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时开采页岩气,而不是是否开采

把中国看作一个能源消耗巨头,但同时也是一个能源生产巨头。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在《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中,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中国持续发生的雾霾事件突显了严重依赖燃煤发电(以及农业田地焚烧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您可以在以下文章中看到污染的规模:“从太空看到的北京空气污染”“从太空再次看到的笼罩在雾霾中的中国”“从太空看到的雾霾导致中国哈尔滨关闭”。耶鲁大学的e360博客评论了中国为更多依赖天然气、减少对煤炭的依赖所做的努力。

中国官员表示,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北京人口最稠密地区应仅使用燃气供暖,这限制了较小城市天然气的供应,并迫使这些城市依赖煤炭。中国城市的污染水平通常超出世界卫生组织指导标准的40到50倍。这个问题在中国北部最为突出,那里燃煤造成的空气污染已经使预期寿命比中国南部缩短了5.5年。由于更多用户已经从煤炭转向天然气,预计今年中国的天然气短缺将比去年高出10%。当局正在定量供应天然气,优先考虑将其用于家庭和交通运输,但专家预计短缺不会很快缓解。

重要的是,不仅要把中国看作一个能源消耗巨头,也要把它看作一个能源生产巨头。当中国能够经济地开采其巨大的天然气储量时,无疑会对能源市场和气候变化产生全球性影响。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 (EIA) 的数据,在评估了潜在可采性的 41 个国家中,中国是页岩资源储量最大的国家。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关于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正如上述e360所指出的,天然气短缺导致煤炭使用量增加。然而,关于中国页岩气生产有一些令人鼓舞的消息。在昨天路透社的一篇报道(“中石化可能重燃中国页岩气希望”)中,国有企业中石化首次开始商业化开采天然气。但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整个过程需要十周(!),而美国则需要几周的时间。

在贝克休斯(BHI.N)和斯伦贝谢(SLB.N)等成熟的全球服务公司参与有限的情况下,中石化的江汉团队在压裂和测井等关键领域取得了进步——测井是详细记录地质构造的过程。

在一个井中,中石化江汉在1500米的深度执行了22级压裂过程,这对一家此类复杂程序经验有限的公司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商业化生产的关键在于公司是否能够找到高产的页岩地层,然后降低成本。据官方和新华社报道,中石化江汉分公司的目标是将目前每口井高达8000万至1亿元人民币(1300万至1660万美元)的钻井成本减半。

行业官员表示,通过同时钻几口井来将每口井的钻井时间从目前的平均70-75天缩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这归因于规模经济。官员表示,成本节约还将来自多方向水平钻井和回收压裂液。

关于中国页岩气,有很多未知数。经济效益会奏效吗?钻井时间会缩短吗?中国将如何处理压裂液和压裂的水密集型问题?但这似乎是中国何时开采页岩储量的问题,而不是是否开采的问题。

David Wogan is an engineer and policy researcher who writes about energy, technology, and policy.

David's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includes a unique blend of technology and policy in the field of energy systems. Most recently, David worked at Austin Energy, a Texas municipal utility, implementing a Department of Energy stimulus grant related to energy efficiency. Previously, David was a member of the Energy & Climate Change team at the White House 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for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David holds two Master's degre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Public Affairs. While at UT, David was a researcher in the Webber Energy Group, where his research focused on advanced biofuel production to offset petroleum use in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David holds a Bachelor's of Science degre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where he researched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David is a 2013 Aspen Institute Journalism Scholar, joining a select group of journalists from Slate, ABC New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David lives in Austin, Texas. Follow along on Twitter or email him at david.wogan@me.com.

More by David Wogan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