看来教师的先入之见是对的。
在他们的报告中,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虽然人类的性别社会化可能在放大年轻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方面起作用,但这些行为上的性别差异从根本上植根于我们的生物学和进化遗产。”
换句话说,男孩和女孩今天玩耍方式不同,是因为性别行为使更多的祖先得以生存和繁殖。
然而,这只是故事的一半。人类和黑猩猩是姊妹物种,但我们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第三个兄弟姐妹,即倭黑猩猩。大约600万年前,三者共享一个共同的祖先。大多数旨在了解人类行为演变的研究都使用黑猩猩作为模型来解释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今天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但是,如果我们想了解某些行为对人类来说是否是自然的,我们需要将自己与我们两个近亲进行比较。
事实证明,当我们把倭黑猩猩和黑猩猩放在一起考虑时,我们对自然行为的潜在范围有了非常不同的认识。2006年,在意大利比萨大学,伊丽莎贝塔·帕拉吉进行了一项比较倭黑猩猩和黑猩猩之间社会性玩耍的研究,该研究颠覆了性别问题。她的发现是,倭黑猩猩的打闹次数明显多于黑猩猩,并且年轻雌性是打闹冠军,其行为频率是雄性的两倍多。那么,女性天生就适合这种玩耍方式吗?
答案可能与性别本身无关,而更多与性别行为的机制有关。激素睾酮对行为具有催化作用,类似于酵母是面包发酵所必需的。
对猴子的实验表明,在怀孕后期向子宫环境注入睾酮会导致雌性以几乎与雄性相同的速度进行粗暴的玩耍。在胎儿发育的这个时期,睾酮会引发一系列大脑组织,从而永久性地改变个体将要进行的行为范围。过多的睾酮会导致女性性解剖结构男性化,但是在这个关键阶段需要适当的剂量才能首先出现某些性别行为。完全消除睾酮,粗暴的玩耍就不会在任何性别中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众所周知,压力会导致所有灵长类动物孕妇体内循环的睾酮水平升高。
去年,哈佛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维多利亚·沃伯透露,婴儿睾酮的产生是解释某些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行为差异的关键。她发现,倭黑猩猩(包括雄性和雌性)在整个童年时期都睾酮水平明显高于黑猩猩。黑猩猩的雄性在青春期时睾酮会激增(就像人类男性一样),这种循环激素的含量会增加一倍以上。但是,倭黑猩猩在此之前具有明显更高的睾酮水平,这似乎解释了为什么它们更倾向于打闹。
这一切表明,男孩和女孩的所谓自然行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具体取决于他们的睾酮水平。
然而,有趣的是,与帕拉吉一样,沃伯也指出,雌性倭黑猩猩会持续跑赢、爬赢并超越雄性倭黑猩猩。但是,雄性和雌性倭黑猩猩在整个婴儿期和成年期的睾酮水平大致相同,这表明该激素会促进但不完全是该物种女性支配地位的唯一原因。
因此,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并没有给我们关于某些行为的根本原因的明确答案,但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个孩子选择进行某些行为的多少,可能更多地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生物环境,而不是性别。
这也应该提醒我们,无数的影响塑造了一个孩子的个性,因此在考虑我们的行为管理策略时,我们不应该假设性别是一个固定的变量。教师需要注意不要强化那些被认为对特定性别而言是自然的行动观念。当然,自然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正确的环境也同样至关重要。
交叉发布于《泰晤士报教育增刊》
参考文献
朗斯多夫,E V,安德森,K E,斯坦顿,M A 等 (2014) “男孩就是男孩:野生幼年黑猩猩社会互动的性别差异”,《动物行为》,88:79-83。
帕拉吉,E (2006) “倭黑猩猩(Pan paniscus)和黑猩猩(Pan troglodytes)的社会性玩耍:对自然社会系统和个体间关系的意义”,《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129:418-426。
沃伦,K (2005) “激素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性分化行为的影响”,《神经内分泌学前沿》,26/1:7-26。
沃伯,V,黑尔,B,利普森,S,兰厄姆,R,埃里森,P (2013) “睾酮产生的不同个体发育模式反映了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雄性繁殖策略”,《生理学与行为》,116-117: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