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损失厌恶,即损失在心理上的影响比收益更大,被广泛认为是行为决策及其姊妹学科行为经济学最重要的观点。为了说明损失厌恶的重要性,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2011年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写道,“损失厌恶的概念无疑是心理学对行为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 另一个例子是,当理查德·塞勒被授予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时,“损失厌恶”一词在诺贝尔委员会对其科学贡献的描述中出现了24次。
为什么损失厌恶被赋予如此深刻的重要性?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认为反映了关于人类的一个基本真理——我们更多地是被恐惧而不是渴望所驱动。 人们认为,这个结论几乎对我们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影响。
然而,正如西北大学的德里克·鲁克和我本人在最近发表于《消费者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关于损失厌恶的批判性评论中所记录的那样,损失厌恶本质上是一个谬论。也就是说,并不存在普遍的认知偏差导致人们更积极地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收益。 与基于损失厌恶的说法相反,价格上涨(即消费者的损失)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并不比价格下降(即消费者的收益)更大。 以损失为框架的诉求信息(例如,“不购买我们的产品您将遭受损失”)并不比以收益为框架的诉求信息(例如,“购买我们的产品您将获得收益”)更具说服力。
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人们并不认为损失 10 美元的痛苦比获得 10 美元的快乐更强烈。 人们不会报告他们最喜欢的球队输掉比赛会比他们最喜欢的球队赢得比赛影响更大。 并且人们不太可能出售他们认为价格有涨有跌的股票(事实上,在我进行的一项研究中,超过 80% 的参与者表示他们会持有股票)。
可以肯定的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可能比巨大的经济收益影响更大,但这并不是需要损失厌恶解释的认知偏差,而是完全理性的行为。 如果损失 10,000 美元意味着失去头顶的屋顶,而获得 10,000 美元意味着去额外度假,那么更关心损失而不是收益是完全理性的。 同样,在其他情况下,损失比收益更重要,但这些需要具体的解释,而不是关于损失厌恶偏差的笼统陈述。
如果我所说的是真的,为什么对损失厌恶的信念如此强烈地持续存在? 对科学的一种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这个过程使现有的理论优于挑战者,包括确认偏差、社会证明、意识形态的自满情绪,以及声誉甚至自我意识与现有理论相关的科学家的既得利益。 其结果是科学惯性,即薄弱或基础薄弱的理论会自行发展,有时甚至在证据使其真实性受到质疑的情况下获得动力。
在损失厌恶的情况下,矛盾的证据往往被驳回、忽视或解释掉,而模棱两可的证据往往根据损失厌恶来解释。 例如,一篇声称说明价格上涨比价格下跌影响更大的论文在 2016 年的 Google Scholar 中获得了 65 次引用,而一篇质疑这一观点的后续论文仅获得 17 次引用。
此外,对损失厌恶的信念意味着与损失厌恶无关的现象也被解释为反映损失厌恶。 例如,沉没成本效应,即人们一旦对某件事进行了投资就更有可能继续从事这件事,这被归因于损失厌恶。 虽然沉没成本效应可能反映了不愿承认损失,但这与损失厌恶无关,损失厌恶需要对损失
总而言之,我们对损失厌恶的批判性回顾强调,即使在当代,错误的观点也可能长期存在,尽管有相反的证据,因此,有必要批判性地评估公认的信念,并对科学和其他领域的制度共识保持警惕。 虽然损失厌恶经常被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偏向于现状,但或许恰如其分的是,损失厌恶的案例说明了挑战科学现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