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涌现、泛心论与意识的本质

与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如此紧密相关的经验,是如何从无时间性、非空间性的成分中产生的?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当您阅读这篇文章时,您会感觉到“成为您自己”的体验。例如,您正在看到页面上的文字,听到周围世界的声音。所有这些想法和感觉汇聚成您有意识的“当下”。意识就是这种感受到的体验质量。没有意识,就不会有欣赏美丽日落的乐趣,也不会有痛苦。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体验都将根本不存在。

当前哲学中关于意识理论的核心是意识的难题,这是哲学家大卫·查尔默斯提出的一个难题。(请参阅他在《大众科学》上发表的文章“意识体验之谜”。认知科学认为,大脑是一个信息处理引擎。这个难题问道:但是,为什么所有这些复杂的信息处理都需要从内部感觉起来像某种东西?我们为什么会有体验?查尔默斯本人也赞同的一种有影响力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泛心论。

泛心论认为,即使是最小的现实层面也具有体验。基本粒子具有微小的意识水平,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体验的主体。当粒子处于极其复杂的配置中,例如当它们位于神经系统中时,就会出现更复杂的意识形式。 泛心论旨在将现实的构建模块定位在完备物理学所识别的最基本的现实层面。事实上,泛心论者声称,他们的理论与基础物理学相吻合是其优点,因为体验是物理学所识别的属性的潜在本质。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产出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报道。


然而,这种观点与物理学的前沿研究相悖。当代物理学的核心是研究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明显矛盾,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巨大结构(如黑洞)与量子力学的亚原子领域之间的矛盾。量子引力领域的工作试图解决这一矛盾,并且越来越多地表明一些令人震惊的事情:现实的基本成分不是时空的。相反,时空是从更基本的东西中涌现出来的,这种东西是用数学结构定义的,它摒弃了任何时间顺序或空间度量。(有关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乔治·穆瑟在《大众科学》上发表的文章“什么是时空?”)正如水的透明度不是在单个分子中发现的那样,在最精细的分辨率水平上,时空完全消失了。

如果现实更基本的成分是非时空的,那么很难理解它们怎么可能也是体验性的。因为如果在这个层面上没有时间,怎么可能存在体验?有意识的体验具有一种涉及流动的感受质量;思想似乎存在于“当下”,并且它们时刻变化。无时间的体验是矛盾修辞法。与此相关的是,如果没有时空,为什么要说在基本层面上存在心灵或体验的主体?心灵似乎具有体验。没有时间,就不会有精神事件展开。

在这里,泛心论者可能会反驳说,我们通常的时间感是一种错觉。诚然,关于现实是否是无时间性的辩论始于2000多年前,当时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巴门尼德声称现实是静态的、不变的,就像一个数学方程式。相比之下,赫拉克利特断言一切都在变化,就像火焰的运动一样。如今,物理学家也在与类似的问题作斗争。虽然艾萨克·牛顿认为时间就像一条河流,在宇宙中的每个地方都以相同的速度流动,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了这一观点,因为广义相对论和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在时间上都是对称的。这些定律没有说明时间是向前还是向后移动。这些定律也没有像我们所称的“当下”那样识别出如此特殊的时刻。

这种爱因斯坦式的图景被称为静态的“块状宇宙”时空观,因为它缺乏任何时间流动或流逝的感觉。正如爱因斯坦在一位密友去世后写道:“对于我们这些信奉物理学的物理学家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是一种顽固的持续存在的错觉。”

泛心论者能否利用这种块状宇宙图景来论证时间是一种错觉?如果是这样,也许泛心论和量子引力最终并非相互矛盾。假设我们通常的持续时间感只是一种错觉,而现实是无时间性的。如果是这样,那么重点不应该是现实的基本层面是体验性的。重点应该改为,基本现实是非体验性的,并且潜在的成分,无论它们是什么,都将以某种方式解释我们通常的时间感。但是,泛心论者并没有试图用非体验性的东西来解释体验。对他们来说,体验是基本的。

如果非时空成分真的产生了更熟悉的时空构建模块,这将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但是,很少有人考虑过这样的发现会对我们理解意识的本质产生什么影响。经过反思,时空涌现似乎使这个难题变得更加困难。因为与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如此紧密相关的意识体验,是如何从无时间性、非空间性的成分中产生的?换句话说,体验是如何从非时空成分中产生的?例如,环量子引力认为这些成分构成了微小体积量子的基础,或者弦理论认为这些成分构成了弦或环所描绘的表面上的场的基础。

基础物理学研究的那些实体,即时空据称从中涌现出来的那些实体,很可能就是产生体验的那些成分。但如果是这样,我们只是不知道如何产生的。因为在非时空和体验之间似乎存在解释上的差距。它们是不同种类的东西。意识可能产生于非时空成分之间精心设计的舞蹈,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仍然不了解其编排方式。

Susan Schneider is a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a researcher at YHouse, Inc., in New York, a member of the Ethics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Yale University and a visiting member at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at Princeton. Her books include The Language of Thought, Science Fiction and Philosophy, and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Consciousness (with Max Velmans). For more of her work see: SchneiderWebsite.com.

More by Susan Schneider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