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至少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存在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是否拥有自由意志。20世纪后期,有人认为神经科学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正如最近变得清楚的那样,事实并非如此。这个难以捉摸的答案是我们道德准则、刑事司法系统、宗教,甚至生命本身意义的基础——因为如果生命中的每一个事件都只是机械定律的可预测结果,那么人们可能会质疑这一切的意义。
但在我们问自己是否拥有自由意志之前,我们必须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一种常见且直接的观点是,如果我们的选择是预先确定的,那么我们就没有自由意志;否则我们就拥有。然而,经过更仔细的思考,这种观点被证明出奇地不合适。
要了解原因,请首先注意“预定选择”中的“预”前缀完全是多余的。不仅所有预定选择都是根据定义确定的,而且所有确定的选择也可以被视为预定的:它们总是来自先于它们的倾向或必然性。因此,我们真正要问的只是我们的选择是否是确定的。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意志的选择将是不确定的选择。但是,什么是不确定的选择?它只能是随机的选择,因为任何不是根本随机的事物都反映了一些潜在的决定它的倾向或必然性。在决定论和随机性之间没有可以容纳既不确定也不随机的选择的语义空间。这是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观点,因为我们常常——不连贯地——认为自由意志的选择既不是确定的也不是随机的。
我们对随机性的概念本身就已经是模糊不清的。在操作上,如果我们在一个过程中无法辨别出模式,我们就说它是随机的。然而,一个真正的随机过程原则上可以仅仅通过偶然产生任何模式。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可能很小,但它不是零。因此,当我们说一个过程是随机的时候,我们只是承认我们对它潜在的潜在因果基础的无知。因此,诉诸随机性不足以定义自由意志。
此外,即使可以,当我们想到自由意志时,我们想到的不仅仅是随机性。自由选择不是古怪的选择,不是吗?它们也不是不确定的:如果我相信我做出自由选择,那是因为我感觉到我的选择是由我决定的。自由选择是由我的偏好、喜好、厌恶、性格等决定的,而不是由其他人或其他外部力量决定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选择无论如何都是确定的,那么谈论自由意志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仔细思考,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的选择是由我们经验上认同的东西决定的,那么我们就拥有自由意志。我认同我的品味和偏好——正如我所意识到的那样——因为我将它们视为我自己的表达。因此,我的选择是自由的,只要它们是由这些感受到的品味和偏好决定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认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我们的选择是由我们自己大脑中的神经生理活动决定的观点——与自由意志相矛盾呢?因为,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并没有从经验上认同神经生理学;甚至不是我们自己的。就我们的意识生活而言,我们大脑中的神经生理活动只是一种抽象。我们直接和具体地熟悉的是我们的恐惧、欲望、倾向等等,就像体验到的一样——也就是说,我们感受到的意志状态。因此,我们认同这些,而不是我们头骨内发射神经元的网络。神经生理学和感受到的意志之间的所谓同一性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的,而不是经验上的同一性。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贯穿整个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是意识的内容,哲学家称之为“现象性”。我们的一生都是一种感受和感知到的现象性流。这种现象性不知何故来自于意识之外的物质——例如发射神经元的网络——这是一种理论推论,而不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它是一种我们在概念推理的基础上创造和接受的叙事,而不是某种感觉到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真正认同它。
因此,自由意志的问题归结为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感受到的意志状态是否可以还原为意识之外和独立于意识的东西?如果是这样,就不可能存在自由意志,因为我们只能认同意识的内容。但是,如果相反,神经生理学只是我们的感受到的意志状态从外部角度观察的呈现方式——也就是说,如果神经生理学仅仅是意识意志的图像,而不是其原因或来源——那么我们确实拥有自由意志;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的选择是由我们直观地视为我们自己表达的意志状态决定的。
至关重要的是,形而上学的问题可以通过一种颠倒通常的自由意志方程式的方式来合法地提出:根据19世纪的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观点,是自然规律来自一种超个人的意志,而不是意志来自自然规律。感受到的意志状态是心灵和世界不可还原的基础。尽管叔本华的观点经常被严重误解和歪曲——最明显的是被假定的专家所歪曲——但当被正确理解时,它们为调和自由意志和看似决定性的自然规律提供了一个连贯的方案。
正如我在我的新书《解读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中阐述的那样,对于叔本华来说,一切事物的内在本质都是有意识的意志——也就是说,是意志。自然是动态的,因为其潜在的意志状态为事件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像他的前辈伊曼纽尔·康德一样,叔本华认为我们所说的“物质世界”仅仅是一种形象,是观察者心中对世界的感知表征。但这种表征并不是世界在被表征之前本身的真实状态。
由于我们所拥有的关于外部环境的信息似乎仅限于感知表征,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然而,叔本华认为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感官器官,还可以通过内省来了解一些关于它的信息。他的论证如下:即使在没有感官器官介导的所有自我感知的情况下,我们仍然会体验到我们自己内生的、感受到的意志。
因此,在被表征之前,我们本质上是意志。我们的身体仅仅是我们的意志如何从外部有利位置呈现自己的方式。而且,由于我们的身体和世界的其余部分都以物质的形式出现在表征中,叔本华推断,世界的其余部分,就像我们自己一样,本质上也是意志。
在叔本华对现实的启发性观点中,意志确实是自由的,因为它是最终存在的一切。然而,它的形象是自然界看似决定性的规律,它反映了意志的本能的内在一致性。今天,在他首次发表他开创性的思想200多年后,叔本华的著作可以将我们对自由意志的内在直觉与现代科学决定论调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