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中国在2011年成为以城市为主的国家,服务业在2013年成为最大的产业,2015年中国城市将尝试扭转城市扩张和污染的负面趋势。然而,这会奏效吗?又会在何时奏效?
该国正在努力使其城市成为宜居的中心,不仅吸引中国工人,还要成为有能力吸引外国人才的全球化城市。
对一些人来说,中国城市出现在任何“最宜居城市”榜单上都还很遥远(除非你算上香港),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快。《经济学人》最近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大规模扩张”进行了深入思考,其结论令人清醒。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当今世界发现和塑造我们世界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首先,北京的平均行驶速度已经只有纽约的一半,所以这些城市不仅受到污染,而且还变得拥堵。此外,《经济学人》援引麦肯锡的数据指出,中等规模的城市不仅看起来越来越有吸引力,而且在几乎所有指标上都优于特大城市。那么,中国特大城市的未来是什么?
关于污染,在2014年,74个中国城市中只有8个达到了其自身的污染标准,虽然有一些罕见的好消息,但PM2.5的总体水平下降了11%,但这可能还为时过早,难以看到局面正在扭转。换句话说,我们可能需要几年才能看到当前的治污行动是否产生了预期的结果。再说一遍,监测是一回事,但中国可以做些什么来避免其臭名昭著的鬼城和拥堵的特大城市?
据冯氏环球研究所的盛松成和肖耿称,需要进行货币和信贷改革,以确保生产力最高的城市脱颖而出。与此同时,《预防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肥胖和慢性病在中国呈上升趋势,这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似,并且这些疾病与可步行社区的可及性之间存在着重要——但或许并不令人惊讶的——关联。
因此,虽然交通只是污染难题的一部分,但其设计以及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联系将对中国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交通部门肯定要为当地猖獗的空气污染承担部分责任,但这并非唯一的原因。从燃煤电厂到户外烹饪,一切都被指责,并且随着最近将煤液化的计划,这不仅会加剧空气污染;还会对水资源的可获得性和质量造成巨大的压力。
因此,中国城市的希望不是一次解决一个污染源,而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解决城市污染问题;这样一来,城市或许可以同时解决几个问题。毕竟,绿色的交通拥堵仍然是交通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