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当代科幻小说似乎痴迷于诸如将意识下载到硅芯片、有感知能力的机器人、有意识的软件等等想法。像《她》和《机械姬》这样的电影以及《黑镜》等系列剧的最新剧集,都非常实事求是地描绘了这些想法,使当代文化对它们非凡的难以置信感到麻木。
娱乐媒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人工智能(一种客观可衡量且毫无疑问可以被工程化的属性)的研究,经常与人工意识混淆。问题是,智力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意识的存在:虽然计算机可以有效地模仿人脑中发生的信息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执行的计算会伴随着私人的内在体验。
毕竟,仅仅模仿一种现象不是该现象本身:我可以在我的台式计算机中模仿肾脏功能的生理机制,包括所有细微的分子细节,但这不会使计算机在我的桌子上小便。那么,为什么模仿人类的信息处理应该使计算机具有意识呢?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当谈到意识时,即使是学者似乎也容易失去对基本合理性的认识。这是因为,尽管普遍认为意识是由物质的排列产生的,但我们不知道如何从物理参数中推导出体验的性质。质量、电荷、自旋或动量都不能让我们推断出看到红色、坠入爱河或感到肚子痛是什么感觉。理性地讲,这种深不可测的解释性差距应该立即引导我们质疑我们关于意识本质的普遍假设。不幸的是,它反而使人们可以随意猜测如何设计、下载和上传意识。
早在20世纪初,伯特兰·罗素就观察到,科学并没有说明物理世界的内在性质,而只说明了它的结构和行为。罗素的当代人亚瑟·爱丁顿爵士也观察到,我们唯一可以内在访问的物理实体是我们自己的神经系统,其本质显然是经验性的。对于其余的物理世界,情况难道不是这样吗?在这种“泛心论”假设下,解释性差距消失了:意识不是由物理排列产生的,而是物理世界的内在本质。反过来,后者仅仅是意识内在生活的外部表现。
然而,许多泛心论者更进一步:他们假设意识必须具有物质所具有的相同的碎片化结构。这样,就假设个别的亚原子粒子本身就是有意识的主体,因为它们据称有自己的私人内在体验。并且由于更复杂的主体(例如你和我)的身体是由亚原子粒子构成的,因此推断我们的意识内在生活是由无数微小的亚原子主体的意识视角组合而成的。对泛心论的一些解释甚至暗示无生命的物质聚集体也是有意识的:一篇最近发表的文章声称,“从勺子到石头的一切都有意识的想法正在获得学术界的认可。”
好吧。
无生命物体也有自己体验的概念可能听起来很荒谬;而且确实如此。然而,驳斥它的原因不是直觉——后者受未经检验的文化假设的制约——而是简单的逻辑。您看,从“意识是物理世界的内在本质”到“亚原子粒子是有意识的”的转变依赖于一个有缺陷的逻辑桥梁:它将一个结构,这个结构只能在体验本身中辨别出来,归因于体验者。
请允许我详细说明。
亚原子粒子的概念是由实验驱动的,这些实验的结果只能以有意识的感知形式为我们所访问。即使使用精密的仪器,该仪器的输出也只能作为感知提供给我们。这些实验表明,感知屏幕上的图像可以分成越来越小的元素,直到我们达到极限。在这个极限处,我们找到了图像的最小可辨别成分,这些成分类似于像素。因此,亚原子粒子是体验的“像素”,而不一定是体验者的“像素”。后者不是从前者推断出来的。
因此,生物体是由亚原子粒子构成的,并不一定说明体验者的结构:身体本身是感知屏幕上的图像,因此就其被感知而言,必然是“像素化的”。这种像素化反映了感知屏幕的特性,而不一定是主体本身的结构。作为类比,电视屏幕上的人的像素化图像反映了电视屏幕的特性;这并不意味着人本身是由像素组成的。
因此,我认为意识确实是物理世界的内在本质,但亚原子粒子和其他无生命物体不是有意识的主体。毕竟,正如弗雷娅·马修斯指出的那样,无生命物体的边界仅仅是名义上的——河流在哪里停止,海洋在哪里开始?然而,有意识的主体的边界是由主体的内部感知的范围明确确定的。因此,无生命的物体不可能是意识主体。
排除无生命物体后,只有生物体和无生命的宇宙整体才能成为有意识的主体(关于这一点的更广泛论证可以在这里找到)。这样,正如活的神经系统是一个生物体内部体验的外部表现一样,整个无生命的宇宙是普遍内部体验的外部表现。碰巧的是,人们发现无生命的宇宙在其最大尺度上在结构上确实与神经系统相似。在这种观点下,成为勺子或石头没有任何感觉,其原因与你内省评估时,成为你自己的单个神经元没有任何感觉的原因相同。只有成为你的整个神经系统(也就是你)才会有感觉。类似地,只有成为整个无生命的宇宙才会有感觉。
如果生物学是除无生命的宇宙本身之外的有意识主体的外部表现,那么对人造有感知能力的实体的追求就归结为自然发生说:从无生命的物质中人工创造生物学。如果这个追求成功,结果将再次是生物学,而不是它的计算机模拟。翻转微电子开关和新陈代谢之间的差异很难被过分强调,因此自然界没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一组翻转的开关应该从外部来看像私人的意识内在生活;更不用说石头和勺子了。
在学术界的某些角落,受到经验上毫无根据且不合逻辑的观念的喧嚣鼓舞,娱乐媒体正在使胡言乱语在文化上变得貌似合理。结果,整整一代人都在把愚蠢的事情当成未来的可能性。
注:本文中的观点在论文“心身问题的本体论解决方案”中有更详细的阐述,该论文发表于《哲学》,第2卷,第2期,第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