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疾病带来的心理“成长”:有时这只是一种残酷的错觉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仅反映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一周前,《纽约时报》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探讨了心理学家所称的“创伤后成长”。 这是一种据称在经历严重生活创伤后可能发生的体验,对于非临床医生来说,最好将其称为“奥普拉时刻”。 它包含了一段艰难的人生经历——战斗、癌症——据说一旦面对,就会产生心理转变,从而对事物产生更成熟或更积极的看法。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重点关注了那些通过面对逆境而改变生活的士兵,并详细介绍了美国陆军为培养韧性和成长所做的努力。 报道翔实,它还以该领域专家的引言形式包含了必要的警告,这些专家质疑,除了脱口秀节目之外,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将其描述为值得列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条目。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发现和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然而,创伤后成长的历史也存在一些《泰晤士报》忽略的污点。 事实证明,那些声称自己已经开始花时间欣赏美好事物的人,实际上可能正在坠入心理深渊,有时会出现奇怪且可能具有悲剧性的表现。

2007年发表在《应用心理学》上的一篇论文回顾了9月11日袭击事件后在纽约以及阿克萨群众起义期间在以色列进行的研究结果,发现那些报告成长经历的人实际上更容易遭受心理困扰。

“我们可能对大约20,000人进行了创伤后成长的研究,主要是在中东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 Stevan Hobfoll 在2010年11月我对他进行的一次采访中说道,当时我正在撰写一篇关于心理韧性的专题报道,但这次对话最终被我闲置在硬盘上,因为我了解到,韧性甚至可能被解释为创伤后成长的反面。(这本可以成为韧性故事的一个很好的补充说明。但是,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没有空间……直到现在。)

Hobfoll 及其同事发现,在他们的研究中,大多数声称在目睹起义暴力事件后正处于个人成长时期的人都在自欺欺人。“他们确实报告了成长,他们也确实报告说他们认为自己做得更好了,”Hobfoll 说。“但是,当我们检查他们的抑郁症和 PTSD 时,他们实际上情况更糟。”

更令人不安的是,“成长”显然重塑了他们的态度。“我们还有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发现,即那些报告创伤后成长更多的人,在他们想要杀死敌人方面更加恶毒,并且更排斥他人,更专制。”(正如研究人员在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土的一项研究中描述他们的发现时所说的那样,“僵化、右翼、支持暴力和民族中心主义”。)

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在苦难中变得坚强”的奥普拉格言很常见,但调查人员发现,只有当受害者真正采取一些有意义的行动来促成改变时,它才会实现。 仅仅说“我的生活永远改变了”是不够的。

Hobfoll 从他自己的经历中说明了这一点,他告诉我一个朋友,在心脏病发作导致五重搭桥手术后,他的朋友向他保证他已经“看到了光明”。 “我和另一个朋友请假去医院看望他,结果我们到那里时他不在,他迟到了。 他进来时带着两部手机,每只耳朵里都有一部。 他的成年女儿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因为她在那里待了三天,想看看她奄奄一息的父亲,但他甚至没有给她一分钟时间。 于是他向我们竖起一根手指,示意他马上就好,20分钟后他回到我们身边,说道:‘我已经脱胎换骨了。’”

Hobfoll 说,在潜在的创伤经历之后,成长是可能的,如果对成长的认知与具体的行动相结合。 迈克尔·J·福克斯作为帕金森病代言人和慈善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位从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下来的精神病学家,他帮助开创了苦难后心理成长的概念,他写道“正确的行动和正确的行为”,这在集中营中转化为囚犯之间互相帮助,即使冒着自己的危险。

“那些杀不死你的……”这种说法会变得有害的另一种方式,源于它对患者施加的不合理期望。 Hobfoll 说:当人们经历了创伤后,仅仅是活过今天可能就足够了。” “如果临床医生甚至媒体开始设定你必须从这种经历中成长,那真的会成为一种负担,而且可能是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当你开始感到内疚,因为我只是努力工作,继续做孩子们的父母,并指导孩子们的足球队,但他们却告诉我这还不够,我必须成长,而我真正想做的只是度过难关。”

奥普拉式的叙事最好在创伤专家的办公室门外就被抛弃。

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众科学,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众科学'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