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并反映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大众科学》立场。
上周,研究人员宣布,他们首次能够将原始色彩赋予恐龙——根据色素颗粒的新证据,在中华龙鸟的尾巴上描绘出醒目的条纹。今天,另一个团队报告说,他们已经解码了另一种恐龙从头到尾的颜色。
这些发现将于2月5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详细描绘了似鸟的赫氏近鸟龙,这种恐龙在约1.5亿年前灭绝,于2008年12月首次被描述。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为了确定这种恐龙的整体颜色,由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李权国领导的研究人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研究了29个羽毛样本。他们的发现是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小恐龙。
耶鲁大学鸟类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教授理查德·普鲁姆在一份准备好的声明中说:“这不是乌鸦或麻雀,而是一种羽毛非常引人注目的生物。”然而,这种颜色并不完全陌生。正如作者在研究中指出的那样,恰恰相反,它“与包括家禽在内的各种活鸟惊人地相似”。
这种图案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些恐龙如何生活的新线索。耶鲁大学研究生和这项新研究的合著者雅各布·温瑟在上周接受ScientificAmerican.com采访时说:“有了它,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
研究人员尚未瞥见中华龙鸟或赫氏近鸟龙的侏罗纪时期的实际颜色。“如果你观察这些恐龙,它们在化石中看起来不是红色的,”温瑟解释说。但在显微镜下,科学家们可以看到黑色素体的化石形状,黑色素体是通过黑色素提供色素的细胞器。这些形状各异的颗粒仍然为许多现代动物提供颜色,并且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几乎没有变化,因此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这些形状来推断它们会为古代羽毛提供什么色调。
这一发现颠覆了一种假设,即羽毛的进化纯粹是为了飞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古生物学副教授朱莉娅·克拉克在一份准备好的声明中说:“这意味着颜色图案功能——例如,伪装或展示——一定在恐龙羽毛的早期进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普鲁姆称这种从头到尾的全新画像是“每个曾经痴迷于恐龙的孩子们的终极梦想”。而且确实会有大量的着色工作要做——古生物学家每年都会发现更多长羽毛的恐龙。
赫氏近鸟龙全彩色羽毛重建图,由迈克尔·A·迪乔治奥提供;化石标本图片,羽毛研究标本,由 J. 温瑟/北京自然博物馆提供